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西学东渐”到“中学西进”.doc
9页中国哲学学术论文作品展示从“西学东渐”到“中学西进”——当代中国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黄玉顺 来源:《学术月刊》(沪)2012 年 11 期【英文标题】From the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to the East“ to the “Advance of Chinese Learning to the West“: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ontemporary Scholars of Chinese Philosophy【作者简介】黄玉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0黄玉顺(1957—),男,四川省成都市人,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内容提要】讨论当代中国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 “西学东渐”是绕不开的话题 “西 学东渐”的观念实质是由现代性的、文明的西方来改造前现代的、不文明的中国这种观 念应接受批判性的反思现代中国学者对于“西学东渐”的态度分为三个递进的阶段—— 形下的反应性的吸纳;形上的对应性的比照;全面的回应性的融通,最终进入对本源性思 想视域的追溯,即在当下共在的生活情境的渊源上重建中国哲学,以解决当今世界社会现 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今天, “西学东渐”已经或者正在成为历史,学术界应当考虑“中学 西进”的问题了所谓“中学西进” ,意谓一种当代原创的中国哲学、中国学术、中国文化 反过来向西方传播,且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接受,甚至为西方所主动寻求这是当代中国 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为此,首先需要建构一种当代原创的中国哲学:超越前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视域,超越中西对立的思维模式,回归当下存在,回归生活, 重建形而上学,重建形而下学(知识论、伦理学)关 键 词】西学东渐/中学西进/中国哲学/当代原创/生活/当代性/当下性 the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to the East/the advance of Chinese learning to the West/ Chinese philosophy/contemporary creation/life/contemporariness/immediateness这里所说的“中国哲学”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包括狭义的中国哲学、中国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等,但其意义绝不仅仅限于所谓“(西方)哲学在 中国”(philosophy in China);二是狭义的“中国哲学” ,包括儒家哲学、道家道教哲学和中 国佛教哲学等。
但即便是狭义的中国哲学,在现代也与西方哲学发生了深度缠绕,其背景 即所谓“西学东渐”——由现代性的、文明的西方来改造前现代的、不文明的中国由于 这种观念在今天已经或者正在成为历史,所以学术界应当考虑“中学西进”的问题了,这 是当代中国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为此,需要建构当代原创的中国哲学:超越前现代主义、中国哲学学术论文作品展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视域,超越中西对立的思维模式,回归当下存在,回归生活, 重建形而上学,重建形而下学一、 “西学东渐”观念的批判“西学东渐”一语,出自晚清维新人物容闳(1828—1912)一本回忆录的书名该书以 英文写成,1909 年由美国亨利·霍尔特出版公司出版,原题为“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吾在中国与美国之生活》);后由徐凤石、恽铁樵译成中文,改为《西学东渐 记》 ,1915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所谓“西学东渐” ,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代:(1)帝国时代即从明代至清代前期,至 多可以叫做“西学东来” ,因为那时西学对于中学并未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2)转型时 代即晚清(或“近代”)以来,西学确实对中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 的“西学东渐” ,意味着容闳所说的:“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 强之境。
” “借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 国 ”尽管“西学东渐”这个中文书名是译者按自己的理解而另起的,与容闳的原书名并不 相同,但也确实是对原书宗旨的一种精准的概括,故被人们广泛接受细味“西学东渐”这个观念,不难看出它有几个预设:第一,中西比较及其观念背景 ——中西对立;第二,这种对立是贫弱与富强的对立,其实质是老大帝国与现代国家、前 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对立;第三,体现在文化学术上,这是不文明与文明的对立,其实质是 前现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立但“西学东渐”观念的这些预设都不是没有问题的,应予 以批判性反思一)关于中西比较及其观念背景——中西对立思维模式显然,对于国人来说, “西学东渐”其实是中西比较之后的一种选择:因为比起西方来, 中国如胡适所说“百事不如人”①,所以需要由西方来改造中国于是,在近代、现代、 当代中国, “中西比较”便成为一个通行的模式,也是一种学术时尚1.中西比较:一种不正常的比较研究及其悖谬这种“中西比较” ,起初主要比较器物、 技术层面的优劣,其结果是洋务运动;进而比较制度层面的优劣,其结果是维新变法乃至 民主革命运动;再进而比较伦理、文化、整个文明层面的优劣,其结果是“五四”新文化 运动。
