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心电图dcg-dynamic-electro-cardiogram-aecg-ambulatory.ppt
54页动态心电图 DCG: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AECG: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 Holter ECG,Holter,动态心电图是应用Holter技术在病人日常活动状态下用一种随身携带的记录仪连续监测体表24h的心电变化,经信息处理分析及回放打印系统记录的长程心电图DCG特点: 非创伤性检查, 动态的,常态下, 长时间的连续纪录, 信息量大,病变发现率较高DCG的发展: 1961年应用于临床 导联系统:单导-→3导-→12导-→18导 记录时程:数小时-→24h-→48h-→72h -→1.5-2年 记录方式:磁带-→固态-→大容量数字记 录 软件分析功能:单纯心率、节律分析 -→ST段分析-→HRV、起搏通道、 Q-T、晚电位分析等,临床应用: ------捕捉一过性心脏病变,做定性和定量分析,四大功能: 心律失常分析 心肌缺血分析 心率变异性分析 起搏信号分析,1.识别一过性症状(如:心悸、胸闷、 胸痛、气急、黑朦、眩晕、晕厥、 抽搐等)是否与心血管病变有关, 可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适应症:疑为一过性心原性症状的病 人。
2.心律失常诊治中的应用: 捕捉发作性心律失常,明确诊断; 对任何类型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解发生机制、判断程度和危险性、推测预后; 了解心律失常发生与日常活动的关系; 发现其他心电改变,协助诊断心律失常的病因;,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毒性、致心律失常作用 协助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适应症: 怀疑心律失常需明确诊断的病人 已诊断为心律失常的病人治疗前、治疗过程中以及随访; 怀疑或已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3、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对不同阶段的冠心病患者诊断和治疗都有指导作用 确定有无心肌缺血,协助诊断冠心病 ; 定性和定量分析心肌缺血,对严重程度、 与日常活动的关系等进行判断; 诊断不同类型的心绞痛,对发作特点、 严重程度等进行判断特别对诊断无症 状心肌缺血、不典型心绞痛、变异性心 绞痛等价值更大;,评定心肌梗死病人是否仍有心肌缺血、 心脏功能状态、储备能力,估测预后, 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等,指导康复治疗; 对于进行药物干预、介入治疗、搭桥术 后的病人,判定疗效、危险分层、预后 推测等有指导意义 对于进行药物干预、介入治疗、搭桥术 后的病人,判定疗效、危险分层、预后 推测等有指导意义。
可在某种程度上替代运动负荷试验 适应症: 怀疑或临床诊断的冠心病病人 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 已确诊的冠心病人诊治前后 冠脉造影前后 需要做运动负荷试验,但不能或不宜进 行运动者4.在心脏起搏治疗中的应用: 协助决定和选择起搏器治疗的适应 症、适用起搏器类型、评定起搏器功能 及监测起搏器引起的心律失常 适应症: 缓慢或快速心律失常病人,需安装心 脏起搏器治疗者; 已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病人,随访起 搏器功能和疗效者; 安装起搏器,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者5.根据心率变异性变化判断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 协助诊治各种心血管疾病,判断预后; 协助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 症; 了解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药物等对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适应症: 各种心血管疾病需要了解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病人,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病、心脏移植等; 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颈椎病等能导致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者 6.医学科学研究方面的需要正常人DCG表现:,尚无统一标准,变异大,影响因素多,应综合分析 张开滋等《心电信息学》和沈文锦主编《现代心功能学》中,正常人DCG表现: 1、心率: 成人24h平均心率:60(59)-87bpm 最高心率:活动时可达180bpm,随年龄 增加而降低。
最低心率:睡眠中多40bpm,运动员可 更低,约38bpm,甚至26bpm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标准: (1)一过性窦缓:某一时间内HR100bpm (2)持续性窦速:24h总心搏数140000次 研讨会上,吴杰教授在3年的研究中,对5300多18-84岁的正常人检测,结果:男性心率较恒定,与年龄关系不大,平均67-68bpm女性心率变化较大,随年龄增大而降低,50岁后可再上升,平均快于男性 下限值:男 51bpm,60bpm的发生率18% 女 54bpm, 60bpm的发生率9% 建议:心率50(男)/55(女)- 95bpm 1992年美国人提出:心率50-90bpm 1994年英国人提出:心率50-95bpm(男) 55-100bpm(女),2、节律: 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多为1.5-2.0s,睡眠中 2.0s常是异常运动员2s的占37.1% 室上性心律失常: 50-75%正常人可有,随年龄增长 以房早为多,一般房早100次/24h或1/1000心搏短阵,偶发的室上速,房颤、房扑少见 室性心律失常: 50%的正常人 可见,随年龄增多。
10次/1000次心搏,多为非生理性 单发为多,偶有多源性、成对、R on T、VT等传导阻滞: 主要是AVB,2-8%,多为I度、II度一型;短暂,多在睡眠中儿童多,老人少运动员更多,可有房室分离,逸搏等 3、ST-T变化: 活动后常发生上斜型压低,发生率可高达30%水平型、下斜型压低少见 ST段抬高发生率可达25%,呈凹面向上 T波可低平,双向DCG诊断心肌缺血:,诊断心肌缺血,是DCG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有特殊价值 对临床应用价值的大小,尚有争议,因为影响因素多: 设备因素:导联体系、电极质量、记录技术及软件分析功能等目前,已基本解决 日常生活状态:活动、体位、吸烟、进食、过度换气、屏气、情绪变化等 心脏因素: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室肥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室内阻滞等 非心性因素:药物、电解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研讨会对DCG诊断心肌缺血的问题探讨较多: 1、DCG在心肌缺血诊断中的特殊价值: 不能被冠脉造影和运动试验等替代 (1)诊断日常活动引发心肌缺血的唯一方法 DCG检测的是日常活动中轻度或中等程度活动量引发的缺血,运动试验检测的是中等程度以上的活动量引起的心肌缺血。
