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汉语动结式的句法构造和补语小句的内部结构.pdf

16页
  • 卖家[上传人]:E****
  • 文档编号:118474479
  • 上传时间:2019-12-1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09.26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汉语动结式的句法构造和补语小句 的内部结构‘ 司马翎沈阳 O引言 本文将简要介绍“小句理论( S C T ) ”和采用该理论分析汉 语结果补语结构( 动结式) 的基本原则和操作程序,主要涉及 补语小句分析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即结果补语结构中N P 的句法语义性质和V P 的句法构造形式同时本文还将提出 结果补语小句内部结构的假设:小句的内部没有“时( t e n s e ) ”, 但同时却可能甚至必须包含一些功能性成分,如“体( a s - p e c t ) ”,而“了”是补语小句中“体投射”的中心词,因此补语小 句的谓语动词要先通过向小句内“体结构( A s p P ) ”的中心词 “了”位置的移位来建立整个句子的“T 链条”,这才能保证句 子得到完整的时态解释 - 本文是荷兰莱顿大学和北京大学合作项目汉语结果补语研究”和教育部 十五”规划博士点项目“汉语特殊动词和复杂动词论元结构研究”( 项目批准号: 0 1 J B 7 4 0 0 0 3 ) 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该项研究得到荷兰国家科学会( N W 0 ) 、荷兰莱 顿大学汉学院、荷兰国际哑洲研究院( I I A S ) 和中国教育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 究中心的资助;论文写作中得到黄正德、郏礼珊、蔡维天等的补充和指正;在第十四 次现代汉语语法讨论会宣读后,也得到不少与会学者的批评和建议:谨此一并致 谢。

      2 2 一“小旬理论”和汉语结果补语结构分析 采用“小句( s m a l lc l a u s e ) ”来分析汉语的结果补语结构,是 R i n tS y b e s m a ( 1 9 9 2 /1 9 9 9 ) 在H o e k s t r a ( 1 9 8 8 ) 提出的“小句理论” 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发展起来的这种句法分析理论的基本假设 是:汉语结果补语结构中的主句谓语动词表达一个非状态性的动 作行为,该动作行为内部没有作用的范围和到达的终点;但同时这 个动词又带有一个由简单主谓结构构成的小句性补语,这个结果 补语小句则为没有终点的动作行为提供作用的范围和到达的终 点通俗地说就是:这种结构中的主句动词表示动作行为,而补语 小句则表示致使结果,二者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动作一结果” 事件 汉语的结果补语结构包括及物性结构和不及物性结构两类 不及物的结果补语结构没有外部论元( e x t e r n a la r g u m e n t ) ,而只 有一个作为补语的内部论元( i n t e r n a la r g u m e n t ) 这个内部论元 就表现为一个“小句( s m a l lc l a u s e ) ”。

      以( 1 ) 为例: ( 1 ) 阿Q 唱哭了 根据补语小句分析,( 1 ) 中主要动词“唱”表示一个开放性的 动作行为( “唱”的动作行为没有内部终点) ,同时“唱”这个动作 行为又导致了“阿Q 哭”这个终点结果这个句子在语义上可以 整体分析为:有一个“唱”的动作事件和一个由“唱”所造成的“阿 Q 哭”这样一个结果事件而这个句子在句法上就可以分析为: 主句谓语动词“唱”带有一个表示结果的补语小句“阿Q 哭”这 个结果补语小句包含有自身的主语成分“阿Q ”和谓语成分 “哭”,但没有时态( t e n s e ) 如( 2 a ) 所示( 暂时不考虑其中的 2 3 “了" ) : ( 2 ) a .唱[ s c 阿Q 哭]一( b .阿Q l [ 唱[ ”t .哭] ] ) 由于补语小句没有时态,不是完整的句子结构,因此小句中的 各种实体性成分( 论元结构的组成成分) 都需要分别移出,以便获 得句法的允准如( 2 b ) 所示:小句的主语“阿Q ”,就需要前移到句 子的大主语位置以获得“格( c a s e ) ”指派;而小句的谓语动词R “哭”则最终也需要前移到主句谓语动词V 0 ‘‘唱”的位置上,并与之 合并为一个动结式复合动词( v e r bc o m p o u n d ) “唱哭”。

