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地理——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研究.doc
3页艺术地理——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研究【摘要】:艺术地理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它既是新艺术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也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本文首先重申地理、空间在艺术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价值意义,希望平衡时间和历史所主导的实践意识和理论意识,任何历史和时间的进程都必须在一定空间和地理层上展开,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文化通常通过一系列特定空间里的形式和活动来获得再现,不同的文化产出于不同的区域从而创造各不相同的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景观,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也深深根植于文化景观这一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上艺术通过创造和想象,对不同的地理景观进行了表现和阐释,展现了多样的富有感情的理解世界的方法,赋予空间关系不同的社会意义,说明了生活的本质和时代的变迁艺术作为可定位的特定的现象,有着内在的地理学属性,本文将和艺术相关的地理环境和思维结合在“艺术场”结构语境中 ,揭示了地理空间的结构和所规范的社会行为,说明艺术图像和风格不是孤立和客体的存在,而是与特定地理空间中的行为及思维有着有机的特殊的历史关系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地理纬度,就是探讨具体地理环境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和作品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勾勒出艺术地理景观所蕴含的内在差别及复杂意义。
本文以地方意识作为把握不同空间意识结构的基本内核,由宏观的全球、国家、地方三者空间辩证关系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影响的研究,过渡到乡村与城市相对微观的地理空间的研究,并且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个独特城市空间的进行具体分析希望通过这样递进的地理层次分析,展现不同空间范畴中独特的富有象征性艺术景观,丰富观察的角度和解释的可能性,揭示艺术与地域间的现实情景,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抛弃种种空洞乏味的抽象性话语的叙述,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当下性从而在地理空间中还原艺术生动的整体感,更好的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艺术的身份的根源及其发展方向,对中国艺术未来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重建新的文化定位和地域认同 【关键词】:中国当代艺术地理景观地方【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J120.9【目录】:论文摘要 6-7ABSTRACT7-10 上篇 10-119 导论——从时间到空间 10-28 一、湮没的空间 10-12 二、空间的重申 12-14 三、艺术地理史 14-20 四、中国艺术地理 20-24 五、空间框架 24-28 第一章回归大地 28-58 第一节人地关系 29-36 一、人与自然 30-34 二、景观形态 34-36 第二节艺术”场”36-58 一、场 37-38 二、展场 38-45 三、现场 45-49 四、在场 49-58 第二章立足本土 58-86 第一节中国制造58-69 一、中心与边缘 59-64 二、全球、国家与地方 64-69 第二节我爱北京天安门 69-86 一、四方之极 70-72 二、体国经野 72-75 三、天安门前 75-86 第三章乡村与都市 86-119 第一节农村包围城市 87-100一、乡土寻根 87-94 二、国家山河 94-100 第二节都市意识 100-119一、解读都市 101-104 二、拼贴都市与拼贴艺术 104-109 三、游荡者 109-114 四、废墟景观 114-119 下篇 119-207 第四章京派文化与艺术北京 119-140 第一节意象北京:皇城根下 119-131 一、城市元素120-122 二、首都北京 122-126 三、国家视角 126-131 第二节北京艺术地图:庙堂和江湖 131-140 第五章海派文化与艺术上海 140-162 第一节意象上海:十里洋场 141-153 一、租界摩登 142-149 二、上海人家 149-153 第二节上海艺术地图:天堂孤岛 153-162 第六章岭南文化与艺术广州 162-180 第一节意象广州:别样实验 162-173 一、珠江三角洲:大跃进 163-167 二、日常实践 167-173 第二节广州艺术地图:寻常巷陌 173-180 第七章巴蜀文化与艺术成都 180-198 第一节意象成都:民间叙事 180-191 一、本能生活 181-187 二、街头市井 187-191第二节成都艺术地图:闲适之境 191-198 第八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198-207 附录 207-213 附录一: 城市意象调查表207-209 附录二:北京意象图 209-210 附录三:上海意象图 210-211 附录四:广州意象图 211-212 附录五:成都意象图 212-213 参考文献 213-223 后记 22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