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述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的财政支出原则.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14513827
  • 上传时间:2023-04-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22.51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论述“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的财政支出原则姓 名:隋伟伟论述“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的财政支出原则就公共财政而言,政府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批的具有法律效力的 政府年度收支计划,是政府导教、分齐配银用昌和管理财政资金及宏观调控 的重要工具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以年度政府财政收支计划形式存 在的预算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预算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问题,从 理论上来说,预算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不外乎三种情况:收支相等、收 大于支、支大于收,即平衡、结余和赤字收支数字绝对平衡的情况只 会出现在预算报表的编制中,在实际执行中一般出现的只是两种情况: 结余或赤字,即量入为出或量出为入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作为一对相互矛盾理财思想,在经济 生活中一直被看作是水火不容、绝对对立的在我国,“量入为出”的 财政收支思想一直影响我们数千年时至今日,我们长期以来贯彻的“以收定支,收支结合”的原则,其含义也往往被侧重理解为量入为 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量出为入则被理解为财政赤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并各自为对立面的 转化提供了可能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双方能够相互促进,相互推 动,协同发展也就是说,财政收支总是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但是在 传统“量入为出”原则的指导下,财政收入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考虑 的重点,而支出滞后对经济、社会和收入构成的严重影响,却往往得不到 应有的重视如改革开放多年来实行的“放权让利”“税收减免”等措 施,以及近些年来国家反复强调提高“两个比重”,最近理论界又提出 “预算外划入预算内管理”“费改税”等, 这些举措无一不是为提高我 国财政收入的汲取能力量出为入”与“量入为出”不同,它是以财政支出来框定和组织财政 收入的原则它要求以财政支出规模和增长速度来决定财政收入规模和 增长速度,优点在于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积极主动组织财政入,是 一个没有钱,想方设法搞钱也要办事的原则,也是一个大胆开拓进取,打破 常规走路,敢冒风险的激进原则它是对那种“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传 统财政体制的否定,同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全位开放的 对外经济体制也是相协调的了但也有其致命的弱点,即由于财政支出具有 极强的刚性,而财政收入又具有很大的弹性和软性,因而容易导致财政支 出与财政收入的差额拉大,出现财政赤字。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各个国家,依据不同的国情,可以实行不同的财 政收支原则某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完全可以依据不同的历 史条件,实行不同的财政收支原则从来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适用一 切时代、一切国度的财政收支原则原则有适用性,也有灵活性万应不 变、没有灵活性的原则, 是僵化的教条, 也必然丧失其适用性量入 为出”原则比较适用于连续几年出现财政赤字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奉行量入为出”,主旨在于强行压制财政支出刚性, 充分发挥其量力而行的 优越性,以缩小和消灭财政收支缺口, 进而消除财政赤字, 实现财政收 支平衡量出为入”原则较为适用于经济振兴和起飞时期这个特定 时期要打破常规走路, 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首先要在财政 支出上予以支持与保证,然后全力以赴挖掘各方面的潜力,“广开财源, 增加财政收入”这虽然会冒财政赤字的风险,但搞得好,尤其是在财政 支出已经框定的条件下财源组织得好,财政收入增长得多,也可以化险为 夷,较好较快地实现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97年,我国经济运行成功“软着陆”,再加上坚持改革开放,一个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局面正在扎实形成当宏观经济运行进 入平稳轨道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稳是基础,只有稳, 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和发展;进是目的,只有进,才能更好地实现持 久、牢固的稳。

      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把财政收入和支出,把 聚财、用财和生财,把“量入为出”和一定条件下的“量出为入”有机地 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相关研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