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选修4学同步教学教材.doc
51页一、教学目标1. 认识物质的各种化学性质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是化学的精髓,需要下功夫学习掌握2. 了解本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认识学习概念模型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3. 初步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认识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为其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二、内容分析1. 地位和功能 绪言作为全书的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一开头就对本书的基本内容、学习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简要地介绍有效碰撞理论、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以及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以起到提纲挈领、引起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兴趣的作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反应物分子之间发生激烈碰撞,破坏化学键,使得各原子间的组合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化学键,产生了新的分子,同时也了解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本模块是以学生此前的化学学习为基础,以学生对许多具体化学反应的知识积累为前提,为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而设立的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上认识一些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知识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教科书中介绍的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和活化分子、活化能模型及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将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重要基础。
2. 内容结构 绪言在内容上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第一、第二自然段,简要地介绍本模块的基本教学内容教科书以大量事例说明,化学反应种类繁多,条件极其复杂,但都有规律可循而这些规律恰好是化学的精髓,是吸引人们学习、钻研化学科学的魅力所在二是第三、第四自然段,凸显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侧重介绍了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的构建思路,及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培养学生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认识事物的存在具有多样性,物质的稳定具有相对性,而化学变化的复杂性和规律性相辅相成与此同时,还指出了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方法:(1)完成书中规定的实验、活动2)观察周围(包括大自然)发生的化学现象,思考或进行模拟实验3)认真学习概念模型,它是学习、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绪言在论证了有效碰撞模型的合理性之后,坦陈现有理论的缺憾:“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计算或推测化学反应活化能的理论方法”这种客观的科学态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更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将来进行更深入探究的意识绪言的内容结构如下图所示:3. 内容特点 绪言中概括地介绍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与思路,同时还简介了“有效碰撞理论”和“活化分子与活化能”两个概念模型,对全书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课时分配建议 建议用1课时一、教学设计 由于本课的理论性较强,概念较为抽象,学生接受相关知识有较大难度,所以绪言教学采取以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为宜教学中对概念模型的表述应尽量简化,对概念模型的认识还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深入,这里更多地是强调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意识通过绪言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内容上对化学反应原理研究的范围有所了解,在方法上对科学的研究方法——概念模型法有所领悟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 教学难点:“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 教学建议: 根据绪言内容特点,本课可设计成下述教学模式:课前自学→查阅资料→课上交流讨论→师生共同研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整理资料、先行讨论形成共识,再通过课堂上的汇报、讲解、交流和评价,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新课引入首先教师指出,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化学中最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化学家们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如果对化学原理的理解不够清楚则无法做到。
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为人所用?这是我们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宗旨化学反应原理所包含的内容及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方法正是本书要探讨的问题 教学中的主要过程可以结合学生汇报交流自学与讨论的成果,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 化学反应原理研究的内容可列举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 情景1: 说明:同样都与H2反应,由于O2、CuO 、N2的性质不同,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对于能够发生的化学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原因也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我们称之为“内因” 情景2:将H2+O2混合,在室温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数百年,但点燃后却会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而且只要配比相当,可以完全转化成生成物 说明:外界条件可以促使其反应发生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进行得比较“彻底”物质之间反应的“内因”已经具备,“外因”则是变化的条件不同的外界条件都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情景3:H2+N2即使在高温、高压、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也不能完全转化成生成物 说明:该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总结:化学反应速率、方向及限度正是“化学反应原理”要研究的问题此时有必要指出:在不同物质体系、不同的环境中,化学反应所遵循的规律是不同的,如在第三单元将介绍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在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将分别介绍化学反应中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电化学的最基础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化学反应原理”研究的范围这些基本原理与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化学现象密切相关,只要我们注意观察、研究,大自然将成为无所不在的大课堂 2. 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思路与方法——概念模型法 教科书介绍了合理简化的概念模型以及如何运用概念模型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对该段内容的处理可分三步进行: (1)建立简化的有效碰撞模型的设想:为了突出化学反应最重要的内涵,忽略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选择气相反应体系作为研究有效碰撞的基础模型其优点是:气体分子运动空间远大于自身体积所占有的空间,环境影响因素相对较少该概念模型最重要的内涵也更加突出,更容易掌握如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水是较大量的,研究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就不能忽略水分子的作用 (2)模型的基本构架 模型的建构:在一洁净的容器中,使氢气与氧气按体积比2∶1的比例混合,气体分子因自由运动而不断发生碰撞(互相接触)——这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
