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课件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ppt
23页1-一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二三四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演变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近代男子服饰(1)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2)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3)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3.近代女子服饰(1)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成为这方面的典范2)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历经多次改革与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一二三四知识补充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一二三四4.现代男女服饰(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3)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一二三四自主思考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传统服饰仍具有强大生命力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C.社会变革引起服饰变化D.中西服饰各有特点提示:由题中关键信息“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可判断A项正确一二三四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到了清朝末年,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鲜明2.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后,中西餐并行于世,但存在明显区别3.西餐的常用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思考 为什么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 提示: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而封建统治的基础较为薄弱一二三四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城乡普通居民的住房都以四合独院为主2.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3.20世纪30年代前后,北京、天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4.随着西式居住文化的传入,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建筑典型的特征,西式的家具陈设受到人们的欢迎自主思考 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
这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什么发展特点? 提示:表明当时中国的居室建筑出现逐渐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其典型特征一二三四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2.婚姻风俗的变迁(1)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青年男女开始主张婚姻自主2)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3.丧葬礼俗的变迁(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2)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一二三四4.其他风俗的变迁(1)民国成立后,开展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2)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3)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探究点当堂检测民国民国时时期社会期社会习习俗的俗的变变迁迁 材料导入材料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编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人生活习俗和社会心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探究点当堂检测提示:(1)剪发辫;更新服饰;肯定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2)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成立的新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西学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不断走向开放探究点当堂检测名师精讲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鸦片战争后:①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②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变化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④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探究点当堂检测(2)新中国成立以来:①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延续②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使人们获得了自由和平等地位。
③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④国家政策的影响,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婚姻法》、统购统销政策等⑤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探究点当堂检测典例剖析【例题】右图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叶浅予先生《叶浅予自传》中的一幅作品——《清末遗童》叶先生用淡淡的白描手法不露声色地回忆起( )A.清政府的腐朽没落行将就木B.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战火连绵D.南京国民政府的“男子剪辫”题目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解题指导:从漫画的内容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的情景故选B项正确答案:B探究点当堂检测指点迷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变化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4)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5)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探究点当堂检测1.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色彩解析:这则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馆,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材料没有显示照相业“快速发展”;仅凭该启事也不足以说明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而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实际上都依附于帝国主义,材料也没有体现半殖民地色彩。
所以选C项答案:C探究点当堂检测2.下列两幅图分别是清朝(左图)和民国时期(右图)的女性花鞋下列对影响中国近代女性花鞋演变的因素分析正确的是( )A.媚外心理的驱使B.现代文明的影响C.攀比世风的结果D.男女平等的实现解析: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废止缠足正是这一变化的产物,这与“媚外心理”和“攀比世风”显然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C两项,近代中国男女平等尚未实现,故排除D项答案:B探究点当堂检测3.下列不同历史时期结婚礼仪的场景,从社会史观的视角看,是(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B.政治巨变的见证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解析:材料隐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结婚礼仪的对比,属于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范畴,故选A项答案:A探究点当堂检测4.20世纪30年代,自然、方便的握手礼节成为中国社交场合中最常见的相见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文明精神B.西式礼仪被广为接受C.人与人的关系趋于简单D.民主共和的精神解析:自然、方便的握手礼节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成为中国社交场合中最常见的相见礼,表面上反映出西式礼仪被广为接受,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平等意识的增强和社交风气的日渐开通,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无法推测出;民主共和的精神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探究点当堂检测5. 世纪50—70年代,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单一,家具陈设简单,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服装的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百姓的餐桌也日益丰富起来以上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变化与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B.中国人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C.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外来因素影响明显D.中国人的生活品味不断提高解析: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水平低;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发展,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在物质生活上,服饰、食物、家具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答案:A探究点当堂检测6.人与人之间较为寻常的称呼,却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临时大总统令内务部通知各官署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材料二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党纲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
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探究点当堂检测材料三 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从“同志”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做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1)材料一在称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2)材料二与材料一在称呼上有何相似之处?(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参考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平等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2)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3)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上多样化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