直到今天,几乎全部现代中国学术其实都是某种或明或暗的“中西比较” ,其主流也 几乎总是“西学东渐”的宗旨——由西方来改造中国甚至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 新儒家——唐君毅之援引黑格尔,牟宗三之援引康德,其实也是某种程度的“由西方来改 造中国” 这就是说,这种所谓“中西比较”其实并非正常的、学术的“比较研究”或“跨文化 研究” ,而不过是改造中国、寻求富强的一种方式而已比较的目的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中国为什么会落后挨打?该怎么办?这种发问及其目的,其实已经预设了比较的结果:西方 是先进的、文明的,而中国是落后的、不文明的, “落后就要挨打” ,所以需要“西学东渐” 也就是说,这种比较其实是中国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nation)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 换句话说,这种“中西比较”的背后动因其实是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一种较量,其主体是中国哲学学术论文作品展示现代民族国家,即已发展的现代民族国家和发展中的现代民族国家但这样一来,就产生一个问题:通过这样的“中西比较” 、 “西学东渐” ,由西方来改造 中国,又如何能够保证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的“中国性”(Chineseness)呢?严格来 讲,这其实是一种根本悖谬、自相矛盾:如果彻底地“西学东渐”——由西方来改造中国, 那么,合乎逻辑的结局必定是“中国性”的丧失,这样一个国家还是“中国”吗?这样的哲 学称得上是“中国哲学”吗?2.中西对立:一种不透彻的思想方法。
这种“中西比较”的观念背景,无疑就是中西 对立的思维模式当然,中西对立在一定意义上是近代以来的一个历史事实;但就其思想 方法而论,却是并不透彻的,只看到中西对立的一面,而看不到中西统一的一面这里所 谓“统一”不是说的黑格尔辩证法,而是说这种中西对立的思维模式根本没有触及的一个 更为本源的问题视域:所谓“中国”和“西方”这样两个对立的“东西” ,作为两个既有的 “物”(the objects)、两个现成的“存在者”(the beings),是何以可能的?它们是怎样在某种 “共在”情境中被给出的?这是怎样一种“共同生活”的本源情境?假如没有这样的视域,那么,我们在中西对立的思维模式下获得的“哲学” ,就只能要 么是与西方哲学相对立的中国哲学——某种“原教旨”的中国哲学,要么是与中国哲学相 对立的西方哲学——确确实实的“西方哲学在中国” ,而绝不是真正的哲学——当代原创的 哲学哲学绝不是哲学史,绝不是对象化的研究,即绝不是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那样 的东西;哲学乃是一种当下发生的思想这表明:“西学东渐”并不能给予我们一种真正 的哲学二)关于前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对立容闳所谓“老大帝国”和“少年新中国” ,其实质是前现代性和现代性的对立:中国之 所以不富强、不文明,就因为她没有现代化。
这至少涉及两个值得反思的问题:1.关于“内生现代性”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必然需要西方化吗?必然需要“西学东渐” 吗?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这些年来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有益 的探索,这就是中国的“内生现代性”问题我的看法是:其一,假如我们承认,现代性 渊源于市民社会的生活方式,那么,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乃至兴盛至迟可追溯到宋代社会, 这在历史学界已是不争的事实判断;也正因为如此,宋明理学、明清学术中已经蕴涵着、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一系列现代性的思想观念,这在学界也早已是多有研究成果的共 识其二,尽管“内生现代性” 、 “外来现代性”这样的话语仍未突破中西对立的思维模式, 但毕竟是对“西学东渐”思维模式的突破,即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与“西学东渐”之间并 无必然联系其三,以一个最显著的例证来看,目前讨论正酣的“中国模式” 、 “北京共识” 、 “中国道路” ,就很难简单说它是纯粹西方化的或者纯粹中国式的,它其实是中西“共在” 、 “共同生活”的结果这里显然需要一种超越中西对立、涵盖中西的思想视域2.关于“现代性反思”问题进一步说,现代性本身就需要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想家 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达成了这样一个判断:事实上的“现代化”并不必然意味着价值上 的“好”或“善” 。
但“西学东渐”的观念显然是与此相反的,它预设了现代性在价值论上 的“好”和“善” 当然,反思现代性并不意味着抛弃现代性;而且,后现代主义其实是对中国哲学学术论文作品展示启蒙思想的若干基本观念的一种更彻底的表达,从而是现代性的一种别样的、更为透彻的 诉求但是,总体而论,现代性、现代化不过是一种我们目前暂时无可逃逸的生活方式而 已,它是“价值中立”的,需要不断的反思、修订;何况,进一步说,假如“现代性”所 标志的就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特定阶段,那么,它迟早是要被超越的三)关于不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立“西学东渐”判定中国不文明或者说不是现代文明,显然完全基于“进步”观念这 是一种纯粹历时维度的观念但是,文明不仅有“历时性”(diachronic)维度,而且有“共 时性”(synchronic)维度,亦即文明类型的问题这里且不去追究“进步”观念本身的局限 性问题,至少“进步”不是判定一种文明的价值的唯一尺度人们常举的一个简单例子是: 我们不能判定使用筷子进餐和使用刀叉进餐哪一个更文明、更进步因为,这是两种共时 并存的饮食文化对于不同的文明类型,我们不能简单判定哪个更进步、更文明今天已 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同这样的立场:我们更应该致力于不同文明的共存,而非“文明 冲突” 。
然而, “西学东渐”的实质是要用西方文明来同化甚至消解中华文明当然,以上对“西学东渐”的反思并不意味着今后不需要再译介西方的著述了,而是 说,作为中国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西学东渐”这一页正在翻过去, 当今中国学者应该筹划的是如何“中学西进”了二、获得一种新的思想视域或思想方法要建构一种当代原创的中国哲学,其首要前提乃是获得一种必要的思想“视域” (horizon)或思想方法;否则,一切无从谈起这就需要我们来分析以下几种可能的思想视 域,它们是目前的几种穷尽性的选择:1.前现代主义的思想视域从哲学上来看, “前现代主义”(pre-modernism)思想视域的 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形而上者—形而下者”的思想方法,古今中外的传统哲学概莫 能外中国出自《周易·系辞上》的“形而上者”和“形而下者” ,对应于西方语言的“the metaphysic”和“the physic or the post-metaphysic” 这是两千年来所有一切传统哲学 的共同的基础架构:为了说明经验世界的现象的“多”(形而下者)何以可能,人们寻求一 种作为本质的“一”(形而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