      这样才生 成( 1 ) 这个句子下面( 3 ) 是这个结构生成过程的简化树形图( 同 样暂时不考虑其中的“了”) ; (3)、伊 ( 前移到V o 构成复合动词,详下文) 及物的结果补语结构与不及物的结果补语结构最主要的区别 在于,在及物性结构中存在一个包含外部论元的短语结构层根 据C h o m s k y ( 1 9 9 5 ) ,这个句法层次可以称为“v P ( 小V P ) ”这个 层次的主要作用是为“V P ( 谓语动词V P ) ”表达的事件提供一个作 为“引发者”或“致使者( c a u s e r ) ”的外部论元及物性结果补语结 构( 4 a ) 的底层结构如( 4 b ) 所示,而( 5 ) 则是这个结构生成过程的简 化树形图( 同样暂时不考虑其中的“了”) : ( 4 ) a .小D 唱哭了阿Q b .[ 一小D [ v P 唱[ 义阿Q 哭] ] ] 2 4 j 二昼公. ( 前移/\ 位置) S p e cV P ) ( 前移到V o 构成复合动词,详下文) ( 5 ) 中的V P 层与( 3 ) 中的V P 层完全相同:主要动词“唱”表 示一个动作事件,作为动词补语的小句“阿Q 哭”则表明这个事件 的终点结果。

      在( 5 ) 中主要是多了一个由u P 层提供的引发“唱” 这一事件的外部致使论元“小D ”这个句子在语义上可以整体分 析为:有一个由“小D ”引发的“唱”的事件,而这个事件造成的结果 是“阿Q 哭”或者不严格地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小D ) 唱歌 致使阿Q 哭” 跟( 3 ) 的情况相同,由于小句没有时态,所以小句中的各种实 体性成分( 论元结构的组成成分) 都需要分别移出以便获得句法允 准小句主语“阿Q ”由于在小句内无法获得格,所以必须前移到 最邻近的能被句法允准的位置在( 3 ) 中这个最临近的位置是句 子的大主语位置,而在( 5 ) 中,由于扩的存在,这个最邻近的位置 则是V P 的S p e c 位置①而( 5 ) 中前移到句子大主语位置的成分, 则是在口P 的S p e c 位置生成并且作为事件引发者或结果致使者的 2 5 外部论元“小D ”与( 3 ) 相同,( 5 ) 中小句的谓语动词“哭”也需要 先移到主要动词V 0 “唱”的位置上,并与之合并为一个动结式复合 动词“唱哭”,并且最终一起前移到" P 的中心语护位置上这样才 生成了( 4 a ) 这个句子 二汉语结果补语结构中N P 和V P 的性质 采用“小句理论”分析汉语的结果补语结构,有几个问题需要 进一步讨论:一是结果补语结构中N P ( 包括小句的主语名词和主 句的主语名词) 的语法性质问题,二是结果补语结构中V P ( 主句 V P 结构) 的构造形式问题。

      2 .1 关于结构中N P 的语法性质 “补语小句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则或假设就是,补语小句中的 主语名词只跟小句的谓语动词有句法和语义的联系,而跟主句的 谓语动词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比如前面( 1 ) 不及物结果补语结构“阿Q 唱哭了”,表面上看 好像其中“阿Q ”跟主句谓语动词“唱”也会有某种联系,至少有语 义上的联系,即“阿Q ”就是“唱的人”其实这只不过是受到人们 头脑中关于现实世界百科知识的影响( H o e k s t r a1 9 8 8 ) ,即当人们 听到由于“唱”这个动作行为而导致“阿Q 哭”的结果时,一般总会 联想到“唱的人”就是“阿Q ”但根据补语小句分析,小句的主语 “阿Q ”和主句的谓语动词“唱”在句法结构和语义角色上应该没有 任何联系⑦换句话说,前面的( 1 ) 和下面的( 6 ) 在句法结构和语义 关系上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比较: ( 6 ) 肚子笑疼了 肚子;[ 笑[ ! ;c t i 疼了] ] ) 如果说对于( 1 ) “阿Q 唱哭了”中“阿Q ”与“唱”是不是有句法和语 义的联系还有争议的话,那么对于( 6 ) “肚子笑疼了”,则毫无疑问 其中的小句主语“肚子”,只可能与小句谓语“疼”有句法和语义的 2 6 联系,而与主句谓语动词“笑”并没有任何关系。

