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楹联拙对——天津松正公司曹广平(绝对原创).doc
6页楹 联 拙 对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曹广平在中国传统楹联文化中,繁花似锦,而联苑奇葩却也是层出不穷古往今来,多少难对绝对,已被历代的文人墨客一一破解,读起来常常是让人拍案称绝笔者多年来从事一些与技术相关的工作,也常常因工作需要在天津的单位与家庭所在的沧州之间往来奔波,旅程中为排遣寂寞,只好思考一些单位业务之外的技术问题打发时光,竟然发现火车上的思维也是飞快的,几年下来竟取得了不少电动汽车等方面的技术成果于是更是突发奇想,找来几个难对,打发时光,倒是有些斩获,不敢称是佳对,却希望与网友“大家”们商榷这三联分别是:(1)五行联:上联:烟锁池塘柳下联:灯镶津塔楼(2)拆字联上联:观重岳,又见千里丘山下联:盼阁明,目分各门日月(2)破字联上联:虫二下联:忐忑预先声明,本人随不善平仄,但还是认为对联一方面不能完全放弃平仄规则;另外一方面如果过于讲究平仄,以律害意,事实上也不利于楹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先看第一联,“烟锁池塘柳”,自古称是绝对,有人已对了“炮镇海城楼”,此中“炮”字当然不是战场上的土炮、山炮等,否则太煞风景,如果是“炮竹”之“炮”,也许讲得通一些,在过年过节的炮声中,“烟雾绕塘锁柳”的确是我不忘的儿时情趣之景。
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的年味不似过去之浓,很多城市里炮竹或被禁或需集中燃放,烟锁塘柳的年节佳境怕是难觅了话说,有一次在松正公司人员去上海出差的酒宴之上,陈鹏总经理点酒时对大家笑谈,“烟锁池塘柳”可对“板城烧锅酒”,虽不工整,但亦是一美意,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网上搜出“板城烧锅酒”实际上也是我们沧州同乡纪晓岚在承德与乾隆帝对饮时的美谈而2011年中秋节时,在快节奏的旅途中,本人偶尔一次步出天津东站,滨海新区新建的标志性建筑——津塔上的灯火开始点亮了,数列冲天,似银树立于海河对岸,于是巧成一下联——“灯镶津塔楼” ,韵律上虽有孤仄之嫌,但意境尚可,灯对烟,是火之实物对火之虚物;镶对锁,一为内嵌,一为外绕;津对池,是以四通八达之渡口,对密封环闭的水域;塔对池,高塔对深池,亦可;楼对柳,以定形矗立的固定景物对生机盎然的飘逸树木,未尝不可;其中津塔确实是这个建筑物的名称,是天津第一高楼,天津一景,并且“池塘柳”中的“柳”字也暗指了天津的杨柳青,也是天津的一个旅游景点.广而思之,似乎“沪”、“滇”、“济”、“澳”也可代替“津"字入对,算是适应性很广的多个趣解.再看第二联,“观重岳,又见千里丘山”,拆字联是也!据我所查所知,无人有妙联以对,别人对过“赏古泉,连饮十口白水”,可能暗指济南趵突泉或泰山的上泉吗?不甚了了,但联首的“赏”字,意妥而形不妥,未拆出形意。
白水更了无诗意,但仍可算是费了一番苦思妙想的!本人试对之——“盼阁明,目分各门日月”,好像是目前最好的对句了,或许会有人超越我吧,时事皆变时,也许会有更佳之对我的下联“盼阁明,目分各门日月”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为登泰山观日出,在天明之前于一阁内思盼天明的写照其实本人成对之时,正值温家宝总理对电动汽车行业做出重点批示之时,此联也正是深含希望政府能够厘清各种新能源汽车路线,有约束,但也要允许各种路线探索突破发展,这当然是我们大多数业内人士的心境.这样一个联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缺点,我友陈秉钧先生认为“明”字是形容词,对上联的“岳”字不算妥当,如果把“明亮”理解成名词也许尚可吧!说到拆字,可以告诉大家更有趣的第三联,上联是泰山上山路上的两字千古石刻“虫二”,寓“风月无边”之意,字虽少,但文化掌故却更多,对出有相当底蕴的下联非常不易据说早年间,曾经有一名导游带领日本观光团游泰山胜景,在登山路旁见到此摩崖刻石,上镌“虫二”两大字虫”字上面加了一撇,“二”则跟现在的简体字一样(请注意繁体的“贰"字,才是真正在当时广泛使用的!!!)日本客人问这是何意,导游答不上来,当时有些尴尬.后辗转问到郭沫若先生那里,他哈哈一笑,说这实际是古代文人的拆字游戏而已,“风月"二字拆去边框即得“虫二”,隐喻“风月无边”之意,用来形容这里风景优美。
