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docx
13页山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 山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1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
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 山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2 我的家乡在山西,我喜欢我的家乡,爷爷和奶奶经常给我讲山西的一些民间风俗和传说,所以我了解一些山西的民间风俗,比如:二月二龙抬头、添仓节、桃花节、寒食节、走麦节、乞巧节、敲锣儿节、中元节、过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 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
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 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山西做客! 山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3 在山西农村,建筑房舍很讲究格局,一般以一院四屋为定格,主房、偏房、院门、厕所各有定位,不可错乱,否则不吉其中,特别忌讳把院落建成刀把形,刀把杀人不用刀,兆家败人亡 在建房之时,门的设置属于“立门户”的大事,在建筑中是甚为重要的院门被视为人的脸面一样是家庭的脸面,“立门户”甚至成了成家立业的代称,所以禁忌也最多对于一个院落来说,一般以向东的院门为善,向西的称阴门,除非万不得以一般不开西门,否则必须在门口安一屏障,或在胡同口正对的墙壁上镶块石碑,上面刻“泰山石敢当”之类的字样,以避邪风鬼魅的骚扰院门直对家门和窗户也是需要回避的打对的门额窗额装镜子破解此外,一般农舍院门之内也必有断壁墙以挡之在晋南俗传“北高不算高,南高压断腰,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如果一家的房子比另一家低了,那么就要在中间的房屋顶上多筑一砖高,或修筑一个小小的类似庙宇的亭子,以保持平衡居高不让者,显然有居高临下之势,以势压人,据说会压了别人的运气和吉利,甚至风水大病小灾都会归因于此这种情况在农村会导致邻里纠纷,甚至会结下世代怨仇。
厕所的位置也是要慎重考虑的;一般安置在西南角,有“五鬼头上安茅房”之说,排水沟也不能通过别人家的宅院,更不可正对别人的家门邻家屋檐的水也忌滴在院中,认为是污水、憨水,影响自家运气此外,房屋顶上如修建吉兽猛兽者,也不能让脊瞰吻兽张开大嘴面对人家,有吃掉别人之嫌这类禁忌在山西汾河古地的人口稠密村庄中更为多见,不仅具有巫术色彩,更有一些旧时代礼法的阴影 山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4 山西大部分地区为一日三餐制,个别地方如阳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顿饭的冬闲日短时节,一般改为两餐,称一老晌民间称一餐饭叫一顿饭早饭为早晌饭,午饭叫晌午饭、后晌饭,晚饭叫夜饭一般做重体力活时在三餐之间有饼类食品加餐称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晋中早饭大多以稀饭里加玉米面,俗称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晋东南一带,早饭多食小米稠饭加凉菜丝午饭比较丰盛,吃面条、饼子、馍头,加上土豆、粉条、白菜烩菜及腌菜晚饭也多备有汤类杂锅饭,和子饭面食等,但不讲究多吃晋南的开水白馍就辣椒,又是极有风味的饭食 春冬寒季,晋北人吃饭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便吃点,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
吃完一碗饭如若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就是没吃饱 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各家各户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交流如在农忙收割、打场时,多有手提黑陶饭罐送饭到田间的习惯如路途较远无法送饭,便带点干粮和干菜临时充饥,谓之打饥儿 山西人平时吃饭较节俭,但有客人来,必然竭尽家力热情招待多置饭桌摆饭,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给客人用,饭前多饮酒助兴上菜家贫者二凉一热、四凉一热、四凉四热;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双十席,上火锅主人暖酒后,双手执壶为客斟满酒,叫做茶七饭八酒十分客人要以手护盅杯表示致谢:我自己来、我自己来,你先来主人举杯劝酒,客人轻抿一点,以示礼貌席间主人频频指点、调换菜盘位置,热情劝饭客人要讲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连续大吃会被视为没风水,少礼失教酒未喝完绝不吃饭过去中食为白馍、饺子、油糕馍馍搁盘子里端上,放在客人面前客人吃好后把筷子搁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饱了饭后以茶相待 山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5 普天之下,总不乏奇人异事在我们身边就有这类人存在,那一天我见到拉一个身坏绝技的刀削面师父。
那一天,我路过一家拉面馆,拉面师父正在拉面的动作震住了不知是店里的那位客人点了刀削面师父正在削面,那动作之快令人震惊削出来的面,更是薄如纸 不知是做久了,熟练了,还是别的什么只见拉面师父神色从容,动作敏捷他手里的削刀,被他运用的极为灵活不得不佩服的是,一快简单的削刀,一堆面粉,在他的手里,居然可以削出一片片大小差不多,却有薄的.如纸蝉翼般的面鱼来师父左手抓着面团,右手拿着削刀不停地削着,右手在面团上一划,出来的面鱼小巧可人,落在高汤里,活像畅游在水中的小鱼也许,这就是它被称为面鱼的原因吧消出来的面鱼,两头尖尖,中间则宽宽的,一点也不失谐调乍眼一看,锅里已经有满满一锅的面鱼了令人胃口大开,真想赶紧品尝这美味,呵没一会儿功夫,一碗刀削面便出锅了远远的,就已经闻到了刀削面的味道我想,这碗刀削面一定不矢为一碗美味 看了山西刀削面的做法,不禁对拉面师父佩服至极 山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6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
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绛州面塑 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鱼 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 山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7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
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 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山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8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 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虎头、一只鱼尾虎头或一只青蛙现在,刺绣更广泛地作在垫子、鞋垫、钱包和旅游纪念品用于典礼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挂在庙宇上的垂帘和殉葬衣服 山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9 晋南花鼓起源于万荣县,后来流行于整个晋南地区据说晋南花鼓是在明朝时期由安徽凤阳逃荒的人们将它带到了万荣县万荣花鼓表演有三种形式:高鼓(鼓置于胸前),低鼓(鼓置于腰间)和多鼓(身体携带多面鼓)。
表演者边敲边舞,通常还伴有大锣和铙钹 象木偶戏一样,皮影戏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间故事戏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制成,它们的轮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后为戏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山西的民风民俗作文 篇10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在历山上种地的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高兴的不得了。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尧这个老头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虽然让他白捡了两个美女,却不给女儿一点陪嫁,就打发女儿去了他家,更不用说给他个一官半职了;而是让他继续在历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舜心里并没有什么不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