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高三艺考学生自杀悲剧引发的思考.doc
6页一起高三艺考学生自杀悲剧引发的思考 2011年 05月 14日 12:10 中国青年报悲剧发生对于黑龙江的一位妈妈来说,2011 年 2月 28日深夜,已经变成了“永夜”,因为那个深夜,她的儿子纵身一跳,把自己 17岁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黑暗里这个网名为祝小约的孩子是黑龙江省一所省重点中学高三的学生去年年底开始,小约决定参加艺考,于是便开始了紧张的艺考培训和一轮轮的艺术考试小约的理想学校是中国传媒大学艺考的过程虽然很紧张但还算顺利2 月 25日,小约参加完中国传媒大学在北京举行的“三试”后回到黑龙江,但是仅三天之后便跳楼轻生了一切发生得太快了,“他根本没给我留一点儿时间,让我再做点儿努力儿子的突然离开,让小约妈妈忍受着“尖刀剜心”般的痛苦,同时在一个个无法入眠的黑夜中,另一种更加无边的痛苦也在纠缠着她:是不是我给他的压力太大了,才让他走上绝路?这些年我做错了什么?反思家庭教育小约妈妈一遍遍地回想着儿子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试图从中找到这个悲剧的缘起小约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又贪玩的孩子他上小学时比同班的孩子小一岁(当时教委规定孩子 7岁入学,小约是 6岁上学),小学三年级时又跳了一级,跳级以后“仍然保持学习成绩中上等”。
小升初”时,小约考上了哈工大附中,“报考那个学校竞争非常激烈,100 个孩子中只能录取一个从小约妈妈的话语中,完全能听出儿子是她的骄傲虽然小约的成绩一直不错,但是中考发挥得并不太理想,仅以几分的差距与理想的哈师大附中失之交臂小约又回到了他的出生地读高中这可能是小约学业历史上的第一次失利家乡的这所省重点高中在高一时就文理科分班,在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问题上,小约与父母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小约从小就喜欢阅读刚上小学时,他就已经能独立阅读,并能读故事给其他同学听了妈妈从小就培养小约的阅读兴趣曾经,小约的阅读水平是妈妈的骄傲小约的阅读兴趣十分广泛,小说、散文、动漫、哲学、神话…… 文理分科时,酷爱阅读的小约当然希望选择文科,但是,家长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希望儿子选择理科这次分歧以小约的失败告终我说服他的理由是他的语文成绩,”小约妈妈说,小约虽然阅读面很广,口才好,能够出口成章,但是,小约的作文成绩却不理想,“他的思维方式总是与众不同,高考作文是有一定套路的,他总是独树一帜不按着套路来,所以成绩总是不高因为喜欢张扬个性不能拿语文高分,小约不得不“弃文从理”了但文科仍然是小约的最爱小约还会到他喜爱的地理老师家去上课。
文科班的学生考地理,小约也把考题做了一遍,结果小约的成绩是 70多分,文科班的学生平均成绩比他低很多为了给孩子选择好的任课教师,妈妈托学校领导把儿子插进了“快班”这所学校同届有 20个平行班,仅有这么一个“快班”每个月的月考学校都要排大榜,只有考试成绩排在全校前 60名的学生才能留在快班,后面的学生就要降到普通班而普通班的学生如果考试成绩能进入全学年的前 60名则有机会进入到快班快班巨大的学习压力,加上小约的成绩在快班排得比较靠后,高一的小约非常郁闷,“他总是说烦,不开心后来,家人决定让小约回到普通班到了普通班,小约的名次提高了,在班里能排到10名左右,情绪也慢慢好了起来他甚至说过要靠自己的能力考回快班妈妈回忆说进入高三以后,小约坚定地告诉妈妈他要参加艺考我从来没有想过让孩子参加艺术考试,他有学习语言的天赋,我过去一直计划着让他报考外语专业,但是孩子的热情感动了我,为了给他一个圆梦的机会,我同意他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小约妈妈说在小约妈妈看来,这似乎是儿子回归文科的最后一搏,同时,小约妈妈也觉得艺考的考题更加海阔天空,更能发挥儿子的聪明才智但是,让妈妈没有想到的是,儿子的选择似乎像是赌博:“他只想考中国传媒,其他学校全都不考虑,根本不给自己留后路。
