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关于腧穴间作用协同与拮抗的思考.doc
5页关于脸穴间作用协同与拮抗的思考关于腌穴间作用协同与拮抗的思考(1❷安徽中医学院98级硕士研究生,合肥230038;2❷安徽中医学 院针灸系)[摘耍]提出了喻穴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定义,并通过对针 灸双向调节作用特点的剖析,以及对穴位作用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的透 视,从理论上阐述了腌穴间协同与拮抗作用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 同时对该研究方向的基本思路进行了初步探讨❷[主题词]穴,五输;穴位相互作用0OnCooperationandAntagoni smAniongAcupointsWangQinyul, GaoXin zhu2, HuLi ng2(1. Anhui Col 1egeofTCM, Hefei 230038;2. Departmentof AcupunctureandMoxi bust!on,Anhui Col 1egeofTCM)[Abstract]Thedefi ni ti onofcooperati onandantagoni smamongacupoi ntswasrai sed,andthereasonabl enessandneces^si tyofcooperati onandantagoni smamongacupo i ntswereexpoundedi ntheorybymeansofanalysisofcharacter!sticsofdoubleregulativeactionofacupuncturea ndmoxibustionandneuroendocrinemechani smsofacupointactions・ Atthesametim e,thebasicaltrainofthoughtabouttheresearchdirectionwaspreliminari1yexplored・ 令[Keywords] Point, FiveShu; TnterractionofAcupoint^ 协同与拮抗现象是宇宙间广泛存在的规律,正如辩证法所述:矛 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因此,认识事物间的协同与 拮抗作用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多穴位组合后各个穴位之间是否有协 同与拮抗效应呢?这一问题目前尚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我们认 为这种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并曾就有关文献作过总结性回顾,在此进 一步讨论之,希望能抛砖引玉,也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该研究 方向❷1关于腌穴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定义协同与拮抗原为药理学名词协同作用指2种以上的药物共同作 用时所发生的作用等于或大于各种药物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前者 称为〃相加〃,后者称为〃增强〃;拮抗作用亦称〃对抗作用〃,指-…种物质 的作用被另…种物质阻滞的现象笔者认为月俞穴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 用的含义是广泛的,可以就整体效应而言,亦可针对单一的症状、单一 的检查指标由于文献中尚未见到对该研究的规范论述,我们试参照 药理学概念,将其定义如下❷1^1穴位间的协同作用(1) 对同一指标,2个脸穴合用后作用大于其中任何一穴单用;(2) 如果2个月俞穴分别对2个指标有作用,合用后对两指标的作用大于或 等于各自单用之和例如,甲穴对指标A有作用,乙穴对指标B有作用, 甲乙合用后对A、B的作用仍然存在,甚至更强,即为2穴间有协同作 用。
1^2穴位间的拮抗作(2) 对同一指标,2穴合用后作用小于其中任何一穴单用;(2)对不 同的指标,合用后对某一指标或所有指标作用降低❷2正确理解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穴位间作用的协同性很容易被理解,古医籍中大量的配穴原则与 针灸处方都是从协同的角度来立意的,而穴位之间是否有拮抗性,则 观点很不一致由于针灸的双向调节特点,许多人认为除操作不当性 伤害(如刺伤神经、内脏等)外,针灸不会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❷然而,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就有记载:〃刺之微,在速迟,粗 守关,上守机……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 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 毕矣〃说明针刺要根据病情,选准吋机,恰当用穴,正确操作,否则难 免有〃虚虚实实〃之弊经乂云:〃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 者,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对此段 文字虽有不同的理解,但它提出了当用多个月俞穴进行治疗时,选穴或 配穴不当会造成危害,这是毋庸置疑的❷针灸作用原理的现代机理研究认为,刺灸脸穴是通过神经-内分 泌-免疫这个网络系统来产生效应的,简单图示如下(见图1)。
