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2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与训练配套课件:1.9.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浙江专用)

76页
  • 卖家[上传人]:繁星
  • 文档编号:88195262
  • 上传时间:2019-04-2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85MB
  • / 7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看一看阅卷现场 【例一】(2011浙江卷,T1)阅读下面的散文, 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 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 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 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 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 采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选自张岱散文选集) 【注】噀(xn):喷。摋(s):按揉。 (1)指出第一段中两处景物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写法上的主要差异。(4分),【抽样分析】,【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古代散文景物特点和写作手法的归纳、比较,设题紧扣教材。读懂作品,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地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就能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即: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整体把握

      2、文旨(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命题真意(命题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参考答案:特点:前者磅礴空濛,后者清冷幽静。(1分) 差异:前者写动景,后者写静景。前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后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前者写远景,后者写近景。(3分),(2)归纳“余”的性格特点,并联系第二段简析文章描写这一人物的手法。(6分) 【抽样分析】,【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是鉴赏人物形象及表达技巧,紧扣教材的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切合教材内容。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作者通过写半夜突然莫名其妙地到山寺演戏,狂行吓坏众人”后,再抓住文中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就不难概括出人物狂放、率性、怪异的特点。 参考答案:性格特点:狂放不羁,率性而为,近似怪诞。(2分) 描写手法:通过“呼”“唱”等行为直接(正面)描写人物。(2分)通过刻画僧人的神态、心理,对人物进行间接(侧面)描写。(2分),附【译文】 崇祯二年八月十六,我经由镇江前往兖州。日暮时分到达北固山,将船停靠在江口。月光如同水从口袋中倒出一样泻入江中,江中波涛吞吐,朦胧的水汽吸收了月光,喷薄至天都是白色。我感到极

      3、大的惊喜。移舟拜访金山寺,已经是二更时分了。经过龙王堂,进入大殿,一路都十分寂静。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疏疏落落如同残雪。,我呼唤小奴携带演戏的用具,在大殿中大张灯火,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等几出戏。锣鼓喧天,一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慢慢地定睛(看着我们),到底该(把我们)看做什么人,为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的,都不敢问。戏演完了,天将要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山僧送我们到山脚,久久地目送我们,弄不清楚我们到底是人、是怪、是鬼。,【例】(2010浙江卷,T1)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识周生清秘图后 明袁宏道 不才之木,得子而才,故知匠石不能尽木之用。嗟夫,岂独木哉?世有拙士,支离龙钟,不堪事务。头若齑杵,不中巾冠;面若灰盆,口若破盂,不工媚笑;腰挺且直,足劲而短,不善曲折,此亦人下之至不才也。而一入山林,经至人之绳削,则为龙为象,为云为鹤,林壑遇而成辉,松桂荫而生色,奇姿异质,不可名状,是亦生物之类也。嗟夫,安得至人而与之,竟不才之用哉!,(1)用自己的话概括“拙士”形象的特点。(4分) 【抽样分析】,

      4、【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散文形象的概括能力,对应的考点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可见该题的设置切合教材内容的方向。审题时需注意,形象的特点不等同于性格的特点,形象的特点涉及面大于性格的特点。此题要想拿高分,需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正确理解题目,明确答题方向;二要能够准确概括,不能翻译原文;三要注意答题全面,不可以偏赅全。 参考答案:拙士外貌丑陋,不善处世。(2分)经高人指点后,成为奇异之才。(2分),(2)探析本文的结构特征。(6分) 【抽样分析】,【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内容的理解,对艺术手法的赏析,此题对应的考点在教材第五单元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可以看出出题人在尽量涉及教材内容,便于考生整理思路。审题时注意,结构不等同于思路。此题作解可按以下思路:先理解文章内容,对内容进行梳理,再找准所用手法,然后整理作答思路,注意适当展开,结合内容分析。,参考答案:本文短小精悍,结构精巧。(1分)开篇写木由“不才”而“才”,接着描写“拙士”形象,“木”与“拙士”构成类比;进而写“拙士”从“不才”到“才”,前后形成对比;结尾呼应开头,点明全文主旨。(5分),附【