郭老聪明广博确令人折服虫二”作“风月无边"讲,细想确实绝妙无匹,但我想以先生之才学,他当是故意未道出其中典故有记载,“虫二”能查到的比较确切的证据,是清人褚人获著《坚瓠集》引《葵轩琐记》云:“(唐伯虎)题湘英家扁云:‘风月无边’见者皆赞美祝枝山见之曰:‘此嘲汝辈为虫二也' ”褚人获是康熙年间人物,《隋唐演义》的作者,《葵轩琐记》是明代著作不过,唐伯虎藏“虫二"于“风月",尽显了中华文字的倜傥风流另外据说除著名的泰山石刻之外,西湖边也有此“虫二"之碑刻,另有典故,不再赘述这最著名的泰山上的“虫二”碑刻位于斗母宫附近的登山路边,是清光绪二十五(一八九九)年历下(济南)才子刘廷桂题镌的,为泰山“七十二景”之一刘廷桂外号“刘十二”,因十二岁考中秀才而得此号相传当年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友人谈及杭州西湖的“风月无边亭",刘廷桂受到启发,当即挥毫写下了“虫二”二字,并对朋友说:这里虽无“风月无边"之亭,但却有“风月无边"之意刘廷桂这话也许指的是斗母宫尼姑的风流韵事(无细考),说得比祝枝山稍隐晦一些吧!更为有趣的是,这“虫二"二字远在二十五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泰山,直到一九九三年才被人发现不过题写这二字的,不是哪一位书法家,而是大自然。
1993年,有一位叫陈兴旺的奇石爱好者在泰山脚下捡到一块长18厘米、重1420克的奇石,奇石上的花纹清楚地显现出了“虫二”二字它比刘廷桂写的更为自然飘逸,“虫”字清晰明了,藏巧于拙,白似玉、势如风,并且起笔“撇”与尾笔“点"通过一条白线绕石一周后又相连结,直渗入石体之中;“二"字淡如丝、弯似月,由许多不规则的白点组成,如在云中雾里奇石上的“书法”苍劲有力,浓淡相宜,疏密有致,相映成趣,实为大自然赐予人们的难得一见的“珍宝”本人无缘见此石,但从照片上看,草书笔意甚浓,“虫"在前,浓“墨”不知谁人润之,“二"于后,神“龙”见首当似神人绘之于石上,一般书法爱好者也许很难写出此等“飘然天成,有字无边“之感吧!ﻫ 本人观后,应“虫二”二字而对了一下联-—“忐忑”.除将“忐忑”二字分写成两个字外,也可以将“忐忑”两字合写成一字,“上和下”都写在一个“心”字上,是为“上下同心”之意算是一字对两字,拆合字同联我友秉钧兄和胞兄曹广忠认为还是用两字对两字遵守了楹联的规矩但本人认为,“虫二"二字已经暗含了去掉字边的动作,“忐忑”二字也可以对应这一动作,将“上下"两字同置于心上;本来“虫"字上有一撇,已不成字,“二"字也不同于“贰”字,也可以说不是“字”,那么“忐忑”二字合写正好也不成字,以“不成字”的下联对“不成字"的上联,也相当有趣!!!我们三人讨论此联时,无奈我是少数,只好听从他们的意见,决定写成两字更“雅俗共赏”一点,更易为大家所接受。
但佳对的最高境界不仅要求字形相对,更要求意境相对,细讲起来“忐忑”可包括以下蕴意吧!1.由于泰山之势险峻,上山和下山的心情都很忐忑!2上山与下山时同一个心情,都是“风月无边”的心情!3山上的人和山下的人同一个心情,都是“风月无边”!4.各单位的人员来旅游,当官和不当官的职位也许有区别,但都因工作联谊,当官为民服务,能上能下,应该是同一个心态!当官和不当官的,上下能同心协力,才能干好!5对于现代的夫妻或搞对象的青年男女来说,游览泰山,上下同心,也是一意也!而长幼有序,如果一家人游览泰山,有时“上有‘老',下有‘小’”,上下同心之意,在家人之间,真情许许是也!!!细心的读者也许能注意到,这两字还有一个解释,也正好与“虫二”两字相对,请大家自己思考,也更是有趣!!!写此文,是得知沧州老乡、同为河北大学毕业的青年书法家陈秉钧先生从北京回来,本人遂邀同爱书法的胞兄曹广忠来沧请教其书法心得(或者新得),我是联络凑趣,但以此几幅拙对请教二位,倒真是机会,也许能出一两幅书法作品,不失为联谊之佳话另还有几个难对,本人亦有趣解,留待闲时共商之,以指正本人谬误曹广平 写于2011年12月3日(未完待续) 文中如有不足,请您见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