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麻栗坡地名文化景观分析研究.docx
9页精品学习资源麻栗坡县地名文化景观讨论卢爱芬<文山学院生化系 09 初等训练 <理)云南文山 663000 )【摘要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景观,能反映了这一地域的人文、历史、地理现象,并影响人们的生活,农业的进展,从而反应了大自然的很多要素;本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麻栗坡县的地名的来源、文化景观进行分析,讨论得出麻栗坡县的景观反映了麻栗坡县地域属滇东南岩溶山原区和大部分地区属西风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势地貌自然地理特点,在人文上反映了民族性的地名特点;【关键词 】麻栗坡县; 地名 ;文化景观地名是人们给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出名称;广义来看,地名是人类给予地表上一切地理实体的详细名称,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如大陆、海洋、山岳、河流、湖泊,以及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如区划、城镇、村落、建筑物、道路、土木设施等实体的专出名称;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名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地 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区域的地名在组成上往往即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这是由于任何地域内,地名既反映当地历史时期和现实阶段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又记录着诸如民族兴衰、社会变迁、经济生产、军事活动等纷繁的文化景观信息;可以这么说,地名是存在于现阶段的显示地域自然环境变迁和人地关系演化的重要信息源之一;文化景观始终是传统文化地理学的讨论核心内容之一;作为文化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名景观也受到多学科的关注;传统的地名讨论领域主要集中于地名的起源、演化、语源、类型划分、地名群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等层面,讨论方法多以描述或记述为主,通过定性分析进行说明 【1】;1. 麻栗坡县简况1.1 地理概貌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麻栗坡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 104°33′— 105°18′,北纬 22° 48′— 23°33′,县境东北部与富宁县、广南县两县接壤,北部与西畴县相邻,西南部与马关县毗连,东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同文、安明、官坝、渭川、黄树皮、河江五县一市接壤,国境线长 277 公里;麻栗坡县地处滇东南边缘山区,地势从东向西南华南斜;地表因受盘龙河、畴阳 河、八布河的剧烈切割,形成西北 -- 东南向的山地与峡谷相间的地势;县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1200M以上;海拔最高点是老君山主峰 2597M,最低是盘龙河出入境国家级口岸 107M;境内有 4 大山脉,属红河水系,境内主要河流有盘龙河、畴阳河、八布河和南利河,地表水系发达;全境四周环山,多山谷河槽;境内均属亚热带季风拭气候,主要特点: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多旱,垂直差异特别明显;麻栗坡西南部、中部、东北部 4 大河流的河谷区以白沙土、黄沙土、红沙土为主,油沙土次之,宜种水稻;2000 年行政区划调整后,麻栗坡县辖 3 个镇、 9 个乡:麻栗镇、大坪镇、董干镇、马街乡、新寨乡、铁厂乡、六河乡、杨万乡、八布乡、下金厂乡、南温河乡、猛硐瑶族乡, 95 个村委会, 1990 个村小组 【2】;1.2 历史沿革嘉庆元年 <1796 年),粤、湘、川、黔客商纷纷来此经商,形成麻栗坡街,因四周诸山均有麻栗树而得名;麻栗坡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建制较晚;县城内 早在 4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殖生息;西汉为郡都梦县地,蜀汉、晋为兴古郡进桑县 <后为都县)地;唐初为黎州地,乾符六年 <879)为通海都督地,南诏为部地,宋为大理通海都督矣部 <后为最宁镇矣尼迦部)地,元为宁远州矣尼迦部 地,明为阿迷州八寨官司地 <隶属临安府),清为开化府牛羊土司地;光绪十二年<1886 年)会勘中越边界,设立界桩,与此驻地绿营后设都司,二十四年 <1898年)设交涉副督办 <直属省)下设 6 个对汛;民国 3 年<1914 年) 3 月改交涉副督办为特殊区对汛督办; 1949 年 1 月县境解放, 6 月成立马列县人民民主政府, 1950 年3 月设麻栗坡市 <隶属文山专区), 1955 年 12 月改市为县, 1958 年 11 月西畴、麻栗坡两县合并, 1961 年 10 月分开,设麻栗坡县制至今 【 3】;1.3 民族背景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麻栗坡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主要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傣、蒙古、仡佬 8 个主要民族,总人口 273136 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109322 人,占总人口的40.1%;少族民族中:苗族 45954 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 42%;壮族 32859 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 30.1%;瑶族 19317 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 17.7%;彝族 5442 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 5%;傣族 2833 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 2.6%;仡佬族 1178 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 1%;蒙古族 1315 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 1.2%;其他民族 424 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 0.4%;汉族不是麻栗坡的土著民族;据记载,西汉时期,“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 汉人开头从内地迁入文山境内;北宋皇祐五年,狄青征侬志高,派部将沈达领兵驻守富州<富宁),汉族兵卒逐步落籍;南宋时期,内地与大理国贸易频繁,文山是必经之地,部分商人留居从商;明初实行军屯、民屯,宏武十五年明军入滇屯军戍边,大批士卒随带家眷屯垦,客久成家;清乾隆中后期,中越边界通商,部分内地汉人迁入从事手工业和农业,川、鄂、赣、粤汉人流入东安里 <西畴、麻栗坡一带)境内;汉族自古以农耕为本,除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于城镇外,大多居住于河谷和半山区,从事农业生 产 ;麻栗坡苗族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以及商周时期的‘荆蛮’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麻栗坡苗族是经过长期迁徙来到麻栗坡的,其祖先迁到本县已有很长的历史;麻栗坡苗族自称蒙 、摸 、毛 、 嘎脑 、 仡熊 、带叟等;他称有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 花苗 等等;分布县内大部分地区,主要有马街乡,董干镇等;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麻栗坡本土的土著民族;考古学和体制人类学的讨论说明,麻栗坡壮族在人种上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 期的柳江人 <距今约 50000 年前),早在两千年前的周代,他们的祖先就以瓯邓、桂圆、损子、产里、九菌等名载于古籍;秦汉至隋唐,又以西瓯、骆越、乌浒、俚、僚 等名见称;宋代始在局部地区显现“撞”、“僮”的称谓,明代又有“俍”的称谓出现;这些名称,大都被封建统治者加上反犬旁予以羞辱和鄙视; 20 世纪 50 岁月以前,壮族有布僮、布依、布越、布雅依、布僚、布侬、布曼、布傣、布土、布陇、布沙等20 多种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调查识别,并遵照本民族的意愿,统一称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为“僮族”; 1965 年改为“壮族”;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其中八布乡最多;麻栗坡县原本没有瑶族;境内的瑶族是从外地迁徙来的;瑶族祖先迁到本县至少已有二十代人约 