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秦汉、隋唐、宋元考古通论》课件:5_1 秦始皇陵

42页
  • 卖家[上传人]:wox****ang
  • 文档编号:157344587
  • 上传时间:2020-12-2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1.02MB
  • / 4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一,秦始皇陵园的发现与研究 1 秦始皇陵园的基本布局 秦始皇陵园位于临潼县城西5公里,南距骊山1公里,其东约96里是当时秦的都城咸阳。据文献记载,这个陵墓还在秦始皇在位时就已经开始修建,建于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才完工。,史记秦始皇本纪: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从这段话可知,秦始皇陵的修建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初即位”至“及并天下(公元221年,”二是从“及并天下”(即统一)到始皇去世。始皇于公元前246年继位秦王。到公元前210年死葬骊山,共历时三十七年。前一段修筑规模较小、后一段要大。“旷日十年”“吏徒数十万人。”,秦始皇死时,陵园的修建工程并未完成。刘向论罢昌陵疏说:“郦山之作未成

      2、,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由于农民起义,修陵的工程被迫与公元前209年9月草草收工。如果把这段的陵园建筑的收尾工程计算在内,那么,始皇陵的修建事实上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历时三十八年。 为何死葬骊山?水经注渭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其阴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1.陵的封土 秦始皇陵的封土堆大小和高低说法不一,各种书刊引用的数互相岐异。根据多年来的实地斟探和测量,原来的封土堆比现在的封土大得多。原封土的底部近似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总面积249775平方米,封土的原高据文献记载为“五十丈”,即高115米。因经两千年来风士的侵蚀和人为的切削,现存的封土较原封土已大大缩小。现存的封土呈覆斗形,中腰部有一缓坡状阶梯,顶部为一平台。,2 陵的封土、城垣及建筑基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陵街道办事处的秦陵村、毛家村之间。,经实测,封土基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总面积为120750平方米;封土顶部的平台东西长24米,南北宽10.4米,面积为249.6平方米。关于现存封土的高度,各人的说法不一,有高约76米、73米、71米、51.5米、46米、

      3、43米、35.5米等不同的说法。上述诸说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各人的测点不同。始皇陵所处的地形南高北低(达85米),中间高东西两侧底,落差较大。站在不同的角度,测出的数值也不相同。陵原高五十丈的测点似在陵园外城北门附近。,2.陵的地面城垣 始皇陵墓的周围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除南边的内外城垣仍有局部残段存留 地表外,其余仅在地下存有墙基。经探测,内外城垣均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内城长1355米,宽580米,周长3870米,占地面积785900平方米。内城的中部由东向西有条长330米,宽约8米的隔墙,把内城分为南、北两区。内城的北区又有一条南北向宽约8米的夹墙(即复道),把北区分成东西两部分。内城垣的南、东、西三面各有一门北面有二门,中部东西向的隔墙上有一门。南边的门址保存较好,门阙的墓址仍高出地表2-3米。始皇陵墓位于内城的南区。,始皇陵外城垣,经实测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940米,周长6210(6321.59)米,占地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墙基宽约8(7.2)米。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门。门址上堆积着大量瓦砾及红烧土、灰烬。证明原来有门阙建筑。,“阙”出现于春秋,盛行于汉代,是一种高等级的礼仪制建

      4、筑。白虎通义说:“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阙有三等,即单阙,二出阙,三出阙。一般官员用一对单阙,二千石以上的官员用一对二出阙,皇帝使用三出阙。除了城门、宫殿门外,祠庙、邸第、陵墓的茔域都可建阙。汉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独立双阙,其间无门;另一种是门、阙合一形制的阙。秦始皇陵园建筑中,两种阙都已使用,说明秦代就出现了两种形制的阙。而秦始皇陵园的门阙,是考古资料中所见时代最早的三出阙的实物例证。,3.建筑遗址,新发现的城垣内的地面建筑遗址根据调查和钻探情况获知,秦始皇陵园内外城垣内的建筑遗址主要分布为四区:一是内外城垣上的门阙基址及城垣四个转角处的角楼建筑基址;二是位于内城南区封土北侧的寝殿建筑基址;三是位于内城北区西半部的便殿建筑基址;四是位于内外城西垣之间稍偏北部地区的寺园吏舍遗址。,寝殿 内城南区封土北侧的大型建筑基址,是1979年钻探发现的。位于封土的北侧西部,南距封土53米。基址的平面近似方形,南北长62,东西宽57米,面积3524平方米。周围环有回廊,中间的台基略略高起。基址的西北角稍残。发现残留的墙壁及大量堆积的残砖、筒瓦、板瓦、草拌泥块、灰烬等。在东边回廊近南端有长15米

