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武当道场与明初四大国家级建筑 武当三丰道场.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x****3
  • 文档编号:317897452
  • 上传时间:2022-06-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7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武当道场与明初四大国家级建筑 武当三丰道场   明朝初年,从洪武到永乐,明王朝同时规划兴建北京(顺天府)、南京(应天府)、武当山道场和中都(凤阳)等四处国家级巨型工程,由于国力不支,中都营造半途停顿而北京和武当山的建立却加速进展,足见朝廷对武当山的重视   一、三城建立概要   (一)明代中都凤阳城   明代初年,朱元璋以凤阳为京师洪武二年(1369年)始建中都风阳全城选在背山向阳的平地上,在城内从西北到东南有四座山全城方形,建立三重城廓,中心作为皇城内城选在凤凰山之前,外包罗四座山,形势险要开阔,根本上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古朴壮美   皇城、内城、外城城墙全部用条石垫基,用砖砌券门洞,洪武门与承天门各有三个门洞   凤阳布局的特点   一是凤阳城选地依山面对平川;左为马鞍山,右为独山,这种选地完全符合建筑风水诸要素   二是城墙三重,继承北宋东京城建制度,同时也吸取历史上都城的经历   三是钟鼓楼不在中轴线上,分设于内城池外的两前端,这种布局更加气魄,富有缔造性的布局是历代都城中很少见的。

        (二)明代南京城及宫殿   明太祖朱元璋在这里建都,自1378年大兴土木,历经21年,建立长达34公里的城垣它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在全世界也是比拟大的全城形态极不整齐,这是最不整齐的城池之代表作   全城城门有十三座,城内河道秦淮河、运输河、城壕、御河、珍珠河均相互通连为了调整水位,在城墙下部有通水沟和管道   南京城分为城内市区、宫城区、沿江军事区,宫城区主要是明代的宫城,宫城位置在城的西端,占全城的五分之一,从正阳门、洪武门人城为长安街,这条中轴线就是皇宫的中轴线   在御道街的两侧,东侧有吏、户、礼、兵、工五部,左侧即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个都督府,两侧面为青龙桥,白虎桥端门之左为社稷坛,右为太庙午门之内,左为武英殿,右为文华殿,进城为武楼文楼   这座皇宫之布局,表达出周礼制度,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前朝后寝,左祖右社,详细表达了这个制度的标准,它为明清北京皇宫建立规制开创了一个先河   (三)明北京城及宫殿   明北京城是在元代大都的根底上建立的从永乐四年(1406年)起先筹建,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元代末年,大火延烧大都北城,房屋全部烧光明朝建立北京城之时,按大都城向正南退移五里,即今日北京城的安定门与德胜门之间,这一道城墙划为明北京城北之界限。

      因为按元代大都的规模看全城缩小了,于是嘉靖三十二年又向南推动,建立外城,北京城成为一个牌位形态   北京城内城东西长6650米,南北宽5350米,外城东西长7950米,南北宽3101米   中心为紫禁城,宫城正南门曰午门,南北方向960米,东西方向760米,城的四周有角楼,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神武门   北京的大街,从每个城门进入,走一段即为丁字街口;南北方向的城门也不相对,东西方向的城门相对,但是道路不直通,这一点是继承古代城池布局的原那么   北京城水是依据元大都水系根底形成的河流来自城西的永定河和发源于郊区的玉泉山高梁河,护城河除作为军事防卫的须要,同时也作为排汇雨水之用北京全城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式,街道规划特别方正,都成为南北向与东西向   二、明代武当道场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武当山大力营建宫观,崇祀真武神永乐十年(1412),朱棣令道录司右正一孙碧云领人前往武当山实地勘测,“相其广狭,定其规制”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等,、督工营建武当山宫观据史籍记载,当时每日约有30余万军民夫匠在武当山大兴土木至永乐十六年(1418),“沐昕等率北京建筑工匠原班人马30万人进武当山,以7年时间,从均县城到天柱峰,建成了拥有8宫、2观、36庵堂、73崖庙、39桥和12亭共33个建筑群,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罗哲文《中国古园林》)。

      这些建筑大都依山就势,建在武当山峰、峦、岩、坨,涧之上,形成了庄重肃穆,神奇玄妙的风格   从原均州城净乐宫到金顶长达70余公里的建筑线上,沿途建宫观殿宇2万余间,建筑面积达160余万平方米主要建筑都是红墙绿瓦,大式大木构造其工程之艰难,规模之浩繁,工艺之精湛,为世所罕见宫观建成后,仅八宫就由朝廷派有廪食道士389人,六品提点官员21人,专管八宫香火事宜明代诗人洪翼圣诗云:“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境中”   俯瞰整个武当山古建筑群,一似巨龙升腾的龙形建筑以金顶为龙头,以遇真宫至太和宫为龙身,净乐宫至玄岳门为龙尾;八仙观经大转弯至上、中、下观直上金顶为龙的左爪;蒿口桥、鲁家寨、仁威观、五龙宫、驸马桥为龙右爪,形成了一个大小有序、凹凸错落、主次清楚、布局合理、有条不紊的建筑群二似神龟静卧,雷石峰状如龟头,紫金城为龟身,小笔峰为龟尾,活灵活现,出神人化   武当山状如龙形似龟的造型,既是自然天成,也有风水信士的勘察和周易占卜运用阴阳五行撮合之功此乃天人合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负阴抱阳道家理念   武当山巨型石龟制作得非常稳重而形象生动,甲壳局部和肌肉局部有显著不同的质感,腿足局部突出表现负重之态,尾部卷成一盘,同腿足部的表现是一股劲。