妈妈让小约也参加了吉林大学的艺考,“总得有个垫底的从备战艺考到参加艺考,小约就像上满了发条,一直处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中妈妈回忆,从 2月 13日正式考试到 2月 24日结束中传媒的三试,小约似乎很少睡觉每天我睡的时候他都还没睡,夜里醒来迷迷糊糊地看到他还在鼓捣,早上也是他把我叫醒,我真不知道这些天他到底睡觉了没有 到现在为止,小约妈妈一直都在深深地自责,责怪自己没有早点儿发现孩子一直处在极度疲惫的状态、责怪艺考结束后儿子想休息一天自己却只让他睡了半天就把他轰去了学校、责怪自己没能意识到孩子是在走独木桥、责怪自己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到了高中又扼杀他的兴趣、责怪儿子上高中后自己就很少跟他聊天、责怪自己对孩子一直期望太高、责怪自己要求儿子“一定要出类拔萃”……孩子内化的压力是一个无法看清的心灵黑洞其实小约妈妈并没有给小约太大的压力,他们夫妇对小约的期望其他家长也会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好呢?但是,为什么悲剧偏偏发生在小约身上呢?“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忽视一个现象:孩子承受的压力有一些是来自外部的,但是更大的压力是孩子把外部的压力内化了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孙云晓介绍,一个人习惯的形成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被动阶段,这时人们的行为更多的表现为遵从,遵从外在的要求和压力;第二个是主动阶段,这时人的行为更多的表现为认同,认同来自外部的要求和压力;第三个是自动阶段,这时人已经把来自外部的要求和压力完全内化了,行为的动力来自自己。
当到了自动阶段,孩子把承受这些压力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当成自己必须、应该做好的事情这个力量是巨大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那么多大家眼里的“好孩子”选择了自杀,因为他们更容易把外部的压力内化,当他们做得不够好时,他们更加不原谅自己,他们对自己更加不宽容孙云晓至今也无法忘怀一个 13岁的宁夏小女孩小女孩在小学毕业典礼的当天上吊自杀了她的爸爸妈妈看到孩子的遗书时悲痛欲绝孩子写道:爸爸、妈妈,我是个差生、我没考好,我上不了重点中学,我死了,可以给你们省 10万元这对父母想了又想,他们从来没有跟孩子说过考不好还要花 10万元钱的事只是跟邻居议论过:×××是花钱上的中学,六年下来差不多得花 10万元谁知道这个无心的闲聊却让孩子认真了你要知道,什么叫童年恐慌啊童年恐慌就是,儿童由于面临巨大的压力,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而产生的一种焦虑而这种恐慌正在越来越厉害地在未成年的孩子中弥漫着孙云晓说,这么巨大的恐慌和压力被孩子内化了,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呀!“同时,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孩子正处在一个‘暴风骤雨’的时代,他们容易偏执、容易走极端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成功而不是幸福,”孙云晓说,虽然父母、学校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时候并没有直接把压力抛给孩子,但是却有意无意地、有选择地给孩子呈现信息:我们常常告诉孩子考上大学是成功的,却没有告诉孩子,“没有考上大学,即使摆个小摊仍然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常常吓唬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父母就要付出更多辛苦,却没有告诉孩子,这些辛苦是爸爸、妈妈能承受的;我们常常告诉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辜负了老师和父母,却没有告诉他们努力的过程更重要,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收获,这样的人生就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为了激励孩子,我们在孩子面前铺开了一条没有退路、没有出口的道路。
于是,从小到大,孩子们默默地毫无选择地内化着周围强大的要求和压力,而大人们往往对此浑然不知,也就无从感受这种内化的压力到底有多大它成为一个心灵的黑洞,正在给孩子造成致命的伤害孙云晓说当孩子的压力内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寻找解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孙云晓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有好的引导,孩子可以释放掉心里的压力,重新轻装上阵,否则,很有可能误入歧途贴近孩子的心灵最重要“教育的关键在于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孙云晓介绍,这里所说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是一味地对孩子好,而是尊重孩子和了解孩子我能理解这个孩子没能学文的心情,其痛苦一定不亚于失去一个情人”,孙云晓自己就是一个酷爱文学的人,因此他非常理解小约没能学文时的深深的无望感小约妈妈也在心里无数次地检讨她和丈夫当初的做法其实,孩子上了高中以后我对他就不太了解了小约妈妈说由于孩子初中时的学校是在哈尔滨市区,为了照顾孩子,小约妈妈把工作调到了哈市,高中,小约又回到了家乡,可妈妈没能再把工作调回来这样,她上班就要很早出门,晚上也会很晚回来为了保存体力,小约妈妈通常晚上九点之前就会睡觉此时,在高考重压下的小约,每天却过着极为紧张封闭的生活,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要从家里出发,晚上到家妈妈通常都已经睡觉了。
