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05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上).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0633771
  • 上传时间:2021-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7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05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上)   摘要:对我国东、中、西部16个省份34所高校200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效率有所提高;学校提供的求职信息对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都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开始凸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值得关注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3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5%2001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了5.3个百分点;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仅为50%,比上年又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按照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主持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划分标准,就业率在90%以上表示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在70%—90%之间表示供求基本平衡;就业率在50%—7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压力;就业率在30%—5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困难;就业率在30%以下表示可能产生就业危机。

      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公布的是9月份的就业率和12月份的就业率,2003年9月份和2004年9月份的就业率分别为70%和73%,表明高校毕业生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但是,显而易见,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的就业压力已经越来越大  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求职实行的是自由求职、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毕业生的求职结果和薪金基本上由劳动力市场决定但是,高等教育招生数量并没有完全放开,为了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招生规模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对我国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显得格外迫切和必要  为及时准确地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教育决策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更丰富有效的信息,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继 2003年6月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后,于2005年6月下旬又进行了第二次更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对2005年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统计描述和回归分析,并与2003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规律和变化  一、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一)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包括东、中、西部地区16个省份的34所高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和江苏;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和陕西。

      其中“211工程”重点高校9所、一般本科院校20所、专科及高职院校5所,每所高校根据毕业生学科和学历层次按一定比例发放大约1000份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220份在有效样本中,专科和高职毕业生占16.6%,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分别占78.5%、4.1%和0.7%;男、女毕业生比例分别为56.7%和43.3%  (二)毕业生落实率  为更具体、准确地反映毕业生毕业时的状况,本次调查将毕业生被调查时的状况分为11类,每一类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由上述统计可见,虽然2005年毕业生毕业时真正签约者只有33.7%,但比2003年同期上升了1.8个百分点如果将上述第1、2、6、7、8、9、10项均视为“确定去向”,则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到了74.5%,比2003年同期上升了12.9个百分点需要说明的是,2005年的调查数据中专科生的比例明显少于2003年  进一步分析发现,毕业生的落实率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不同学历之间的差异依然显著专科和高职为59.1%,本科为77.6%,硕士和博士分别为84.1%和79.3%,可见专科毕业生就业困难仍然最大但是,与2003年同期相比,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落实率都略有下降,而专科毕业生的落实率却上升了24.4个百分点。

        第二,各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东、中、西部地区毕业生的落实率分别为78.8%、75.1%和65.0%  第三,各类型学校之间差异明显211工程”重点大学的落实率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落实率为70.9%;专科学校的落实率为58.9%  第四,性别之间存在差异男性的落实率为77.1%,女性为71.2%其中,女性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的比例达到21.3%,比男性高出3.8个百分点  (三)起薪比较  收入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在本次调查中,由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起薪进行了估计为了排除奇异值,我们只统计了月起薪在300—10000元之间的观测值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高校毕业生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占20.3%,比2003年减少20.6个百分点;1001—2000元的占65.4%,比2003年增加了19.9个百分点;2001—3000元的占9.2%,与2003年只相差0.2个百分点;3000元以上的占5.1%,比2003年上升1个百分点2005年的平均月收入为1588元,仅比2003年的1551元增加37元  毕业生的起薪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高专科毕业生为1333元,本科毕业生为1549元,硕士、博士毕业生分别为 2674元和2917元。

      同2003年相比,本、专科毕业生的起薪略有上升,而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起薪有所下降  第二,性别差异显著男性平均起薪为1631元,女性为1507元,两者之间相差124元与2003年相比,男性的起薪上升,而女性的起薪下降  第三,工作单位性质差异依旧三资企业和科研单位略高,分别为1987元和1888元;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居中,分别为1626元、1592元和1529元;城市集体企业、学校和乡镇企业最低,分别为1389元、1365元和1355元其中,城市集体企业和学校的起薪比2003年略有下降  第四,工作类型差异基本依旧各类企业管理、各类行政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别为1887元、1676元和1585元;一线农业从业人员、各类服务工作和技术辅助工作居中,分别为1530元、1465元和1457元;最低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收入只有1314元其中,专业技术工作和各类服务工作的收入比2003年有所下降  第五,毕业生就业地点的差异明显大中城市的收入最高,为1725元;县城、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1216元、1234元和1481元其中,县城和乡镇的收入比2003年略有下降。