      5、的一段向外伸出1米。此处好象是门。 蔡邕独断说:“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便殿 内城北区西半部的地面建筑基址比较密集,在南北长670,东西宽250米的范围内,一排排成组的建筑由南向北密集排列。组与组间以河卵石铺的路面相连,有的路面用青石板铺成。 1977年3月,临潼县博物馆清理了南边的1-4号建筑基址,四座建筑东西向排列成为一组。1-4号建筑的性质,应是便殿。便殿为正殿以外的别殿,供皇帝休憩便坐。,其中一件巨型夔纹瓦当呈大半圆形,直径达61厘米,高48厘米,背面带有残长32厘米的半圆形筒瓦,它的名字叫“遮朽”,又被称为“瓦当王”。瓦当背后的半圆形筒覆扣于房脊的一端,瓦当遮住脊部的檩(lin)头,既起到防朽保护作用,又具有美观装饰的作用。,1-4号建筑基址内出有铺地及镶贴壁用的大批青石板,以及鸱尾、瓦当、筒瓦、板瓦、铁铺面、铁拴板、陶井圈、陶灶门、残铜器,还有锸、凿、铲等工具。有件蘷纹瓦当面积达61厘米,是用于檩头的遮朽。,寝殿为陵园内的正殿,以像平生的路寝,是墓主灵魂的主要居处;便殿,又名别殿、便室,是寝侧的

      6、附属部分,像平生正殿路寝旁的配殿,是供墓主灵魂像生前一样休息、闲晏之处。,文献大多记载,陵园内建立寝殿的制度创始于秦始皇时代,如独断所记。而目前见到的最早的考古资料,是秦东陵一号陵园(秦昭襄王)及始皇陵墓侧的建筑。说明陵侧设寝的制度创始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一套墓祭的礼仪制度,并且为汉代所继承。 汉书中记载:“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后汉书载:“寝有衣冠几杖等象生之具,以荐新物。”秦始皇陵园内的寝殿、便殿规模宏阔,寝殿内应当与汉代一样有衣冠几杖等象生之具。陵园内发现的飤官遗址,是掌管寝园祭祀供应膳食的处所。而且和汉代一样,每日都要为寝殿上食及荐新物,并有专人理被枕,像对待活人一样照料始皇灵魂的日常生活。,园寺吏舍 位于内外城西垣之间的建筑遗址,分布密集,南自内外城垣西门之间的通道北侧起,北到内城垣的北墙附近,在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180米的范围内,分布着三组建筑基址。 从遗址内出土的遗迹遗物及残陶瓷器上的铭文来看,这些建筑遗址可能是主管陵园各类事务官员的寺舍,叫做园寺吏舍,其中包

      7、括飤官、乐府、守卫等。,错金银铜钟上刻有“乐府”二字。,飤官遗址 所谓飤官,就是掌管宫廷饮食的官吏,是秦代九卿之一奉常的属官。“丽山飤官”就是丽山园的食官,掌管陵寝祭祀的膳食之事,供应始皇陵的祭品。他们如同侍奉活着的皇帝一样,负责每天四次皇帝灵魂享用及祭祀活动的膳食。“六厨”、“八厨”反映了陵园供厨数量的众多,膳食供应规模巨大,供厨内服务人员一定很多。,封土西北,内外陵城之间发现一处遗址,出土有错金银铜钟、铜权、铜鼎足、铜朱雀灯残件等遗物。一些板瓦、筒瓦及陶瓷残器上发现有刻文或印记。残陶瓷器刻文有“丽山飤官左”、“丽山飤官右”、“丽邑五升”、“丽邑九升”、“六厨”、“八厨”等,瓦上的印文有“左司空”、“右司空”、“宫水”、“寺水”等。,4 封土下的地宫 秦陵地宫位于封土之下,是陵园建筑最主要的部分,为置放棺椁、随葬物品的地方。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陵地宫“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 秦陵地宫成为两千年来秦帝国最大的秘密所在。,经勘探,发现了地宫周围的地下宫墙。宫墙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墙体高和厚各级4米. 修建地下宫墙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阻挡地下水渗入地宫

