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14页
  • 卖家[上传人]:ligh****329
  • 文档编号:601119237
  • 上传时间:2025-04-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5M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2025 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西周时统治者认为只有实现“宜民宜人”,才能得到“靡常”天命的长久垂青;春秋战国时期,天的形象和旨意被淡化,保民,恤民不再是取悦于天的手段。这一变化说明了( )A. 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B. 道教崇尚天人合一C. 社会变动影响治国理念 D. 宗法观念名存实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宜人宜民”的目的是讨好上天,让上天保佑其统治长久。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所以保民

      2、等手段的目的是在乱世中得到民众的支持可知,春秋战国社会剧变(礼崩乐坏、战争频繁)倒逼统治者淡化虚幻的“天命”,转向现实的民本、法治等理念,C 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尚未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排除 A 项;道教在汉代才产生,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影响统治者治国理念的原因,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2. 公元 43 年,大臣们建议刘秀以汉元帝为父,汉宣帝为祖,在洛阳太庙祭祀宣、元二帝,不祭祀亲生父祖;在长安的太庙祭祀成、哀,平诸帝,只在故乡春陵祭祀亲祖。最终刘秀同意了这个建议。刘秀的做法()A. 旨在恢复西汉的政权 B. 违背了儒家基本原则C. 为光武中兴打下基础 D. 迎合了社会主流思想【答案】D【解析】第 1页/共 14页【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大臣的建议体现出儒家的宗法和祭祀观念深入人心,刘秀同意大臣们的建议,不以亲生父祖为太庙祭祀对象,而是遵循儒家的宗法和正统观念,符合当时社会主流对于祭祀和宗法的认知和要求,D项正确;刘秀的做法旨在巩固东汉政权而非恢复西汉的政权,排除 A 项;

      3、刘秀的做法符合儒家所倡导的治国理念和社会规范,排除 B 项;刘秀此举主要是为了巩固当下政权的稳定,而光武中兴是其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的结果,排除 C 项。故选 D 项。3. 李白诗赞宣城“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天宝十四年(755 年),李白在宣城还看到了来自西域的胡人的表演。中唐诗人元稹曾赞“宣城重地,较缗之数,岁不下百余万”。晚唐诗人杜牧称宣城“赋多口众,最于江南”。这反映出( )A. 丝绸之路推动经济的发展 B.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开始C. 宣城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 当地人们赋役负担沉重【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宣城经济有所发展,因丰富的鱼盐、布帛及赋多口众等受到众多诗人的关注,这说明当时宣城的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C 项正确;唐朝时期的宣城是今安徽地区,虽然有来自西域的胡人,但宣城的发展不是丝绸之路推动的,排除 A 项;材料只是强调宣城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而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不同时期(盛唐时期、中唐时期、晚唐时期)诗人眼中宣城的商业发展状况

      4、,排除 B 项;“较缗之数,岁不下百余万”“赋多口众,最于江南”的描述并不能反映当地人们赋役负担沉重,排除 D 项。故选 C 项。4. 河北、河东、陕西沿边州军的解额指各地解(乡)试合格解送礼部参加省(会)试的举人数额比其他路要多,东南州军是“百人取一人”,而西北州军是“十人取一人”。这三路举人还享有比其他各路举人可以早三年被赐出身,文学、助教等优待,从而有可能至少早三年入仕做官。宋朝科举这种特殊的规定主要是为了( )A. 应对边患的军事压力 B. 扩大统治基础 C. 践行崇文抑武的国策 D. 照顾落后地区【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由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边疆危机严重,尤其是靠近辽、西夏的河北,河东、陕西沿边州军面临较大的军事压力,因此给予这些地区更多的解额,这三路举人还享第 2页/共 14页有早三年被赐出身,文学、助教等优待,其目的是笼络这些地区的人才,稳定边防秩序,A 项正确;题干中对西北等沿边地区的特殊规定主要是出于应对边患的考虑,而非为了扩大统治基础,排

