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武术不同时期的特点分析.doc
3页古代武术不同时期的特点分析 一、古代武术初始期及特征分析武术最早作为一种军事技艺广为流传,先秦时期,实质上就 是古代武术发展的初始期,主要指公元前 21 世纪夏、商、周至公 元前 221 年秦始皇将六国统一的历史时期[1].武术在这一历史时期 中,在社会背景与文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一种处于独立状 态的人体活动方式,因此将该历史时期作为古代武术初始期古代 武术初始期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武术样式的形成古代武术的萌芽,主要起源于古代军事武艺,两者在文化属 性上存在较大差异[2].从古代武术的本质上来看,其主要是基于军事 武艺在其他文化的熏陶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古代武术的萌芽期,主 要为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历史进程中军事活动开始逐渐分化 出武术,而且在当时社会风气与文化背景的联合影响下,武术开始 以一种独立的活动样式出现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武舞: 古代武舞最为基础的活动特征主要是手拿兵械进行舞蹈; 根据《韩 非子五蠹》中的相关记载,舜时就已经有干戚舞,从西周时期开始, 武舞的功能、活动样式就已经逐渐从军事文化中有所游离,产生了 一些新变化; 2. 剑技: 剑最早起源于商代,短小精致的剑在古战 场上已经有所使用,代表这一时期与兵器相适应的武技技能呈现多 样化的发展趋势; 但是其并不是主要的兵器,根据《释名》中的相 关记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剑术的发 展迎来了一个鼎盛时期; 3. 角力: 周代春秋时期,角力作为一种 军事训练方法而出现,是古代士兵必须具备的一种战斗技能,随着 历史的发展逐渐转变为武术的基本动作要领。
2. 武术基础理论的初始形成古代武术主要起源于先秦时期,主要体现在武术理论建树与 活动样式等多个方面从古代武术的内容上来看,该时期的武术理 论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类: 1. 习武者基本礼仪例如: 《礼记少仪》 中的相关记载,凡有刺刃者,以授人则辟刃,主要是说给人兵刃的时 候,不能将兵刃锋利的一面指向授予者,这是对对方的基本尊重2. 阐释武技之道例如: 《庄子说剑》中记载的剑论,是我国古代武 术理论的精髓所在3. 描述技击方法例如:《庄子》中的相关记载,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总而言之,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武术已经开始逐 渐在军事中呈现分化状态,而且在其他文化的联合作用下,古代武 术逐渐形成独立的文化形态将此时期的古代武术总称为初始期, 主要在于当时武术虽然已经具备独立的文化属性与活动特点,但是 与古代武术的成熟期相比较而言,其不完善性与初始性均有明显体 现二、古代武术发展期及特征分析自公元前 221 年秦朝统一六国至公元 907 唐朝灭亡,代表 了我国古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近千年的时间里,不同民族在 不断的碰撞中逐渐融合[3].从秦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隋唐时期的 名士风流,既有习武成风的社会浪潮,也有苟安享乐的声色沉湎。
继先秦之后的古代武术,就在这样一个色彩斑斓的、被后人称之为 汉唐文化的社会背景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文称其为发展 期.1. 武术活动的多样化相较于秦国统一六国之前的武术风格,秦朝以后的武术风格 呈现多样化发展,从徒手武术到器械武术,从短兵器武术到长兵器 武术都能充分表明古武术逐步走向多元化[4].在秦朝一统全国之前, 各方诸侯均崇尚角力活动,在秦朝统一全国后,角力正式改名为角 抵.自此开始,角抵便成为我国古代武术中记载最为详尽的一种武术 活动在《史记》、《汉书》中都有着明确的记载: 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我们从近年来发掘的古文物上也可以发现一九 七五年湖北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木梳上,发现了拳斗状的角抵 图案除此之外,在河南新密市打虎亭东汉墓的壁画上也发现了角 抵图案这充分表明古武术在秦汉时期的普遍影响力自晋代开始, 角抵更名为相扑,详见王隐所着的《晋书》此后,角抵、角力与 相扑三词在文献中时有出现,并且能够相互替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角抵相扑逐渐发展成为宫廷贵族之间的 主要娱乐活动在《北齐书孝昭帝记》中描述有诸贵戚家角力批拉, 不限贵贱.批拉就是角抵相扑的意思,批代表打的意思,拉则代表牵 拉、摔角的意思。
不过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中我们发现,当时 角抵相扑极为激烈并且往往会出现死伤的情况在《北齐书南阳王绰传》中记录了南阳王绰极为暴虐,经常是在与人进行角抵相扑的 时候将人杀死在汉唐时期一般讲角抵相扑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摔角,另 一类是拳斗[5].例如在《唐音癸签》中记载有左右军槌大鼓,引壮士 裸袒,相搏较劲,以分胜负,这就是典型的相扑活动在周缄所着的 《角抵赋》中也描述了前冲后敌,无非有力之人; 左攫右拿,尽是 用拳之辈,这就是典型的拳斗从古人对于角抵与相扑的认知来看, 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在《汉书哀帝本纪》苏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