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共案.doc
23页第六册第三单元教学说明本单元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梅》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课文形式多样: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课文语言朴实生动,含义深远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个性鲜明,道理发人深省这些无不吸引着孩子阅读兴趣孩子们会为那个丢了羊的人感到惋惜,会为那个南辕北辙的人不禁发笑,笑他的脑袋瓜和他的啤酒肚一样中看不中用孩子们也会发自内心地佩服更羸,还会实事求是,静下心来想想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本单元涉及到的语文能力方面的主要内容有: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强调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如“亡”和“牢”的意思;收集资料(寓言故事);积累喜欢的词语;抄写和背诵意思深刻的句子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要抓住关键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再通过反复进行朗读,把课文内容读通读懂各课的训练点是:《寓言两则》了解故事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惊弓之鸟》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画杨梅》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紧扣关键词句明白只有勤动脑、多思考,不断创新,才能想别人没想到的。
三年级孩子正处于转型期,认识水平,意志品质都由所发展在思维特点上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不能和高年级相比对他们来说,学习这些思辨型的课文应该说是有些难度的 根据教材编排上的特点、学生思维的特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9 寓言二则【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窟窿”、“街坊”、“后悔”、“劝告”、“把式”、“盘缠”、“硬要”等词语2.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亡羊补牢》4.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收集一则寓言故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寓言《亡羊补牢》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正确读写“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引导学生在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2.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寓言二则》,我们先学习寓言《亡羊补牢》媒体出示课题板书: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读课题 3.“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4.媒体出示:图片看图,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认读生字:(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2)难字指导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窟窿:注意“窿”读轻声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用自己的话说说语言的主要内容交流三、研读课文1.自由读一~三节,思考:养羊人的第一只羊是怎么丢的?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2.集体交流: (1)羊圈破了个窟窿。
媒体出示: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读课文第一节,了解课文的起因2)街坊劝告,他不听媒体出示: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①“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②引导评议,齐读 ③可养羊人呢? 媒体出示: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板书 做法 不补)④养羊人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他心里会怎样想?媒体出示:他 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板书:想法 已经丢 )(无所谓,毫不在意)指名读⑤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指名读,评议⑥分角色朗读2.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1)指名读第四节,评议板书 结果 又少)媒体出示: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2)媒体出示:“又”翻红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四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3.指名表演4.两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默读第5节,用直线划出有关想法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关于做的句子。
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想的呢?媒体出示: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媒体出示:只要 就 如果 就 指导读,读出后悔之情板书:后悔)(2)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呢?媒体出示: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看图说话媒体出示:“赶快”加点为什么要用 “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板书:赶快堵)(3)媒体出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从此”是什么意思?(板书:没再丢) (4)背诵第五节 5、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6、揭示寓意媒体出示: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复习巩固1.补充“亡羊补牢”的出处和例子媒体出示2.“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媒体出示:未为迟也 (板书:未为迟也)五、拓展作业媒体出示:1.抄写生字词2.用自己的话把《亡羊补牢》讲给父母听,并说说自己懂得了什么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第二课时【课时要点】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3.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懂得行动与目的要一致,否则条件越好,离目标越远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媒体出示:《亡羊补牢》,谁来简单说说这个故事?从中你懂得什么道理?2.谁读过《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媒体出示:《南辕北辙》(板书:南辕北辙)出示“辕”、“辙”的生字卡片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简要介绍《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梗概3.愿意跟着老师再来更深一步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吗?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新词用喜欢的方式学习想一想寓言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2.学生汇报: (1)学写“盘缠”、“硬”盘,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右边别写成厘米的厘硬”可以这样记:比石头更硬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好车夫)3.想一想寓言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媒体出示:“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三、研读课文1.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默读课文四—九小节,用直线划出坐车人硬要往北边走的原因媒体出示: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边讨论边板书: 提醒 警告 无可奈何 得意 不屑一顾 固执己见2.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3.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当生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4.媒体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5.教师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
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虽然他的条件非常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6.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媒体出示: 的坐车人,你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板书:行动与目的要一致,否则条件越好,离目标越远四、复习巩固1.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听这个故事?媒体出示: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说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
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2.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五、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