      5、译文】 没有用的木头,经过您的雕琢而变得有用,因而知道一般的匠人石工不能竭尽木头的妙用。唉,难道只是木头这样吗?世上有拙朴的人,外形散乱潦倒,不能承担事务。头好像捣鼓齑臼的棒子,头巾帽子歪斜;面孔好像土灰盆子,嘴巴好像破盂,不擅长媚笑;腰杆挺直,脚有劲而短小,不善于曲折,这也是人中最无才华的。可是一旦进入山林,经过高人的裁直砍削,就成为龙成为象,成为云成为鹤,构成山林沟壑而熠熠生辉,松桂成荫而产生美丽的景色,奇特的形态和特异的内质,不可说明描摹,这也是生物中的一类。唉,怎样才能遇到高人而相交,竭尽无才之木的妙用呢!,【例二】(2009浙江卷,T1)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0分) (1)从5个意象中选取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抽样分析】,【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学生在诗歌方面的阅读积累,对意象及其象征义的理解。题中所列的5个意象,在古诗词中常见,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意象方面的知识,回答此题就不会有障碍。,参考答案:雁:乡思(信使);思念、游子、相思。 柳:别情(送别);温柔、随风倒、依依不舍、离情。 菊:淡泊(

      6、清高);纯洁、隐士。 竹:虚心(高风亮节);奋发向上、正直。 莲:怜爱(洁身自好);清纯、苦命、君子。 (每个意象1分,答出3个即可),(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100字左右)(7分),【抽样分析】,【解题思路】此题侧重于诗歌意象的赏析,要求学生动用自己的知识积累,结合作品实例进行赏析。对意象有一定的了解,文字精当,鉴赏具有深度,且概括能切中意象的特点和作用才可拿满分。恰当联系作品得2分,写出特点与作用各得2分,语言表达流畅、符合字数要求1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周敦颐爱莲说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莲洁身自好的特点,作者托物言志,借用莲这个意象,既表达出他对莲的喜爱,又表达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示例二:“柳”与“留”谐音,象征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古人常常折柳送友人,诗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柳”饱含了作者深深的不舍和眷恋,寄托着作者的思念,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气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的愁思,升华主题,突出中心思想。 (特点2分,作用2分,语句通畅2分,字数适当1分

      7、),记一记答题要素 此文运用了的表达技巧:(1)作者通过“”,表现了作者(结合文句分析手法一);(2)作者通过“”,表现了作者(结合文句分析手法二)。总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的手法,传达出的旨趣(或情感)。 说明:此模式适用于表现手法赏析题。答题的第一步,先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文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应用(几种手法就分几点作答),传达出了何种旨趣或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三步,加上总结性文字,收束上文。,听一听状元心得 (一)分析综合题解答建议: 分析综合关全篇,通读纵览未可轻。 文本题干对照读,提要钩玄细筛选。 大段抄写不可取,化繁为简善提炼。 说准要点最要紧,分条作答眉目清。 (二)鉴赏评价题解答建议: 关键词句要抓牢,深入语境细品玩。 表达技巧和形象,思想内容加语言。 把握风格与特质,术语种类要记全。 信息显隐两兼顾,精心梳理答全面。,(三)探究题解答建议: 文本现实两参照,理解文本很重要。 立场观点与态度,思想倾向有表露。 生活积累善挖掘,联想丰富解题易。 条分缕析抓关键,重点条目排在前。,背一背核心知识 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古典诗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8、古代散文是一座华丽的宝塔。文人墨客描绘自然,再现社会,展示人格,抒发感情,无处不美景,无处不胜境,无处不含情。要想快速准确地解读作品表达的情感和意旨,需注重积累,落实基础是关键。,一、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分: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曲,又称为词余。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9、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2.从诗歌的题材分: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对沧桑变化的感慨。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往往抒发将士们或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二、中国古代散文概述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做片段的散文,至于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其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是中国最古老的记言的史书。,2.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 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 了列国间的史实,如鲁国的春秋。后来产生了描述现 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历史著作。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列国的政治、军事、 外交活动、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叙事 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练, 富于形象性。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战国策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其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3.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当时的 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之分。记载他们 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 子韩非子等

      《2012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与训练配套课件:1.9.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浙江专用)》由会员繁星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版高考语文专题辅导与训练配套课件:1.9.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浙江专用)》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2022年小学体育教师学期工作总结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