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管理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打桩工艺标准.doc
5页2-3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打桩工艺标准依据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1 范围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打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工程2 施工准备2.1材料及主要机具:2.1.1预制钢筋混凝土桩:规格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并有出厂合 格证2.1.2焊条(接桩用):型号、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一般宜用E4303 牌号2.1.3钢板(接桩用):材质、规格符合设计要求,宜用低碳钢2.1.4主要机具有:柴油打桩机、电焊机、桩帽、运桩小车、索具、钢丝绳、钢垫板或 槽钢,以及木折尺等2.2作业条件:2.2.1桩基的轴线和标高均已测定完毕,并经过检查办了预检手续桩基的轴线和高程 的控制桩,应设置在不受打桩影响的地点,并应妥善加以保护2.2.2处理完高空和地下的障碍物如影响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使用或安全时,应会 同有关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2.2.3根据轴线放出桩位线,用木概或钢筋头钉好桩位,并用白灰作标志,以便于施打2.2.4场地应碾压平整,排水畅通,保证桩机的移动和稳定垂直。
2.2.5打试验桩施工前必须打试验桩,其数量不少于2根确定贯入度并校验打桩 设备、施工工艺以及技术措施是否适宜2.2.6要选择和确定打桩机进出路线和打桩顺序,制定施工方案,作好技术交底3操作工艺3.1工艺流程:就位桩机一起吊预制桩一一稳桩一打桩——接桩一送桩一中间检查验收一移 桩机至下一个桩位3.2就位桩机:打桩机就位时,应对准桩时,保证垂直稳定,在施工中不发生倾斜、 移动3.3起吊预制桩:先拴好吊桩用的钢丝绳和索具,然后应用索具捆住桩上端吊环附近 处,一般不宜超过30cm,再起动机器起吊预制桩,使桩尖垂直对准桩对中心,缓缓放下插 入土中,位置要准确;再在桩顶扣好桩帽或桩箍,即可除去索具3.4稳桩桩尖插入桩位后,先用较小的落距冷锤1〜2次,桩入土一定深度,再使桩 垂直稳定10m以内短桩可目测或用线坠双向校正;10m以上或打接桩必须用线坠或经纬仪 双向校正,不得用目测桩插入时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桩在打入前,应在桩的侧面 或桩架上设置标尺,以便在施工中观测、记录3.5打桩:用落锤或单动锤打桩时,锤的最大落距不宜超过1.0m;用柴油锤打桩时, 应使锤跳动正常3.5.1打桩宜重锤低击,锤重的造反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的类型结构、密集程度及 施工条件来选用。
3.5.2打桩顺序根据基础的设计标高,先深后浅;依桩的规格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 山于桩的密集程度不同,可自中间向两个方向对称进行或向四周进行;也可山一侧向单 一方向进行3.6接桩3.6.1在桩长不够的情况下,采用焊接接桩,其预制桩表面上的预埋件应清洁,上下节 之间的间隙应用铁片垫实焊牢;焊接时,应采取措施,减少焊缝变形;焊缝应连续焊满3.6.2接桩时,一般在距地面lm左右时进彳丁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0mm, 节点折曲矢高不得大于1%0桩长3.6.3接桩处入土前,应对外露铁件,再次补刷防腐漆3.7送桩:设计要求送桩时,则送桩的中心线应与桩身吻合一致,才能进行送桩若 桩顶不平,可用麻袋或厚纸垫平送桩留下的桩孔应立即回填密实3.8检验验收:每根桩打到贯入度要求,桩尖标高进入持力层,接近设计标高时,或 打至设计标高时,应进行中间验收在控制时,一般要求最后三次十锤的平均贯入度, 不大于规定的数值,或以桩尖打至设计标高来控制,符合设计要求后,填好施工记录 如发现桩位与要求相差较大时,应会同有前单位研究处理然后移桩机到新桩时3.9打桩过程中,遇见下列情况应暂停,交及时与有关单位研究处理:3.9.1贯入度剧变;3.9.2桩身突然发生倾斜、位移或有严重回弹;3.9.3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或破碎。