        (四)就业分布  根据已经确定就业单位者的回答,2005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如下:  第一,按就业地点划分:在大中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占70.7%,在县城的占21.9%,在乡镇的占5.5%,在农村的为1.9%其中,大中城市的比例下降了5.9个百分点  第二,按工作单位性质分:国有企业、学校和私营企业成为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分别占29.7%、19.3%和16.3%;三资企业、国家机关和科研单位分别占9.5%、9.2%和4.7%;城市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占的比重依然最小,分别为3.1%和2.1%与2003年相比,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更加分散化;各类企业的比重合计超过一半;私营企业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在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按工作类型划分:各类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依然一枝独秀,占45.2%;其次是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如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占17.3%;各类行政管理工作 (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行政管理工作)占14.8%;各类企业管理工作(如经理、部门经理等)占10.5%;各类服务工作(如保安、餐饮服务、销售服务、市场营销等)占6.5%;各类一线工业和农业生产工作分别占1.6%和0.4%;其他占3.6%。

      前三者占77.3%  (五)就业影响因素  毕业生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如何?应该从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供给两种角度综合考虑,但是本次问卷调查对象只包含毕业生,因此统计结果只是毕业生的看法问卷包含的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共有16种,调查统计结果中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这16种影响因素分别为:(1)工作能力强;(2)有一定工作经历; (3)学历层次高;(4)学校名气、地位高;(5)所学专业为热门专业;(6)应聘技巧好;(7)学习成绩好;(8)就业信息和机会多;(9)社会关系多;(10)党员、学生干部;(11)往届毕业生的声誉好;(12)性别状况男性;(13)户口和用人指标拥有就业地户口;(14)家庭背景好;(15)学校或教师(对您)的评价高;(16)送礼买人情  与2003年相比,工作经历和党员干部的排名都上升了4位,其他因素的排名变化不大上述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越来越规范,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方面,而家庭背景和送礼买人情等因素的影响很小  (六)择业意向  就业对每一位毕业生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们普遍重视的是哪些因素?本次调查共涉及11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如下:(1)发展前景;(2)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3)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4)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5)工作单位的声誉;(6)工作稳定;(7)工作单位的规模;(8)工作自由;(9)工作舒适且劳动强度低;(10)易获得权力和社会资源;(11)可兼顾亲友关系。

        与2003年相比,上述排序除第7项和第8项互换了位置以外,其他排序完全一致这表明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意向没有改变,把施展个人才华、体现人生价值看得最重  (七)择业过程与结果  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并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有关单位发出求职信息本次调查发现,2005年,47.3%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求职信息来源于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其他择业渠道被选的比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在人才洽谈会获得的信息占16.4%;专门性的人才招聘信息刊物占9.3%;从企业得到的书面招聘广告占8.4%;亲戚、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占6.2%;新闻媒介的零散招聘占5.7%;网络招聘信息占4.5%;从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信息占1.6%;其他占0.6%与2003年相比,在人才洽谈会上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增加,排名由第 5位上升为第2位,比重由8.8%上升为16.4%;亲戚、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影响减少,比重由10.5%下降到6.2%  从毕业生对各方面提供的就业信息的满意程度看,只有3.8%的毕业生认为求职信息完全能满足需要,59.4%的认为基本能满足,有36.8%的认为不能满足需求。

      尽管仍然有1/3以上的学生认为就业信息不能满足需求,但是与2003年相比情况已经有较大的改善,比重下降了12.1个百分点  在需要求职的毕业生中,2005年求职单位数在 2个以下的占25.3%,3—4个的占32.2%,5个以上的占37.9%,平均求职单位数为3.03个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求职单位的数量与求职成功率并没有显著相关,“已经签约”的毕业生平均求职单位数为3.1个,“已经确定单位、等待签约”者为2.9个,“虽有接受单位,但自己不想去”、“等待接受单位最后答复”以及“尚未找到接受单位”者的平均求职单位数都是3.2个这一结论与2003年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别,2003年毕业生求职单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