DCG检测的心肌缺血更为严重,即当患者运动试验阳性,DCG也阳性时,比单纯运动试验阳性者严重 运动试验阳性者,DCG检测只有25-30% 阳性能检测出更多的心肌缺血事件,尤其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1999年,ACC/AHA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中指出:如果不应用Holter进行检测和评估,大约80%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无症状缺血事件不能被检出和诊断 DCG检测限制性小,适应面广,易被接受2)可对心肌缺血进行综合评估 DCG通过对ST段偏移的分析:导联、起始和终止的时间、持续时间、发生前后及发作中的心率变化、偏移量、发作总次数、总持续时间、缺血总负荷、ST段趋势图、昼夜分布以及是否伴随症状等方面,对心肌缺血进行综合分析,提供更多信息 (3)对不同阶段的冠心病患者诊断和治疗都有指导作用2、心肌缺血的DCG诊断标准: (1)“三个一”诊断标准: 1984年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院根据Deanfild等医生的研究结果,最先提出的 1986年我国部分心血管专家在广西百色召开大会,建议接受该标准 目前多数学者仍沿用此标准三个一”的主要内容: 以等电位线为基线,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1mm,下移持续时间≽1min,2次缺血发作的时间间隔≽1min。
如果原来已存在ST段下移,则要在ST段已降低的基础上,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再降低≽1mm测量点:以J点后80ms(L点)为准注意矫正心率对ST段改变的影响,当心率120bpm时,L点应自动变为J点后50ms 以ST/HR比值消除心率的影响, 比值≽1.2uV/bpm 时为异常1999年ACC/AHA的动态心电图指南中建议将“三个一”中的2次缺血事件的间隔时间≽1min 改为≽5min 研讨会上郭继鸿也推荐此标准2)补充排除条件:在“三个一”的基础上, ① ST段降低前的10个R波平均幅度高于ST段降低最显著时的R波幅度的20%;可能体位改变引起 ② 突然发生的ST段下斜型下移;可能伪差或体位改变 ③ 伴随P-Q段降低的ST段下移;常因心动过速引起 学者Voller对一组健康志愿者的一过性ST段降低进行研究,发现造成假阳性的常见因素有:体位改变、仪器滤波特性、导联的负极电位影响、仪器调整不良、心电向量方向改变等3)研讨会上提出几条补充意见:供讨论 ① 心肌缺血性ST段偏移持续时间的上限: 30min 原因:与临床相符;体位、伪差等造成ST降低常维持30min以上,或短于1min ② 更应重视心肌缺血事件中心率的增高。
缺血中ST段下移伴心率上升者约80%,心率不变或下降者约占20%,主要在夜间 心率增快的高低与缺血的程度呈正相关 假阳性者没有这种规律,③ 强调缺血发生时ST/HR比值的稳定性 ④ 其他:注意缺血发作中是否伴发心律失常、胸痛以及发作情况的重复性 如果同一患者在同一天发生ST段压低的持续时间十分离散时,重复性差,假阳性可能大3、心肌缺血总负荷(TIB): ST段下移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 1987年美国学者Cohn提出的,有症状和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总和 是缺血评价的唯一定量指标,可充分反映缺血程度,是心脏相关死亡的最强且独立的危险预示因子 具有明显预后价值的TIB量化值是60mm•minTIB60mm•min/24h者,70%预后佳;TIB≥60mm •min/24h者,冠脉病变广泛,近期易发生急性冠脉综合症,仅6%预后佳DCG在心律失常诊治中应用:,1、Lown室性心律失常分级标准: 0 无室性早搏 Ⅰa 室早1次/min Ⅱ 室早≥30次/h(频发室早) Ⅲ 多形性或多源性室早 Ⅳa 成对室早 Ⅳb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Ⅴ 早发室早(R on T),LOWN标准:多个专家认为只使用于AMI。
室早的数量不能单独作为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的依据,要结合临床 功能性室早可发生频繁,24h内可达成千上万,常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常无明显其他心电变化(如缺血等),临床上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心功能良好 病理性室早则相反2、DCG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关于SSS的DCG诊断标准,无完全统一标准 具有下列变化时应疑及SSS: 总心搏数2.0s; II度SAB; SVT终止时停搏3.0s;慢快综合征等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评价 (1)疗效评价:常采用ESVEN标准 用药后达以下标准者判定有效: A、室早减少≥70%; B、成对室早减少≥80%; C、短阵室速减少≥90%,连续15次以上的室速及运动时连续5次以上的室速消失2)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Velebit等将用药后心律失常恶化定义为: 平均每小时的室早数较用药前增加4倍; 成对室早或/和室速较用药前增加10倍; 用药后新出现的持续性室速; 原有的室速心率明显加快且难 Gallastagul等建议补充一条: 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加重的心律失常逐渐消失心率变异性(HRV) 概念:心率变异性(HRV)是指逐次窦性心动周期之间的微小变异,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这种心搏间的微小差异,可以被计算机心电检测系统记录、测量和计算出来,作为临床应用指导测量及计算方法 常用的有两种: 1、静息短时测量法(5分钟) 2、动态长程测量法(24小时),,常用分析方法: 时阈分析:对连续记录的正常窦性心搏, 按时间或心搏顺序排列的RR间期的数值, 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的方法 频阈分析:对心率变异的速度和幅度进行 心率功。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