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福州华林寺大殿论文.doc
9页浅谈福州华林寺大殿浅谈福州华林寺大殿【内容摘要】 华林寺大殿是中国南方古木构建筑的代表,其建造方法在全国唐宋木构建 筑中独具一格华林寺大殿所呈现出的宋代初建时的构架,柱子以上全由斗拱 支撑,不用一根铁钉,富有特点 本文对华林寺大殿建筑特征的分析,包括大殿建筑价值和大殿内部具体分 析两个方面我们先深入了解华林寺大殿主体建筑风格特征,再从大殿内部具 体构件详细分析,以此了解到华林寺大殿对古建筑的影响关键词】: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修复 福州 华林寺 大殿 木构建筑 第一章 华林寺大殿文物价值1.1 历史沿革被誉为国宝的华林寺,位于福州屏山南麓它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 , 至今 已有1000多年的历 史了那时,吴越 国国王钱叔割据闽 浙等地,其臣下福 州郡守鲍修让为祈 求佛祖保佑郡境的 安宁,折除闽王宫 殿,利用其材料在 屏山南麓修建“越 山吉祥寺院” ,内有 文昌祠、普陀岩和 正殿等[1] 正殿 之后有法堂,法堂 之西有祖师殿,皆以 屏山(越山)为靠 背此后,后人又 在附近建造数座禅院,遂蔚成大观。
宋高宗曾赐该寺御书“越山” 、 “环峰” 明 正统九年(1444年) ,御赐匾额“华林寺” ,遂改名,迄今依然明正德年间1(1506─1521年) ,附近的罗汉院、越山庵等并入,华林寺规模更大了,后又增 建御书阁、环峰亭、绝学楼、胜会亭诸胜清嘉道年间(1796─1850年) ,重建 大殿、天王殿、山门、廊庑、客堂、僧舍等 华林寺历尽岁月沧桑,至今仅存大殿大殿为抬梁式构架,包裹着宋代初 建时的构架,单檐九脊顶,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 全由斗拱支撑,不用一根铁钉,保留着宋代建筑的特征这种木柱风格流行于 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已不多见华林寺大殿是我国南方遗存的、屈指可数的 宋代木构建筑之一1.2 对日本建筑风格的影响 华林寺大殿是中国南方古木构建筑的代表,其建造方法在全国唐宋木构建 筑中独具一格,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末)的建筑风格有着巨大的影响时 [2]个名僧名叫俊乘坊重源,他三次来宋朝求法有一次专门为建造日本奈良的 东大寺大佛殿到福建考察当时福建的经济文化相当发达,泉州已成为全国第 一大港,也是世界大港之一俊乘坊重源参观了福建的许多寺庙,特别是福州 的华林寺大殿,他目不暇接,叹为观止,遂将这佛教寺庙的风格移植到日本。
他主持的日本东大寺大佛殿建成后,大批的技术人员和工匠分散到日本各地建 造许多东大寺大佛殿式的寺庙,形成了“大佛样”的建筑艺术在日本开花结果 的局面日本东大寺大佛殿以及“大佛样”的建筑中看出[3]日本的“大佛样” 建筑在日本古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它的源头却是来自建于公元964年华林寺 大殿的构造技艺和细部手法,以及福建宋代其他寺庙建筑的建造手法,从此也 可以窥见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以及建筑技术交流源远流长1.3 大殿修复 1953年在文物普查中发现该殿,随即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 11月对大殿构件进行加固,翻修屋面1963年,华林寺其他建筑物因年久失修, 风灾虫害,倒塌殆尽,仅存的大殿也已构架歪斜,榫卯移位;道光时扩大的部 分,在“文化大革命”中,也以妨碍内部交通为由被拆毁1982年国务院公布 华林寺大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国家文物局派李竹君来福州筹备 重修,划定绝对保护范围[4] 就地东迁14.6米,南移8.3米砌石护础,增高台 基;大殿落架,整旧如昔;修配构件,化学工艺;特别吻兽,高耸屋脊;檐牙 交错,星落如雨;再造配殿,分列东西;铺设甬路,绿树依依;铺首衔环,山 门威仪;围墙坚实,芳草萋萋。
