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民族地区过渡型双语教育问题探究.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34589621
  • 上传时间:2022-01-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0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民族地区过渡型双语教育问题探究    吴桐舒 麦融冰【摘 要】本文针对广西地区双语教学质量偏弱、教师资源萎缩、办学定位模糊等问题,从主位视野和客位视野分析少数民族群众对双语教育的观念反思和双语教育在地方政策层面的反思,提出今后民族地区应从国际视野与区域视野正确理解双语教育的过渡作用,回归双语教育的传承文化与教育公平的本质功能关键词】民族地区  过渡型  双语教育  壮汉双语教育  发展建议  教师资源  办学定位G  A0450-9889(2019)02C-0012-04双语教育(binlingual education)是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掌握另一门语言达到学习学科知识的目的,要求既能学会学科知识,又能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掌握外语的目的,其表现形式为在学校以两种语言进行授课,其实施的根源为种族文化认同过渡型双语教育的概念最先来自美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为了统一英语作为官方语言,采取从本民族母语的教学逐渐过渡为纯英语的教学,以达到语言统一的目的过渡型双语教育是指使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在我国,过渡型双语教育的目的是利用民族语言帮助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汉语,最终过渡到汉语教学。

      按照腾星教授的分类,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南方过渡型双语教育;一类是北方保持型双语教育这里的过渡型双语教育主要是针对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他们的语言保存仅以口耳相传,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或几乎无文字,为了便于课堂传授,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快地学会主流社会通用语言以达到知识传授目的,采取通过少数民族语言辅助教学保持型双语教育主要是针对北方有语言有文字的民族诸如维吾尔族、藏族同胞,目的是让两种语言文化基本保持平衡发展广西境内各少数民族以壮族群众人数居首,壮族文字流传有待提升,其他如瑶族等少数民族无文字传承,因此将广西双语教育归类为过渡型双语教学本文以广西壮汉双语教育为例论述民族地区过渡型双语教育问题一、广西壮汉双语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广西在过渡型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精神主旨与实施内容偏差的现象,影响了双语教学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双语教学质量偏弱广西以壮汉双语教学为主,集中在基础教学阶段,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第七条规定,把用语用字规范工作列入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壮汉双语实验学校或壮汉双语实验班应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标准壮语壮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壮语标准音、拼音壮文和汉语普通话、规范汉字两种语言文字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壮族聚居地双语教学倾向于以汉语成绩的提高作为教学目标,极大偏离了双语教学的本意从实地调查了解,部分壮汉双语实验小学只开设一至三年级阶段的壮文教学;到了初中阶段,壮文课程变为兴趣班,愈发脱离专业的壮文传授部分教师与家长也倾向于以汉语学业成绩为准,对壮文教学也不甚重视二)双语教师资源萎缩2013年广西教育厅民教处下发了《关于实施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另外,广西教育厅民教处联合其他有关部门要求从2014年到2018年,有计划地通过实施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培养500名左右“下得去、留得住”的能胜任小学壮汉双语课程教学任务的小学教师;2013年3月11日,广西教育厅民教处在南宁正式启动“广西百名壮汉双语名师培养工程”据广西教育厅统计,以往全区以壮文小学为名教学的共有1298名教师,其中学历分布为大专以上学历180人、中师899人、高中136人、初中83人,不能胜任壮汉双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647人,占总数50.15%全区民族中学共有壮文教师33人然而,在这种制度建设下,广西双语教师资源却在逐渐萎缩例如双语师资培训,广西目前缺乏规范的双语师资培训基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培训,而是从科任教师中挑出少数民族教师担任,缺乏双语教学理论和经验。

      以广西壮文学校为例,2000年以前壮语文专业可以招收到4个班200多名学生,到2001年,广西壮文学校被拆分为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和广西民族高中,到2002年只招到3个班150名学生,2003年招到1个班50多名学生,2004年只招到16名学生这也体现出双语教师培养目的的不明确以及就业取向的不明朗,因此造成双语教师市场的萎缩其他民族师范学校也已并入师范,不再开设壮文课这就使民族地区壮汉双语师资逐渐萎缩,纵然制度建设起点高,其结果也导致双语教学逐渐式微这一反差现象说明对于双语教育的过渡型性质的错位理解,有人认为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由汉语取代壮语”,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双语教学的出路,致使在制度建设上头重脚轻,使包括师资资源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缺乏衔接性三)双语办学定位模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壮汉双语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明确以“以壮促汉、壮汉结合、壮汉兼通”为双语教学办学方针,明确壮汉双语同步教学但是出于对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广西双语教学一开始便是缺乏精细上层建筑的“空中楼阁”为什么培养学生?以什么培养学生?是提高民族学生智力还是促进学生融入主流文化?首先,缺乏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与升学制度无关,学生单纯依靠自学与兴趣,纯粹应付壮文考试,缺少了明确的导向体系;其次,小学、初中阶段壮文教学衔接无序,课程安排重复大,并无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最后,招生要求不明确,导致招生水平與招生层次良莠不齐,然后将长短不一的“树苗”进行“大锅饭”教育。