❷图1可以看出,所谓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是以机体的功能状态为 基础的,机体处于不同的功能态而接受针刺时会有不同的神经系统整 合过程,有不同的内分泌、免疫因素参与,最终效应不一样,这种效应 是机体对针灸刺激的能动反应❷值得思考的是,这种能动反应是否总是良性的呢?如果是这样,操 针眨者就无所谓上、中、下工之分了其实,人体是一个巨大的自组 织系统,对于外界任何刺激(包括伤害性刺激)都会产牛:能动反应,而 且都是以机体基本结构为物质基础,结果却有生理反应与病理反应之 分,有治疗与致病之分,这是因为刺激有良、恶性之分,故能动反应的 最终结果其实决定于初始接受了什么样的刺激针灸能否起到良性刺 激的作用,需视具体情况,考虑穴位的组合、刺激的途径和方法等,而 决不是简单一句〃双向调整作用〃可以概括得了的❷但在临床,我们很少看见针灸引起严重的副作用,这是由于针灸 治疗是医患双方协同而完成的,如果用穴不当,刺激不当,患者一旦有 不适感,则医牛可立即停针,使恶性刺激终止,则副反应无法累积和发 展,常可消弥于无形❷3从现代神经生理学中得到的启示针灸是通过机体自身的各种调节途径起作用,在机体内,存在着 许多相反相成的因子,它们的对立统一维持着机体的稳态。
如交感神 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阿片样物质与抗阿片样物质、环磷酸腺昔(cAMP) 与环磷酸鸟琶(cGMP)、内皮素(ET)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K+-N&+ATP泵、C&++-Mg++ATP泵、兴奋性氨基酸与抑制性氨基酸、细 胞的胞吐与内吞作用、转录与逆转录等,这些都是生命的基本过程, 针灸效应的发挥必然离不开这些过程如有人观察[1]单纯针灸或合 并用药对0❷75%氟烷麻醉狗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发现针灸〃水沟〃穴对 心率、心输出量、平均动脉压均能引起交感样作用,这些作用可被B 阻滞剂心得安所阻断,而针刺足三里对心输出量则能引起副交感样作 用,此作用乂能被副交感神经阻滞剂阿托品所阻断,对心率影响甚微, 且不影响阿托品的增率作用,对于平均动脉压,它和阿托品一样,都不 能使之发生显著改变针刺镇痛研究中针刺在促进镇痛物质(体内内 源性阿片样物质)释放的同吋,抗阿片样物质CCK (胆囊收缩素)分泌也 增加,若CCK分泌过多,则会掩盖阿片样物质的镇痛效应,导致针灸镇 痛效应不佳近年来还有研究表明[2],电针频率不同(电针频率可视 为广义的针刺手法之一种),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引起不同种类阿片 肽的释放,低频电针由6阿片受体介导使脊髓内脑啡肽释放增多,而 高频电针通过k受体介导使强啡肽含量升高。
这就说明,在特定的同 一的机能状态下,选用不同的穴位,采用不同的针灸方法,可以藉分别 兴奋或抑制机体不同的调节途径,发生性质类似或迥异的变化,那么 当2个或2个以上穴位同时使用,2种或2种以上刺激同时施加于机 体时,乂会如何呢?它们之间的作用可能协同而增强,也可能互相拮抗 而减弱❷有关穴位物质基础的研究亦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有研究发 现[3],经穴处的C&++浓度高于非经穴处,针刺本经穴位可使本经其它 穴位处的Ca卄浓度升高;当脏腑发生病变时,相应外周经穴处Ca++浓 度存在特异性变化,当络合针刺穴位处及相应经脉线上的C&++,或阻 断穴位经脉线上的Ca++通道,或拮抗经穴处的钙调素活性,针刺效应 均消失,提示钙离子是经脉活动的重要化学基础之一,也是经脉活动 的关键因素之一离子浓度的变化伴随着生物电的产生、信息的传递、 能量的转移等,这一切是从微观角度来阐明经络气血实质的很好契入 点要使这种变化朝我们所需的方向发展,所给予的针灸刺激就必须 是恰到好处的,在多穴配合使用时怎样做到这种恰到好处,应该是穴 位间作用协同与拮抗研究的实质内容❷4开展月俞穴间作用协同与拮抗研究,必须重视中医传统理论的指回顾针灸研究的50年,有过许多挫折,还原论曾为针灸现代化立 下了汗马功劳,但同时也将它带入了困境,因为针灸的作用机制是综 合的。
其实,种种趋势表明,21世纪的生物医学已经转向还原与整体 相结合,对基因和蛋口功能的相互关系的大规模研究方法正取代原来 的单个分析方法,生命的整体观已愈来愈受重视中医经络学说正是 整体观的最好体现,所以探讨穴位作用的协同与拮抗要以传统理论为 根,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发展中提出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方 法为手段来阐明穴位治疗规律❷穴位的作用途径不同于药物,研究穴性不能机械地走研究药性的 路子,但组方配穴与中医遣药组方应有可互相借鉴之处,因为中药治 病与穴位治病同受中医气血阴阳、经脉脏腑等理论指导,所以在原则 上应该一致我们讲〃方以药成〃,〃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同样,在穴 位组方中亦可沿用,即〃方以穴成〃在研究中,确立具体的病理模型, 则〃证立〃,证立则法出,法出则方成穴位的协同与拮抗就是探寻在具 体机体状态时怎样组穴能达到最佳效果,在验证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探 明规律,求得发展,所以应该走文献整理结合临床实践一实验研究一 理论总结一临床运用的路子❷5参考文献1张笑平•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912郭惠夫,王晓民,田今华,等.2Hz和100Hz电针加速脑内三种阿 片肽基因表达•生理学报,1997;49(2) : 1213郭义,张艳军,苗文方,等•钙离子是经络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7) :49(收稿H期:2000❷11❷17,成平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