父母和小约的沟通已经非常少了这时的小约仍然酷爱阅读,因此,每天晚上的时光对于小约来说是非常自由的,他会大量阅读我觉得这种大量的阅读一定会影响他的学习,所以,经常过一小段时间就没收一次他的书,但是,没收了他还会买,他的零花钱几乎都用在了买书上小约妈妈说我现在最大的失误是,只知道没收他的图书,给他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而没有坐下来跟他沟通,走进他的心灵旅美学者,著名的家庭教育和家庭快乐专家王占郡曾这样跟记者形容家庭教育: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0”,好的家庭教育是在“0”上不断增加“正数”,孩子长大以后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难,这些都是一些“负数”,一个人身上的“正数”如果足够大,那么他就有足够的能力削减这些“负数”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身上没有积累足够的“正数”,那么这个孩子就会缺少抵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就会出现问题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心理学博士李文道指出,世上没有哪个父母能做到不犯错误,也没有哪个父母能为孩子抵挡住所有的挫折和困难,家长唯一能做的,是尽可能地贴近孩子的心灵,与他们树立良好的关系,在恰当的时候给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尊重,在关键的时刻给他们及时的引导高考+艺考让孩子身心俱疲无法回避的是,小约是个正在承受着高考压力的高三学生。
每年的中考、高考季到来的时候,都是孩子心理出问题比较集中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更容易听到孩子自杀的悲剧孙云晓说2005 年,“国内五城市未成年人发展联合调查”课题组对中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感到压力最大的三个方面依次是:“升学和考试的压力”、“课业负担过重”和“父母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另外一项由安徽省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采用抑郁自评量表,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的调查表明,初一学生中抑郁症状所占比例超过一成,到了高三这个比例达到了 56.8%过大的高考压力无疑也是造成小约一家悲剧的原因之一学校里没有了音乐课,没有了美术课,甚至没有了体育课,从早晨 6时一直到晚上9时,高三的孩子都被困在教室里一套一套地答题小约妈妈说,孩子临走前的那个晚上,曾反复跟她说:人类的“贪欲”太大了,把地球都给毁了,孩子盯住妈妈的眼睛,坚定而果断地说:“我要去拯救地球,妈妈记住这是我的遗嘱!”“一个 17岁的少年,概括人类即将毁灭的根本原因就是‘贪欲’,多么准确而恰当是我们太‘贪’了!”小约的妈妈说除了高考,小约又加上了艺考的枷锁经历过艺考的家长都不会忘记那些个天昏地暗赶考的日子小约妈妈说所有的艺术类学校的招生考试都集中在年初的一二月份,而最后的合格成绩是在四月份后才公布,因为不知道孩子能拿到哪个学校的合格证,家长们只好像无头的苍蝇,乱考乱撞,带着孩子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马不停蹄地赶考。
我们只是参加了两个学校的艺考,从 2月 13号到 2月 25号,几乎一直在马不停蹄地赶场,早上出门,从考场出来常常已经到了晚上八九点还有家长让孩子报考了 10多所学校,付出的辛苦和劳累可想而知小约的妈妈说,因为有些学校考试时间发生冲突,有的家长甚至带着孩子在两个城市之间来回地奔波孩子来不及休息,有时只能在出租车上啃面包,换服装一个学校又一个学校的考试;一个专业又一个专业的考试;一个专业的一试、二试甚至三试……确实,承受着这种压力的并不是只有小约一个人,但是没有出事的孩子并不意味着就不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