假设与事实:研究结果表明,从分子的热运动来看,分子发生碰撞的机会很多如在常温常压下每个氢分子、氧分子自身或它们之间的碰撞几率为2.355×1010次/秒假如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则化学变化瞬间即可完成,但事实并非如此 立论:并不是每次分子间的碰撞都会引发化学反应,只有其中部分的气体分子碰撞是有效的,即有效碰撞——这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 (3)活化分子和活化能 对该模型的进一步认识可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示(图1)具有足够能量(活化能)的分子——活化分子的碰撞是有效碰撞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只有当活化分子采取适合的取向进行碰撞时才能反应 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部分 教科书以活化能为0的反应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有效碰撞模型的合理性进一步说明了活化能的大小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结论: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有关;而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活化分子的多少又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的,而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又与分子的内部结构密切相关,可以说,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
那么,对于一个特定反应,人类如何使用和控制,还需要研究外部条件对它的影响这将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讨论 最后教科书特别指出: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定,当实验条件不同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催化剂的应用就是实例之一人们尚未掌握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有效的理论推算方法,这种留有缺憾的教学观点值得关注,既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科学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关于催化剂,在化学2中已有介绍,这里着重说明催化剂的作用、意义,在第二章中进一步从由于催化剂的参与改变了活化能,从而改变了反应速率来认识催化剂的作用 3. 模型研究的意义 应该说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对于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接受起来并不难,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要达到真正领会该模型的要点是不现实的这也是教科书采取最简化处理方法的原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模型研究的方法和意义,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可燃物燃烧条件的知识,建立下列模型: 可燃物必须有氧气参与并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有能量的释放;不同的可燃物,其着火点不同;同样道理,反应物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活化能)并具有合理的取向才能发生有效碰撞,产生新物质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
总结时教师强调: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当我们研究某个问题的时候,需要提取本质的内容而控制其他干扰因素来进行概念模型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模型,需要有意识地忽略事物的某些特征,抽象出关键的因素,使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更清晰,更利于研究对象的把握,以减少可能引起的偏差概念模型法是科学认识史上重要的方法之一,学生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获得一定的认识二、活动建议 建议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对下列内容进行查阅和讨论 活动设计1:认识化学反应原理 可供讨论的问题和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活动设计2: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活化分子和活化能 要求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设计3: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领域——关于催化剂的研究 要求学生填写下表:1. 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实验证明,只有发生碰撞的分子的能量等于或超过一定的能量Ec(可称为临界能)时,才可能发生有效碰撞具有能量大于或等于Ec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在一定温度下,将具有一定能量的分子百分数对分子能量作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理论上来说,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可以从0到∞,但是具有很低能量和很高能量的分子都很少,具有平均能量E的分子相当多。
这种具有不同能量的分子百分数和能量的对应关系图,叫做一定温度下分子能量分布曲线图图1 等温下的分子能量分布曲线 图1中,E表示分子的平均能量,Ec是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能量等于或高于Ec的分子可能产生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Ec与分子的平均能量E之差叫活化能 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活化能反应的活化能越低,则在指定温度下活化分子数越多,反应就越快图2 不同温度下分子能量分布曲线 不同温度下分子能量分布是不同的图2是不同温度下分子的能量分布示意图当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大,不仅使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碰撞的次数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气体分子能量增加,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图2中曲线t1表示在t1 温度下的分子能量分布,曲线t2表示在t2温度下的分子能量分布(t2>t1)温度为t1时活化分子的多少可由面积A1反映出来;温度为t2时,活化分子的多少可由面积A1+A2反映出来从图中可以看到,升高温度,可以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一个化学反应体系的活化能Ea,通常是通过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来测定的,其关系式为阿累尼乌斯方程,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