      8、。,墓圹周围有一组高出地表30米左右、体量巨大的台阶式墙状夯土台。东西夯土台的中间部位各留有一处缺口,与墓道重合。夯土台阶外侧各层台阶或墙状夯土台顶面上铺设有木构瓦面建筑,后来又被全部覆盖在封土之下。封土之下台阶式建筑是做什么用的?难道它就是供皇帝灵魂出游登高望远的“中成观游”?,关于地宫的埋藏情况,1961、1962,经中国地质科学院物探研究的两次测试,发现陵的封土中心位置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面积达12000平方米,略呈规则的几何形。这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始皇陵中“以水限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说法相符。关于藏物”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限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4、陪葬坑,截止2006年,秦始皇陵陵区范围内共发现陪葬坑180座,其中陵园内有76座,陵园外有104座。这些陪葬坑形制不同、内涵有别、分布各异,有著名的兵马俑坑,铜车马坑,还有马厩坑,珍禽异兽坑,木车马坑,“文官俑”坑,出土石铠甲的陪葬坑、“百戏俑”坑。,1.兵马俑坑 位于陵东1.5公里处,是一组大型陪葬坑。共发现三

      9、座完成、一座未完成共四座俑坑。,一号坑规模最大,以步兵俑为主。过洞内是战车和步兵俑相间排列。,二号坑位于1号坑的东端北侧,二者相距20米。坑的平面为曲尺形。坑内部大体分为四个单元。单元排布立射式的弩兵俑,过洞内是蹲跪式的弩兵俑。第二单元过洞内排列的全是战车,是个方形的车阵。第三单元,是战车、步兵、骑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第四单元,排列的是骑兵俑,是个长方形的骑兵阵。以上四个单元相对来说是各自独立的,合起来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三号坑位于一号坑的西端北侧。两坑相距25米。坑的形制平面呈“凹”字形,面积约520米。坑的结构复杂,三号坑是军队的指挥部(古名军幕)。,秦俑坑出土的战车模型和骑兵、步兵俑。通过对一、二、三号兵马俑坑的试掘及发掘,已出土木质战车二十辆,拉车的陶马百余匹,骑兵的鞍马二十九匹,各类武士俑四百余件,青铜兵器万余件。估计三个俑坑内当有战车一百三十余辆,拉车的陶马五百余匹、骑兵的鞍马一百三十余辆,拉车的陶马五百余匹、骑兵的鞍马一百一十六匹,车兵、骑兵和步兵俑近七件。车、马俑的大小,高矮和真的相似,车、马、俑的排列也完全仿照当时军阵的编列,是秦国军队的形象记录。为我们研究秦国军事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铜车马坑,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1980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共两乘,同置于一个长方盒状的木椁箱内,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对研究中国古代车马制度、雕刻艺术和冶炼技术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5,陪葬墓 秦始皇陵陵园内外发现四百余座陪葬墓及其相关秦代墓葬,其中秦始皇陵陵园内城之中有两处陪葬墓,一处在帝陵封土西北角,另一处在内城东北部。,陵园内外城之间有陪葬墓2处,分别位于东、西内外城之间的东、西门北部。 陵园之外的秦代墓葬有5处,即上焦村秦墓、兵马俑坑附近的“甲”字形墓和赵背户、姚池头与五纱厂的修陵人墓。,1.秦始皇陵墓封土西北角陪葬墓 该墓位于陵墓封土西北方向35米处,其南80米处是“巾”字形铜车马坑,其西50米处是陵园内城西城墙。墓葬平面为“甲”字形,坐东朝西,为斜坡墓道的竖穴墓。墓道东西长15.8米,南北宽33.5米;墓室东西长15.5米,南北宽14.5米,深

      《《秦汉、隋唐、宋元考古通论》课件:5_1 秦始皇陵》由会员wox****ang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隋唐、宋元考古通论》课件:5_1 秦始皇陵》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监控施工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