600 年的历史;瑶族先民在南北朝以前又与南方少数民族统称为“蛮”,如“荆蛮”、“盘夸瓜蛮”、“长沙蛮”“武陵蛮”和“五溪蛮”等;唐末时期的文献多用徭役的“徭”来称呼瑶族;如称“莫徭”、“蛮瑶”、“傜人”或 “徭人”等;除使用“莫徭” 名称外,仍混用于“蛮”“獠”、“山瑶”、“山越”、“夷蜒”等名称;元代,瑶族南移大量进入两广地区;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鄙视政策,把“徭”字改为带有犬字旁的“猺”,显现了“猺”、“蛮 猺”“猺人”等带羞辱性的称谓;在清代,仍袭用“猺”字,史称“猺”,“猺蛮”、“猺人”“猺民”、“山峒猺”等,这些称谓始终沿用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约在 20 世纪 20 岁月,广东中山高校一些学者提倡将“猺”之犬字旁改为人字旁的“傜”字,从今一些学者开头用单人旁的“傜”来称呼瑶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主见各民族一律公平,取消了带有羞辱性“猺”的称谓,改用“傜”字,统称为瑶 族;分布境内大部分地区,其中猛硐瑶族乡最多 【3】;1.4 语言环境麻栗坡县境内 主要有四种语言:汉语,苗语,壮语,瑶语;麻栗坡县的汉族所操汉语属云南方言的分支,开化方言片区,不仅是县内汉族人民的共同语,而且是县内各少数民族对外交际的通用语;汉族有自己的文字;麻栗坡县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川黔滇方言;麻栗坡壮语就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部和北部两个次方言区,各次方言语区内虽有微小差异, 但不影响交际;麻栗坡县瑶语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勉语的布努语;麻栗坡县苗语、壮 语、瑶语均无文字;1.5 本文的讨论方法本文的讨论方法有:语言分析法,数据统计法,比较讨论法,地图解读发;2. 地名统计与分类2.1 麻栗坡县地名用字字频统计本文共录入地名 1990 个【2 】,全县平均地名密度为 0.830 个/ 平方公里;在本文统计所用的 600 个汉字中,常显现的字主要有 : 寨<196)、弯 <143)、坪 <100)、山 <83)、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塘<80)、坡 <63)、岩<58)、冲 <55)、坝 〔45>、水 <45);这 10 字,在地名中共显现 868 次占统计字数的 144%,说明麻栗坡县地名在用字上存在通用字并具有很强的规 律性;依据字面意思,将麻栗坡县地名用到的汉字分为 6 类结果见表 1.水体39020.63水、井、沟、湾、桥、塘、河、坝、潭,田植物1507.93树、草、花、菜、核桃、竹、李子、茶、果、桃、动物19510.31瓜、羊、牛、马、鹿、猪、猴、蜂、狮姓氏1005.29朱、赵、张、杨、叶、严、王、苏、谭、刘、柯、罗、邓、韩、冉、何、胡表 1. 麻栗坡县地名用字字频类别显现次数地貌显现比例<%) 35.44用字670石、山、坡、洞、岩、弯、冲、脚、垱、坪、箐、丫口音译38520.37木、南、铳、马、曼、那、者、董、达、普、奎、扣、波、龙、戛、梅、腊、博合计 1890 1003.2 麻栗坡县地名文化景观分类统计文化景观是人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和改造所产生的各种人类可以感知的特殊文化景象;麻栗坡县地名的来源充分表达了这种文化景象;根据完整地名得名缘由和其反映的文化特性,将其分为 6 类:水体、生物、地貌、民族、姓氏、对各地名得名缘由进行判别、统计;多数地名来源是唯独的,如河流,湖塘;来源于自然环境,城子、古木镇来源于人文历史,但有些地名是多来源的,如坪寨、张家弯等来源于人口集合地,也来源地貌特点,对于多来源的地名,可以最多归于两类,分别统计,由此得到不同来源地名的统计特点;在麻栗坡县 1990 个地名中来欢迎下载精品学习资源源于自然环境的最多,达到 1160 个,多反映地貌、水系等情形;来源于人文分布特点的次之,达到 527,多反映姓氏、居住条件等;来源于当地人民美好意愿的共 10 个, 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来源于古代军防的共 10 个,主要反映军事设施和军事政策,如寨;来源于经济生产的共 243 个,多反映圈 <养羊)、园 <水果种植)、矿、厂等;其中 40 个无法判别其来源,归于其它;3. 麻栗坡县地名文化景观特点3.1 自然地理环境的表达3.1.1 地貌麻栗坡县地处滇东南边缘山区,地势从东向西南华南斜;地表因受盘龙河、畴阳 河、八布河的剧烈切割,形成西北 -- 东南向的山地与峡谷相间的地势;县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1200M以上;海拔最高点是老君山主峰 2597M,最低是盘龙河出入境国家级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