1984年落架分解,采用环氧树脂粘接和不饱和 聚脂灌浆等化学加固工艺,还原宋初形制,保存原结构历史建筑风格和构件造 型精美的地方特色前后耗资壹佰伍拾万元千年佛殿,延年益寿;美轮美奂, 旧貌新颜,盛世佳事,勒石以志1989年10月大殿及其配套工程全部竣工,耗 资144万元继而兴建仿宋山门、仿明清配殿、迥廊、铺设下水道、甬道、莳花 植树、绿化环境,又添建接待室、工作间、盥洗室等附属建筑1.4 文物 华林寺大殿,面宽三间,15.87米,进深四间14.68米大殿平面由前廊和 殿身组成,进深四间中,前面一间为前廊,后面三间为殿身殿柱18根,底径 0.6~0.7米,均为梭柱,柱下部三分之一处直径最大,向上下逐渐卷杀,至柱 顶紧杀如覆盆状,这种梭柱曾在南北朝盛行,隋唐之后在国内极为少见殿内2构架主要由两缝横架与两缝纵架组成,纵横相交,呈井字形两横架外,各加 出际梁架一缝,承两山出际内柱与上脊樽仍有2~3米的高差距,在这段距离 内,用斗拱、枋层层叠置,使斗拱与梁架交融,柱子以上几乎全由斗拱支撑 [5]外檐为七铺作双杪双昂出四跳各种构件亦保持原构艺术形象:月梁计7种, 均以粗大原木制成,断面近圆形,直径0.5米,造型丰盈浑圆,两端由两侧与梁 背三方面卷杀,仰视为梭型。
驼峰有3种,长2.4~1.8米,高0.45~1米,跨度 大,轮廓自然,雕刻简洁优美,动感强斗拱有曲线,刻制线脚,拱头卷杀无 瓣 殿内陈列福州地区建筑图片,内容包括城垣、祠宇、庙堂、民居、塔、桥 梁、古墓等实物有从大殿更换下来旧材料,按二十分之一比例缩小的大殿模 型,其结构、斗拱、榫卯也都按原样缩小制作此外还有大殿更换下来的构件 和作对比的清代斗拱构件西配殿内陈列大殿修复过程,有文献、图纸、照片 和建筑构件实物等迥廊西南角立宋高宗赵构御书碑刻残额壹方,其雕刻艺术 极精致另一方为康熙七年(1668)《华林禅寺香灯田记石碑》 ,立于迥廊东南角 此外,尚有相传为闽越王饮马泉的古迹第二 章 华林寺大殿建筑结构 2.1 大殿主体华林寺大殿,位居华 林寺主轴线的中心位置华林 寺几经废兴,原有殿堂、亭阁 等建筑大部废毁,现仅存这座 大雄宝殿为宋代遗构华林寺大殿平面近方形, 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共用檐 柱14根,内柱 4根,通面阔 15.84米,通进深14.70米,台 明面积为 495.6平方米,单檐 歇山筒板布瓦顶内柱高过檐 柱2.62米,是为了容纳内槽佛 像的高度[6]正面无侧脚, 两山前后内柱各有侧脚 4厘米。
大殿为八架椽屋,共用18根柱子支撑,其中檐柱,内柱,檐柱,柱头由间额、 额枋纵横连结,形成外层大方形框架结构殿内柱子布局采用减柱法,内柱4根, 每根高7米,内柱之间,由前后内额、四椽筏纵横连结,形成内层四方框架大 殿四檐及内柱头上均施斗拱,而柱头上更用特别粗大的斗拱承托,梁架斗拱为 七铺作、双抄、三下昂、偷心造,具有唐宋风格大殿木材规格超等,粗巨肥 大最高的4根内柱,各有7.2米高,中柱和4根角柱平均4.8米高柱的直径 平均0.62米这样粗大的柱子,可供建造9间大殿的用材,可是华林寺大殿只 有3间却用了这样硕大的柱子[7] 在整个架构中没有用到一颗铁钉这是华林 寺的独特所在其用材标准是现存唐宋木构古建筑中最大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合 理性和稳定性,使大殿经受了千年风雨的考验,至今保存完好这种木柱风格 流行于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已不多见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3艺术风格使华林寺在唐宋时代的木构建筑中独树一帜 它名列山西省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佛肖寺大殿、芮城县的广仁王庙、平 顺县的天台庵和大云院、平遥县的镇国寺大殿之后,居全国第七位前六座建 筑均保存在气候干燥的高原地区,华林寺大殿则是长江以南最为古老的木构建 筑。