3.10待全部桩打完后,开挖至设计标高,做最后检查验收并将技术资料提交总包3.11冬期在冻土区打桩有困难时,应先将冻土挖除或解冻后进行4质量标准主控项目:1、 桩体质量检验包括桩完整性、裂缝、断桩等对设计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抽检数量 不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少于20根;其他桩应不少于20%,且不少于10根对预制桩及地下 水位以上的桩,检查总数量10%,且不少于10根每个柱子承台不少于1根2、 桩位偏差项目如下表,尺量检查,根据桩位放线检查3、 承载力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 试验,数量不少于总桩数1%,且不少于3根总桩数少于50根时,为2根其他桩应用高应变 动力检测对地质条件、桩型,成桩机具和工艺相同、同一单位施工的桩基检验桩数不少 于总桩数的2%,且不少于5根静载荷试验,高应变动力检测方法检查检测报告一般项目:1、 砂、石、水泥、钢材原材料质量(现场预制时才检查)符合设计要求检查产品合格 证及试验报告2、 混凝土配合比强度(现场预制时才检查)通过试验的配合比单配制的计量记录按规 定留置试块,28天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检查配合比单、计量记录、试验报告。
3、 成品桩外形表面平整、掉角深度〈10mm、蜂窝面积小于总面积0. 5%,颜色均匀观察检查4、 成品桩裂缝(收缩或起吊、运输、堆放引起的裂缝)深度<20mm,宽度〈0.25,横向裂 缝不超过边长的一半用裂缝测定仪测量此项地下水侵蚀地区,锤击数超过500击的长桩 不适用检查测定记录5、 成品桩尺寸横断面边长±5mm;桩顶对角线差<10mm;桩尖中心线〈10mm;桩身弯曲矢高 〈1/1000L用尺量检查桩顶平整度<2mm,用水平尺检查6、 电焊接桩检查焊缝质量按钢桩电焊接桩焊缝检查焊后停歇时间〉lmin秒表测定上下节平面偏差<10mmo尺量检查节点弯曲矢高〈1/1000L尺量检查7、 硫磺胶泥接桩胶泥浇注时间<2min,秒表测定浇注后停歇时间>7 min,秒表测定8、 桩顶标高±50mm水准仪测定9、 停锤标准符合设计要求,现场实测或检查沉桩记录桩在现场预制时,检查原材料、钢筋骨架(见表5.4.1)、混凝土强度;采用预制桩,检查 桩的外观及尺寸对长桩和总锤击数超过500击的桩对其强度和邻期进彳丁双控制施工中桩体垂直度、沉桩情况、桩顶完整状况、接桩质量等进彳亍检查,对电焊接桩,重要工 程应做10%的焊缝探伤检查。
施工结束后做承载力体质量检验检查后形成施工记录或检验报告检查施工记录和检验报告混凝土预制桩工程质量检验标准项 目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mm)检查方法主 控 项 目1桩体质量检验设计要求按基桩检测技术规范2桩位偏差第5. 1. 3条尺量检查3承载力设计要求按基桩检测技术规范1砂、石、水泥、钢材等材料(现场预制时)设计要求检查产品合格证及试验报告2混凝土配合比及强度(现场 预制时)设计要求检查配合比单、计量记录、试 验报告3成品桩外形表面平整,颜色均匀, 掉角深度<10mm,蜂窝 面积不于总面积0. 5%观察检查4成品桩裂缝(收缩裂缝或起 吊、装运、堆放引起的裂缝)深度〈20mm宽度〈0. 25mm 横向裂缝不超过边长的一半用裂缝测定仪测量(此项地下 水侵蚀地区,锤击数超过500 击的长桩不适用)检查测定记录般 项 目5成品桩尺寸: 横载面边长(mm) 桩顶对角线差(mm) 桩尖中心线(mm) 桩身弯曲矢高 桩顶平整度(mm)mm mm mm mm mm±5<10<10<1 / WOOL<2尺量检查 尺量检查 尺量检查尺量检查(L为两节桩长) 尺量检查尺量检查6电焊接桩:焊缝质量电焊结束后停歇时间 上下节平面偏差 节点弯矩矢高minmm>1.0<10
5.2桩在起吊和搬运时,必须做到吊点符合设计要求,应平稳并不得损坏5.3桩的堆放应符合下列要求:5.3.1场地应平整、坚应,不得产生不均匀下沉5.3.2垫木与吊点的位置应相同,并应保持在同一平面内5.3.3同桩号的桩应堆放在一起,而桩尖应向一端5.3.4多层垫木应上下对齐,最下层的垫木应适当加宽堆放层数一般不宜超过4层 5.4妥善保护好桩基的轴线和标高控制桩,不得由于碰撞和振动而位移5.5打桩时如发现地质资料与提供的数据不符时,应停止施工,并与有关单位共同研 究处理5.6在邻近有建筑物或岸边、斜坡上打桩时,应会同有关单位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 施工时应随时进行观测,确保避免因打桩振动而发生完全事故5.7打桩完毕进行基坑开挖时,应制定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技术措施,防止桩的位移和 倾斜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6.1预制桩必须提前定货加工,打桩时预制桩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并应增 加养护期一个月后方准施打6.2桩顶断裂由于桩身弯曲过大、强度不足及地下有障碍物等原因造成,或桩在堆 放、起吊、运输过程中产生断裂,没有发现而致,应及时检查6.3桩顶碎裂由于桩顶强度不够及钢筋网片不足、主筋距桩顶面太小,或桩顶不平、 施工机具选择不当等原因所造成。
应加强施工准备时的检查6.4桩身倾斜由于场地不平、打桩机底盘不水平或稳桩不垂直、桩尖在地下遇见硬 物等原因所造成应严格按工艺操作规定执行6.5接桩处拉脱开裂连接处表面不干净、连续铁件不平、焊接质量不符合要求、接 桩上下中心线不在同一条线上等原因所造成应保证接桩的质量7质量记录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7.1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出厂合格证7.2试桩或试验记录7.3试桩或试验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