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大全之庆宫春双桨莼波.docx
7页宋词大全之庆宫春·双桨莼波【原文】 庆宫春·双桨莼波 :姜夔 (绍熙辛亥除夕①余别石湖归吴兴②,雪后夜过垂虹③,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孤独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钴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④道经吴淞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阙,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余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特别诡;余亦强追赶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余解 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旷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⑤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难过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⑥,自歌谁答?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终生难遏酒醒波远,正凝想、明挡素袜如今安在?惟有阑干,伴人一霎 【解释】 ① 绍熙辛亥: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 ② 石湖:指范成大,号石湖居士。
③ 垂虹:即垂虹桥,在今江苏吴江,因桥上有亭曰垂虹,故名 ④ 封、禺:皆山名,在今渐江德清梁溪:今江苏无锡 ⑤ 还过木末:又拂过树梢 ⑥ 老子婆娑:老夫我对着山川婆娑起舞 【翻译】 双桨划破长满莼菜的水波,整个蓑衣淋着松林的密雨,暮霭生愁慢慢布满空旷的天地召唤鸥鸟我愿与它结盟隐逸,它翩翩飘舞似欲降下,却又背人转身拂过树梢远去那次归返吴兴,荡开云雾寒雪,乘着孤舟连夜起程难过往事今又重见,依稀模糊的是秀眉一样连绵的山峰,像青色黛痕低压着双眸脉脉含情 小舟驶入采香小溪,那里正是早春严寒,老夫我婆娑起舞,单独放歌谁来回应?在垂虹桥头向西眺望,孤舟御风引领我飘然远行,这真是终生难以遏止的豪情逸兴!待我酒醒顺波舟行已渐远,我正凝神思念,她耳戴明珠闪闪,足裹裹袜纤纤,如今美人何在?唯有倚眺的栏杆,伴人徘徊片刻间 【简析】 本词写境空旷清远,写情超旷秀逸暮愁”句,暮霭生愁、慢慢布满空旷的天地;需要轻灵的天使,故有“呼我”句,召唤鸥鸟愿与它结盟隐逸,它翩翩飘舞似欲降下,却又背人转身拂过树梢远去;需要时间的延长,故有“那回”二句,那次归返吴兴,荡开云雾寒雪,乘着孤舟连夜启程。
然而种种挣扎皆归为虚无过片以“难过”三句作收束,难过往事今又重见,依稀模糊的是秀眉一样连绵的山峰,像青色黛痕低压着双眸脉脉含情低压”二字即是对现况的凝练概括,自此出下片采香径里正是早春严寒,老子我婆娑起舞,单独放歌谁来回应?在垂虹桥头向西眺望,孤舟御风引领我飘然远行,这真是终生难以遏止的豪情逸兴!待“我”酒醒顺波舟行已渐远,我正凝神思念,她耳戴明珠闪闪,足裹素袜纤纤,如今美人何在?词人不仅有“暮愁”,便呼“盟鸥”,“春寒”亦能“自歌”的潇洒超逸情怀,而且更有“重见”时的“难过”、“酒醒”后的“凝想”,这种时代给予他的愁闷感,虽然深刻而又长久,却正在其一张一弛、一儒一道的天才笔法中得到了缓冲和稀释 【赏析】 词有小序述写作缘起它首先追叙了1191年(绍熙二年辛亥)除夕,从范成大苏州石湖别墅乘船回湖州家中,雪夜过垂虹桥即兴赋诗的情景诗即《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绝句,“笠泽茫茫雁影微”是其中的一首当时伴随诗人的还有范成大所赠侍女小红,故又有《过垂虹》一首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五年以后,1196年(庆元二年)冬,自封禺(二山名,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南)东诣梁溪(今无锡)张鉴别墅,行程是由苕溪入太湖经吴松江,沿水道至无锡,方向正与前次相反,同往者有张鉴(平甫)、俞灏(商卿)、葛天民(朴翁,为僧名义铦),这次又是夜过吴松江,到垂虹桥,且迎风闲逛桥上,因赋此词,后经十多天反复修改定稿。