      5、除 B 项;题干中的特殊规定与崇文抑武的国策联系不紧密,排除 C 项;宋朝给予河北、河东、陕西沿边州军的特殊优待是考虑国防,而非照顾落后地区,排除 D 项。故选 A 项。5. 明清时期从江西到皖西南的移民,将江西的建筑结合当地环境构建了横纵发展的“排屋”形式,俗称皖西南大屋;在聚落的形式上,也由较为简单的排屋单元和演变而成的大屋共存,进而形成了皖西南地区独特的聚落形态。这说明( )A. 故土情结推动文化传承 B. 民族交融促进华夏认同C. 人口迁徙增进文化交融 D. 经济发展改变地域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江西到皖西南的移民,将江西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排屋”形式和聚落形态,这体现了人口迁徙过程中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移民将江西建筑文化与当地环境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并非单纯的故土文化传承,排除 A 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不同地区汉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的问题,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人口迁徙带来的文化交融,未

      6、提及经济发展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C 项。6. 1902 年清政府发布上谕:“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同时还要求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数员来京,听候简派,开馆编纂”。清政府旨在( )A. 推行宪政以促进经济发展 B. 全面学习西方法律体系C. 完善立法以挽救自身统治 D. 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以及要求出使外国的大臣带回外国律法,说明清政府试图完善立法。再结合 1902 年这一时间可知,清政府推行新政,而新政的目的是挽救日益崩溃的统治,C 项正确;清政府预备立宪是在 1906 年,排除 A 项;“全面学习”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学习西方法律是内外交困的背景下的自救行为,并非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排除 D 项。故选 C 项。7. 重庆市 1937 年有百货业 70 余家,1942 年发展到 1200 余家,增幅高达 16 倍左右,1945 年,各种商业、第

      7、 3页/共 14页工商兼营公司和商店多达 27481 家。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官僚资本不断扩张 B. 政府重商政策的支持C. 实业救国思潮流行 D. 人口和工厂大量内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期间东部沿海地区大量人口和工厂向内地迁移。重庆市人口大量增加,这必然导致消费需求猛增,大量工厂内迁也刺激了商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出现了材料中重庆商店数量增加的情况,D 项正确;官僚资本不断扩张会不断压缩民族企业的生存空间,最终会影响工商业的发展,排除 A 项;重商政策的支持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B 项;实业救国思潮流行主要是在甲午战争后到一战期间,排除 C 项。故选 D 项。8.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不加人“经互会”。1954 年,赫鲁晓夫访华时又旁敲侧击,对此毛泽东果断表示“我们不参加”,“如果稀里糊涂挂上钩,将来的麻烦会不堪设想”;即使面对赫鲁晓夫的正式邀请,他也毫不犹豫地予以回绝。这反映出( )A.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得到调整 B. 新中国拒绝走苏联模式道

      8、路C. 当时中苏关系已经出现裂痕 D. 新中国坚持走独立发展道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 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是当时苏联组建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作为与美国进行冷战的手段之一,组织成员的发展势必要服从甚至受制于苏联的对外政策。因此当时我国坚决不加入经互会,是旨在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D 项正确;“一边倒”指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这一政策在当时并未发生改变,排除 A 项;苏联模式是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经互会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 B 项;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且赫鲁晓夫主动邀请中国,说明当时双方仍保持友好关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9. 下图中数据变化可说明( )第 4页/共 14页A. 市场经济体制有了初步发展 B. 广大农民已解决温饱问题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收效明显 D. 小农经济模式基本被打破【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

      9、 年至 1983 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相较于 1978 年,1983 年的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商品率都有显著增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民的余粮和农副产品走向市场,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增强,这说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但使农民粮食增收,还进一步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民的束缚,C 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此时还没有建立,排除 A 项;20 世纪 80 年代末才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排除 B 项;小农经济模式没有被打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仍属于小农经济模式,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0. 大流士为犹太人建设圣殿提供资金,对希腊宗教布施,遵守埃及人举行与王权有关的宗教仪式,并为阿蒙神建造了一座庙,叙利亚的传统宗教这时也未发现任何明显的变化。这些现象( )A. 表明大流士实施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 B. 消除了帝国境内各民族间的矛盾C. 埋下了波斯帝国分崩离析的文化因素 D. 说明大流士注重民族交流与交融【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 。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帝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代波斯帝国皇帝大流士尊重不同地区的原有习俗和宗教信仰,如为犹太人建设圣殿提供资金,对希腊宗教布施,遵守埃及人举行与王权有关的宗教仪式,并为阿蒙神建造了一座庙,实施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A 项正确;“消除帝国境内各民族间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 项;材料中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埋下波斯帝国分崩离析的文化因素,因俗而治可以缓解民族矛盾,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 C 项;材料信息重点在于尊重不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ligh****329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皖南八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