      从实地调查了解,壮汉双语小学生生毕业后距离“壮汉兼通”的目标较远,由于并没有相关的考试制度也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85%的学生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壮文学习目标,然而所有学生却能熟练使用汉语普通话壮汉兼通”作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理想目标与现实距离落差较大二、民族地区过渡型双语教育的症结反思(一)主位视野下少数民族群众对双语教育的观念反思广西地处中越边境,具有1020公里陆地边境线,境内风土人情盘根错节在此基础上,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大省,具有壮、瑶、苗、回、京、黎等少数民族,各族文化各彰异彩,其中以壮族文化最为典型,瑶族次之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广西总人口为5159.46万人,其中壮族人口为1658.72万人,占32.15%;全区有71个县市使用壮语,90.46%的壮族调查者能说壮语,其中84.96%的壮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壮语在广西边境交界一线有还约有五分之一的边民难以听懂或会说普通话因此对于一些只会讲民族语言等相对熟悉场域的方言的少数民族农村儿童来说,如果一入学就直接接受漢语教学,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极大困难,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质量所以在广西实行双语教学非常必要,这是双语教学在广西区域的最大前提。

      而出现分歧点的地方在于,虽然学生普遍反映,入学以后阅读教材与听课十分吃力,要使用本民族语言或思路“重新在头脑里翻译一次才能领悟、接收”,十分不适应汉语教学,但是当学生到达初、高中阶段,这种“不适应性”逐渐消失了,双语隔阂问题不再存在,学生已经基本使用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用语为此学界部分观点认为,广西双语教育的问题是个“伪命题”,不管如何实施双语教育都只是为了“少数民族学会汉语”,并最终使用汉语作为日常生活交流手段,终究会以民族同化作为根本归宿这就是在人民群众的视角下对过渡型双语教育的错位理解,继而牵涉到民族文化消亡问题这反映出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不足,也缺少继承传统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决意民族融合是潮流大势所趋,然而在融合的过程中,民族主体文化消失了,那究竟是民族多元文化的损失还是收获?(二)客位视野下双语教育在地方政策层面的反思地方政府对双语教育理解存在偏差,未能正确理解与把握过渡型双语教育的培养方向,过渡型双语教育的目的是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科学文化当中,而并非为了过渡为汉语文化而抹消对原生民族文化的认同,剥离地区文化多样性过渡型双语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既有民族文化的再学习与提高,通过汉语文化的学习加深对科学文化的理解,并最终实现既保存主体民族文化,同时又达到知识传承目标的“民汉兼通”。

      正因为将之视为民族语到汉语的简单过渡,因此造成政策针对性错位,援助力度不足援助力度不足表现在:一方面,广西针对壮文专项经费有限,投入力度也不够明朗,没能给予双语教学足够的支持;另一方面,各实验学校在不明朗的政策举动方向下左右摇摆、被动等待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正式跨入转型期2012年广西教育厅民族教育处酝酿开展壮汉双语教育改革,并于2012年秋季开学时在全区13个县(区)的14所小学推行壮汉双语教学二类模式的试点,其余学校仍沿用三类模式进行壮汉双语教学广西壮汉双语教学保留壮语文为必修课,但学校考虑到整体教学安排,其课时数不得不采取随年级递增而课时数递减的方向课程时数与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这种递减的安排必然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壮语文教学让位于主流汉语教学的结果,更加弱化了民族语教学的地位,这是针对性错位的表现在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下,地方政府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随时放在手边;由于缺乏指导性与方向性,在执行过程中不时出现偏差,目睹到成效不大的同时也未曾深入思考问题症结所在,因此往往投入形式建设,忽视双语教学的隐性价值。

      这便最终造成了地方性的双语教育体系不完善、衔接不得力、奖惩无动力,并最终影响了执行力三、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未来发展建议(一)正确理解双语教育的过渡作用1.国际视野双语教育背后有广泛的国际支持,反映了当今全球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以及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期望双语教育目的在于“统一多语言社会;让人们与外界沟通;提供市场化、帮助就业和地位的语言技能;维护民族和宗教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在法律上给予平等的地位;加深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等”,“如果一个社会要保持民族身份,以及它所有在该国的语言和文化,谋求平等的地位,外语教学更有助于保留他们的语言,或使其公民使用双语和了解双文化,在此基础上往往能制定出基于两种文化、采用两种语言的教育方案”密歇根大学指出:“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少数民族语言学生的成本远远高于其主导课程的语言程序;然而双语和多语依然是全球规范,美国的少数民族单语学生将受益于双语课堂教学证明双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受到认可,它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其“过渡性”皆表现为打破语言文字的限制,通过学习另一种语言为未来知识的储备做准备另一方面可看出,国际上发展多年的双语教育几乎没有以牺牲另一种语言为代价谋求国家语言统一,国际上的共识皆倾向于发展一门公共语言的同时保留原生语言与文化的生存土壤。

      2.区域视野我国最初的双语教育多为过渡型双语教育,目的是通过少数民族母语教育使学生学习主流民族文化,随着20世纪民权运动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受到重视,保持型双语教育在过渡型双语教育之后登上舞台实质上两种类型双语教育不分先后,目的上也基本相同,不应以区域或语言区别对待应构建标准少数民族语文的语言生态环境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是学习语言的最佳环境与动力”少数民族地区在大力开展民汉双语教学的同时,应保持少数民族语言在生活中的使用地方行政机关与各级部门要起表率作用,从保留民族文化的根本角度出发,营造良好的民族语言生态环境二)地方政府加强双语制度与工作建设首先,需正确认识教育目的过渡型双语教育并非以学习汉语为最终目的,它有两方面内涵:一是加强学习汉语,提高科学知识的领悟能力以发展本民族区域经济;二是保留与保护本民族原生文化,最终增强文化自信广西双语教育目前仅有“培养壮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