      在及物的结果补语结构中,补语小句的主语跟主句谓语动词 也没有句法和语义联系不仅在( 4 ) “小D 唱哭了阿Q ”这样的句 子中,很明显“阿Q ”既不是主句动词“唱”的主语( 施事) ,也不是 “唱”的宾语( 客体) ,而且在下面( 7 ) 中也是同样的情况比较: ( 7 ) 小D 打死了阿Q 底层结构:小D 打[ s c 阿Q 死] ) 也就是说( 7 ) 中的主句谓语动词“打”与补语小句的主语“阿Q ” 并没有句法和语义联系,或者说小句主语“阿Q ”只与小句谓语 “死”有句法和语义的联系至于感觉上好像“阿Q ”就是“打”的 宾语( 受事) 或者说就是被“打”的那个人,那也同样只不过是人 们头脑中一种百科知识的联想从严格的句法和语义分析上 说,“阿Q ”和“打”也应该是没有联系的,即( 7 ) 和( 4 ) 的分析应该 完全一样 关于前面( 4 ) “小D 唱哭了阿Q ”,还需要指出一点:即不但其 中补语小句的主语“阿Q ”跟主句谓语动词“唱”没有句法上和语义 上的联系,而且这个句子的表层大主语“小D ”跟主句的谓语动词 “唱”,从严格的句法和语义分析上说,或者要跟( 1 ) 做相同分析的 话,二者也应该没什么联系。

      因为“小D ”是在v P ( 小V P ) 的S p e c 位置生成的,语义角色也并非是“唱”这个动作的发出者( 施事) ,而 只是事件的“引发者”或“致使者”同样如果把“小D ”理解为就是 “唱的人”,或者说即使极大可能就是“小D ”在“唱”,这也无非是受 人们头脑中百科知识的影响,二者在句法和语义上也并没有必然 的联系用另一个例子来说就是,( 4 ) 和下面( 8 ) 也应该没有什么 不同因为( 8 ) 中的表层主语“这篇文章”和“这首歌”就并不是主 句谓语动词“写”和“唱”的句法主语和施事论元比较: ( 8 ) a .这篇文章写酸了我的手 b .这首歌唱哭了阿Q 2 7 2 .2 关于结构中V P 的构造形式 前面提到不及物结果补语结构中的V P 结构,如( 1 ) “阿Q 唱 哭了”,其中只包含一个主要动词和一个内部论元( 补语小句) ,没 有外部论元补语小句的主语前移到主句的主语位置,才生成了 ( 1 ) 这个句子不妨再看一下这个例子( 即( 2 ) ) : ( 9 ) a .唱k 阿Q 哭] 一( b .阿Q l [ 唱k t 哭] ] ) 从结构变化形式上看,这种V P 结构有点像非宾格结构( u n — a c c u s a t i v e ) ,因为后者也没有外部论元,只有内部论元,而且内部 论元同样既可以后置作宾语,也可以前移作主语( 至于( 9 ) 是不是 非宾格结构,下面还要讨论) 。

      当然,对( 9 ) 作另一种分析似乎也未 尝不可,即“阿Q ”本来就是全句的大主语,并且从主句动词“唱”获 得论元指派,同时根据论元准则,补语小句的谓语“哭”则需要指派 另一个论元成分,而这个成分则是一个空代词P r o ③这种分析最 大的不同点是认为“阿Q ”并不是前移的补语小句的主语如( 1 0 ) 所示: ( 1 0 ) 阿Q 唱[ s c P r o 哭] 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能更多讨论( 1 0 ) 这种看起来同样是补 语小句的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但至少采用本文( 9 ) 的分析有这 样几个优点: 首先一个优点是,采用( 9 ) 的分析,可以统一处理汉语中( 1 ) “阿Q 唱哭了”和( 6 ) “肚子笑疼了”,而( 1 0 ) 则显然无法用同一种 办法来处理( 6 ) 而且许多研究证明,( 9 ) 的分析不仅适用于汉语 的结果补语结构,而且也适用于对其他语言的分析,并且不需要做 太大的技术调整,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