这次再游垂虹,小红未同行,范成大逝去已三载从小序看,这首词是一首写景纪游之词,但从全词看,则兼有伤逝、怀古、怀人等多重内容此词的妙处正在将多重主旨溶成一片,简单含混,意蕴丰厚 上片从环境入手,开篇便描绘出一幅凌寒荡舟的宽阔画面:飘浮着莼菜的水面,双桨划动;松风时送雨点,冷凝在蓑笠上;暮霭慢慢覆盖湖上,令人生愁起三句“莼波”、“松雨”、“暮愁”,或语新意工,或情景交融,“渐”字写出时间的推移,“空旷”则展现出境地的深广,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清旷高远的基调以下三句继写湖面景象:沙鸥在湖上回旋飞行,仿佛要为“我”落下,却又背人转向,远远拂过树梢沙鸥亲切得意之情态毕现由于故地重游,所以称这些水鸟为“盟鸥”(和“我”有旧交的鸥鸟后三句忽尔转到五年前雪夜荡舟的情景:“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正是:“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眼前模糊消失的不又是那重叠曲折的远山?这是旧梦重温么?然而当年的人又到何处去了?结句“难过重见”三句,挽合今昔,感慨遥深依约眉山,黛痕低压”,将太湖远处的青山,比作女子的黛眉,不是无缘无故作形似之语,而明显有伤逝怀人的心情所谓伤逝怀人,则可能既有对友人范成大的追念,又有对范成大所赠歌妓小红的惦念,而且还似有对合肥情侣的深深思念(正是是年正月,词人与合肥情侣惜别,已有近一年矣)。
模糊迷离,曲尽其妙 下片过拍写船过采香径这是香山旁的小溪,据《吴郡志》:“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今自灵岩望之,一水直知矢,故俗又称箭径面对这历史古迹,最易引发人的思古之幽情,“嗟叹之缺乏,故永歌之老子婆娑(犹徘徊),自歌谁答对比“那回归去”的情景——“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而今老夫对山川歌舞,有谁应答?仍与上片结句伤逝心情一脉相承西望是垂虹桥,它建于北宋庆历年间,东西长千余尺,前临太湖,横截吴江,河光海气,荡漾一色,称三吴绝景,以其上有垂虹亭,故名船过垂虹,也就成为这一路兴致的高潮所在从“此兴终生难遏”一句看,这里的“飘然引去”之乐,实兼今昔言之这一夜船抵垂虹时,曾以“卮酒”袪寒助兴,在他“飘然引去”时,未尝不回想那回“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的难以忘记的情景从而,当其“酒醒波远”后,不免黯然神伤政(正)凝想、明珰(耳坠)素袜明珰素袜”借指美人曹植《洛神赋》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句这里“明珰素袜”所代的美人,联系“采香径里春寒”句,似指吴宫西子,而联系“那回归去”,又似指小红还可能是远隔千里,年初与自己依依惜别的合肥情侣。
其妙正在于怀古与思念之情合一,又不说明,反令人神远末三句即以“如今安在”四字提唱,“唯有阑干,伴人一霎”一叹作答,指出千古兴衰、今昔哀乐,如同一梦,由怀想跌到眼前,收束有力而伤怀幽怨,余味不尽 从小序看,这一夜同游共四人,且相呼步行于垂虹桥,观看星斗渔火,而词中却绝少征实描写惟致力刻画在这云压青山、暮愁渐满的太湖之上、垂虹亭畔飘然不群,放歌抒怀的词人自我形象,颇有遗世独立之感 【介绍】 姜夔(jiāng kuí 1154—1208),字尧章,别名白石道人,与姜石帚并非一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镃等名公臣卿往来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着作更多唐诗宋词赏析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