2.2 材栔等级高大殿用材为一等材宋《营造法式》规定,九间或十一间大殿方能用一 等材[注 8]而华林寺大殿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却用一等材,是中国古建 筑中的特例大殿中的十八根木柱皆为梭柱,檐柱肥而短,柱高不及柱径的八倍,且沿 用更古老建筑的柱式,中径大,上径、底径小的两头卷杂的做法华林寺大殿,材栔等级高:三间殿所用斗拱断面高度在 30 至 34 厘米不等、 特殊的达 37 厘米,实测足材高 47 厘米,标准足材高 45 厘米;[9]构件尺度大: 前檐柱与内柱径 64-67.5 厘米,柱头栌斗 68 厘米见方,脊檩和月梁的直径均 在 50 厘米左右,[10] 外檐转角铺作昂身长达 8 米多,云形驼峰长者近 3 米、 高在 1 米左右;结构灵活多变:如山面中平檩缝出际梁架,与山面中柱铺里转, 处理的大胆巧妙,大量运用插拱和云朵状驼峰等;保留早期手法多拱头卷杀无 瓣,皿斗的应用,梭柱卷杀,形式多样的驼峰造型等等,皆为宋代木构建筑所 少见,有的可上溯至隋唐、六朝,或在相当于隋唐时代的日本早期建筑中找到 先例,有的已不见于北方唐代建筑遗构中,可为国内少有华林寺大殿系长江 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日本镰仓时期“大佛祥”建筑深受此类建筑风格影响。
2.3 装饰构件大殿坐北朝南,殿的前部设了一个敞廊,平面略呈方形,单檐歇山顶,八架 椽屋前后乳栿对四椽栿用四柱外檐铺作为七铺作双抄三下昂重拱造,柱头及 补间铺作均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 拱偷心造,斗底作皿板形,用材硕 大除转角铺作出跳用足材外,其 余均用单材梁、栿、前檐阑额均 为月梁造,以粗大的原木制成,断 面近圆形,额上不施普柏枋,前檐 补间铺作栌斗直接坐于阑额上18 根丰盈粗拙的梁柱呈梭形状,其中 四根内柱高 7.2 米,古朴挺拔不 对称曲线形成自由流畅轮廓的云形 驼峰在梁栿上的运用,动态盎然 昂嘴曲线砍作三段,沿曲线轮廓微 刻线脚一道,活泼自然各种构件 亦保持原构艺术形象:月梁计 7 种, 均以粗大原木制成,断面近圆形, 直径 0.5 米,造型丰盈浑圆,两端 由两侧与梁背三方面卷杀,仰视为梭型驼峰有 3 种,长 2.4~1.8 米,高 0.45~1 米,跨度大,轮廓自然,雕刻简洁优美,动感强斗拱有曲线,刻制4线脚,拱头卷杀无瓣装饰构件与浅雕团窠及彩绘的巧妙结合,线条简洁粗犷, 皆具有独特风格,为国内罕见御书刻石,在华林寺内乾道三年(1167 年),太上皇帝(赵构)因宠臣王继 先贬谪福州寓居越山吉祥禅院,特地将寺院原有四见(倚云)亭,赐名“环峰亭” , 又御书:“环峰、越山”四字,刻石于寺。
碑残长 1.1 米,宽 1.2 米,圭形, 额完整,正中篆书两行:“光尧云龙缠绕,鳞爪毕露” 额下残存一斜角,依稀 可辨的是碑身,也是周以云龙图案为饰,碑文尚存楷书一“山”字, “山”字尚 缺右边一点的一角,比较短促,近似部首,可能是“峰”字的残存 “山”字左 边有小字款识:“德寿殿书” ,其下已断残在“殿”字下刻长方形印记,篆书 双行:“德寿殿御书宝” , “书”字则刻在印记之中脊檩、前廊东西和后檐乳 栿的下皮,保留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 、道光四年(1824) 、同治十三年 (1874)等重修的纪年题刻,及“常转” 、 “国界安宁” 、 “皇图巩固” 、 “帝 道遐昌” 、 “佛日增辉”等宋代以来吉祥语题刻,颇为珍贵第三章华林寺大殿主要结构3.1 构架 华林寺大殿为抬梁式构架,包裹着宋代初建时的构架,单檐歇山顶,坐北 朝南,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共用檐 柱14根,内柱4根大殿主体构架为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彻上露明造为 了容纳内槽佛像的高度,内柱高过檐柱2.62米,属厅堂型构架,但其内柱柱头 上又有高度近3米的栱枋,与四周檐柱上三层首尾相接,形成一个不在同一标高 上的铺作层。
因此,它的构架是一种特殊的厅堂型构架[注10]殿内构件造型 优美,使大殿在古朴雄浑中显出南方建筑特有的轻快秀丽的格调3.2 斗拱5华林寺大殿是古代木构建筑的精华荟萃, 大殿有雄浑硕大的斗拱斗拱是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撑载重构件处于柱顶和屋顶之间斗是垫拱 的方形木块,拱是建筑上的弧形承重结构,合称斗拱它们纵横交错层叠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