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42页1、,诗歌鉴赏,1.,赏读寻南溪常道士,完成诗歌后面的问题。,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注释,屐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处指足迹。,渚:水中的小洲。,(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山路静谧,路上莓苔遍布,可见常道士隐居之处是个少有人来的地方。,B.,颈联诗人并没写出雨后松林的具体颜色,反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C.,尾联有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痕迹,诗人陶醉于美景物我两忘。,D.,从全诗看,诗人寻找常道士未能如愿,只得借欣赏美景慰藉失落惆怅的心情。,D,解析,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虽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诗人非但没有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的满足;故选,D,。,(2),诗人在“望自然”的同时也在“望自我”。请结合“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一联,谈谈你的理解。,答案,“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反映了他
2、内心的追求和向往。他渴望像自然一样宁静、安详,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心态。这种“望自然”与“望自我”的结合,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引人深思。,解析,“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意思是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掩映道院闲门。诗人通过描绘“白云依静渚”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安详的画面。这种“望自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诗人在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芳草闭闲门”一句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在“望自我”的过程中的思考。芳草茂盛,将闲门掩映其中,这既是对道士隐居之处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状态。他渴望像道士一样,拥有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心态。,整体感知,标题是诗歌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有:,提示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或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表明诗歌的,题材或体裁,;,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看标题,走进诗境,知识链接,标题类型,示例,标题蕴含信息,以,地名,(,包括亭、台、楼等,),为标题,咸阳城东楼潼关登幽州台歌等,往往是,怀古,(,咏史
3、,),诗,,内容涉及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昔盛今衰、历史沧桑、世事变迁、人世飘零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情,(,壮志未酬、人生渺小、青春蹉跎,),等。,以,事物名,为标题,卜算子咏梅等,往往是,咏物诗,,托物言志,(,赞美、讽刺,),,或单纯写景、摹写物态。,(,续表,),标题类型,示例,标题蕴含信息,以,人物,为标题,贾生卖炭翁等,如果是,下层人民,:同情悲悯、关注民生底层。,如果是,历史名人,:怀念景仰、寄予同情或怀念。,如果是,同事朋友,:关心挂念、勉励祝福。,如果是,晚辈学生,:极力勉励、寄予希望。,与,节日,有关的标题,元日清明等,往往表现节日风俗、诗人处境、思家念亲、羁旅漂泊、伶仃孤苦。,(,续表,),标题类型,示例,标题蕴含信息,与,事件,有关的标题,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作者常常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标题中向读者进行交代。赏析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在阅读鉴赏诗歌时,应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写作风格以及思想抱负等进行赏析与,理解。,二,看作者,知
4、人论世,三,看注释,理解暗示,注释的作用:,传递诗歌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交代作者此时处境及相关情况,),;,帮助理解诗歌中一些疑难生僻字眼及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称谓,),;,帮助理解诗歌中的用典。,作者除了在诗歌中直抒胸臆,有时也“移情”到意象、典故中,我们阅读诗歌时,要注意通过对意象、典故的提炼、理解,推导出诗歌的主旨。,四,看意象、典故,解读寓意,五,看关键词句,揣摩诗情,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含蓄而又跳跃,因此,读诗歌应该逐字品读,逐句赏析,把握关键词,(,情语、诗眼,),和关键句,(,抒情句、议论句、结句,),,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感情。,综合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释,宋太宗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作者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1.,对这首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照应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B.,
5、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是耳闻,后句是,目睹。,C.,前六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春日山村晚晴图。,D.,诗的最后两句设为问答,由写景转入抒情。,C,解析,从“菊初黄”“棠梨叶落”“荞麦花开”可知,前六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诗人骑在马上,穿行于山间小路,安闲地欣赏着沿途的旖旎风光。就在这时,诗人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景物十分相似,因而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的愁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分析。通读全诗,由首联可以看出诗人安闲地欣赏山野美景,表达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原来是诗人发现这乡村景色像极了他的故乡,因而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的愁绪。据此分析作答即可。,【角度一看标题】,可以推测诗的题材是山水田园诗,内容多表现自然风光、乡村生活。,【角度二看作者】,注释中指出作者被贬商州,可以推测诗中有宦途失意之感。,【角度三看注释】,根据“作者写了不少山水诗,村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由会员p****u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