      武当山巨龟设计造型和石雕工艺,充分反映了十五世纪劳动人民的机灵才智,在国内同类石雕工艺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改变多端的武当山古建筑群   1、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爱护植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根本原那么几乎全部建筑物都经当时的勘舆学家、风水大师王敏、陈羽鹏等进展勘测选址永乐皇帝严令制止砍伐武当山树木,凡建筑所需木材全部在陕西、四川、河南等地选购,由水路运往武当山   利用自然还表达在依山造势上紫霄宫背倚展旗峰,面对大小“宝珠峰”,青龙、白虎、主山、案山、朝山、明堂、水口,这里一应俱全左右山岭围合,天造地设,适合摆布重要建筑紫霄大殿建在高高的崇台之上五龙宫大殿更是建在153级崇台之上,当人们走向紫霄、五龙大殿时,就会产生一种庄重肃穆、幽静恐惊的心理加上殿宇的台阶又高,人们望着那壮观的庙堂,更加感到神奇   2、武当山古建筑群整体规模恢宏视距严格遵循“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尺度限制原那么 南岩宫,建筑极为注意“非壮美,以重威”,竭力表现和强调其环境气氛的九鼎之尊南岩宫的建筑是刻意面对金顶的南岩宫大殿轴线正对金顶自不待言,宫以北二里的太上观正殿通过山门的轴线也正对金顶金顶上的金殿正面朝东,但其侧面轴线空间序列上,从南看却与太和宫南北轴线亲密吻合,在太和宫庭院内也可仰视正殿、南天门、天柱峰、金顶。

      在金顶向北看,金殿侧面轴线通过南岩飞升台正对五龙宫;在五龙宫遥望金顶,更呈现天柱峰北立面全貌,雄伟耸峙,非常壮美,自金顶至五龙宫,直线距离六千米,完全通视,两处建筑如此定位,绝非偶然”(张良皋《中国建筑宏观设计的顶峰――武当山道教建筑群》)   太和宫、南岩宫、玉虚宫等处建筑,借景、对景、夹景和“风水过白”,运用的特别普遍而又敏捷,并具有奇妙空间艺术效果的手法建筑风水的运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3、武当山古建筑群整体立意,空间序列和风水过白,都经过圣手擘画,仙笔点染,役使鬼斧神工,珠联璧合   武当山古建筑群整体布局和由此形成的艺术气氛,具有剧烈的震撼人心的气场与魄力,极为壮丽恢宏在空中俯瞰紫禁城更为显赫,这一创意表达了中国古代建筑创作的显明特色当我们从空中看到武当山紫禁城的神龟静卧图时,会惊得目瞪口呆   4、金殿的铸造拼装是十五世纪我国劳动人民的宏大缔造   武当山金殿是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在北京铸造它是一座四坡重檐枋木庑展台阁式建筑,九踩斗拱,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建筑等级      整个构件为铜铸而成,采纳失蜡法铸造全部构件由北京经古运输河运至南京,再顺长江到汉口,此后进汉水从古均州城运往金顶。

      装配成型时,充溢才智的工匠在金顶现场将水银和黄金熔人模中,用木炭搅拌,待成泥状时即涂抹在金殿构件接缝上,使之毫无铸造痕迹,用木炭烘烤待水银挥发后,只留下金光闪闪的金殿金殿耗用精铜20吨,黄金300公斤金殿的铸造技术标记着我国十五世纪的冶铸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此法现已失传至此,长江汉水一线穿珠,故宫与武当山古建筑遥相生辉   5、武当山金殿须弥座巨石之谜须弥座为精凿石材叠砌而成,以整块紫色纹石墁地,洗磨光滑,被称为“玉石座”对其出处,文物专家屡次考证,均不得其果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建筑地质学家陈安泽教授受建立部托付,来武当山进展考察时,对金顶须弥座石质进展了考证他断定,此“玉石”为竹叶状化石和三叶虫化石那么,巨大的化石是如何被运上金顶的?陈安泽对被雷电击破的裂纹进展测试后称,正殿及殿前露台两块“巨石”,其实是两块被镂空底部状如鼓形的“空石”,是古人在修建时借助山体的凸体,用石灰掺糯米汁粘连上去的他说,须弥座基为成块化石叠砌而成,正好将殿内和前露台两块面积分别为3.8平方米、6.4平方米的“巨石”包在里面,这是古人制造神奇和神权至上的一种建筑手段陈安泽说,化石镂雕石栏,作古建筑材料尚属罕见,它的文物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过了玉石本身的价值。

      第8页 共8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