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安徽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

14页
  • 卖家[上传人]:ligh****329
  • 文档编号:601119229
  • 上传时间:2025-04-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82M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2025 届高三第二学期 4 月质量检测历史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据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腹地的中、小聚落中,绵羊存活年龄较短,暗示获取肉食资源是养羊的主要目的。而在都邑和大型聚落中,绵羊的存活年龄较长,尺寸较大,出现以获取羊毛为主要目的的养羊业。这从侧面反映出( )A. 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B. 原始手工业成独立部门C. 原始生活物资充裕 D. 早期社会的复杂化趋向【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 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这种

      2、差异反映出不同聚落有着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和需求,意味着早期社会在经济活动、社会组织等方面出现了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向,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出不同聚落居民在社会地位、财富占有等方面的差异,不能仅仅根据养羊目的不同就得出社会阶级分化明显的结论,排除 A 项;养羊业主要涉及的是畜牧业领域,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及养羊业与原始手工业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表明原始手工业成为了独立部门,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提供关于整体生活物资是否充裕的信息,养羊目的的不同不能直接反映出原始生活物资的充裕程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2. 在两汉的“天人话语”之中,“三公之设,上应天象”,因此在面对灾异时,多有皇帝罢免三公的现象。至东汉时期,三公中的司马(太尉)成为因灾异而被罢免的主要对象。汉代皇帝这一做法旨在( )A. 推卸自身责任 B. 践行天人感应理念 C. 巩固皇权统治 D. 调整行政运行体系第 1页/共 14页【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两汉之际的中国。据材料“在面对灾异时,多有皇帝罢免三公的现象。至东汉时期,三公中的司马(太尉)成为因灾异而被罢免的主要对象”

      3、可知,皇帝借灾异罢免三公(尤其太尉),削弱外朝官僚权力,强化皇权对行政的控制。光武帝后,尚书台逐渐取代三公决策权,三公成为荣誉职务。罢免太尉可防止其威胁皇权,同时展示皇帝对“天意”的绝对解释权,C项正确;灾异理论下,皇帝作为“天子”需承担终极责任,罢免三公是转移舆论压力,但非根本目的。若仅为推责,无需固定针对太尉(司马),且东汉三公权力已虚化,推责意义有限,排除 A 项;罢免三公符合“天人感应”的操作逻辑,但题干要求分析“目的”,而非“手段”。天人感应本身是维护皇权的工具,皇帝利用其合法性巩固统治,而非单纯“践行理念”,排除 B 项;罢免个别官员不等于调整行政体系。东汉行政体系的核心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博弈,而非制度性改革。三公在东汉已非实权中枢,罢免行为更多是象征性操作,与“调整体系”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3. 私社即民间非族缘、非村社的自愿公益结社。从敦煌文献看,唐宋之际敦煌私社的种类很多,可分为丧葬互助、婚嫁互助、赈济急难、慰问迎送等几类。结社规模一般为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社人地位平等,社务公开。据此可知,唐宋时期敦煌的私社( )A. 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B. 创新了基层

      4、治理模式 C. 深受心学思想浸染 D. 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题干“敦煌私社为民间自愿公益结社,提供丧葬互助、婚嫁互助、赈济急难等服务,社人地位平等,社务公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类私社通过互助机制缓解民众生活压力,强化基层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因贫困或突发事件引发的社会矛盾,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D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私社与政府财政的关系(如赋税征收或财政支出),排除 A 项;基层治理模式创新需体现官方制度调整或官方与民间互动,而私社属自发组织,未直接反映与官方治理体系的结合,排除 B 项;心学思想形成于南宋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4. 朱熹曾评论:“本朝全盛之时,如庆历、元祐间,只 相共扶持这个天下,不敢做事,不敢动。被夷狄侮,也只忍受,不敢与较,亦不敢施设一事,方得天下稍宁。”这反映出宋朝( )A. 对外政策封闭 B. 实行消极防御 C. 边境较为安宁 D. 坚持缓进攻略【答案】B【解析】第 2页/共 14页【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

      5、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朱熹评论中提到宋朝在全盛之时,面对夷狄的侮辱,只是忍受,不敢与较,也不敢施设一事,这表明宋朝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消极防御的策略,不敢主动采取行动对抗外敌,B 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宋朝对外政策封闭的信息,主要强调的是面对夷狄的侵犯采取忍受的态度,而非封闭国门不与外界交流,排除 A 项;材料中明确说 “被夷狄侮”,说明宋朝边境受到夷狄的侵扰,并不安宁,排除 C 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不敢做事、不敢动,不敢与夷狄较量,是一种消极躲避的态度,而不是缓进攻略,缓进攻略至少还包含了进攻的意图,只是节奏放缓,与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不同,排除 D 项。故选 B 项。5. 明清时期,各地商帮 运河沿岸城镇纷纷建立会馆。会馆由商人募请老家工匠按家乡建筑风格建造,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他们还会在会馆附近举行家乡民俗活动,如徽商在扬州、南京等地举办家乡庙会都天会。这些活动( )A. 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交流 B. 刺激了工商业集镇的兴起C. 推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D. 加速了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

      6、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商帮建立的会馆,在会馆附近举行家乡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是在文化方面的交流,A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会刺激了工商业集镇的兴起,而不是民俗活动,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中心的转移,排除 C 项;材料体现的商帮的建立的会馆活动,与手工业的资本生产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项。6. 张之洞在主持汉阳铁厂期间,奏请朝廷“凡湘鄂两省铁矿采炼之权尽归官局,十年内不许商民另设炉座”,并要求“各省铁路所需钢轨,必向汉厂订购,不得外购洋铁”。这一主张( )A. 体现了实业救国的进步理念 B. 巩固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基础C. 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 D. 奠定了重工业自主发展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要求铁矿采炼权归官局,不许商民另设炉座,还强制各省铁路向汉厂订购钢轨,不得外购洋铁,这是利用行政权力来干预市场,违背了市场竞争中公平、自由的基本原则,C 项正确;实业救国理念强调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通常是民间资本倡

      7、导的,而张之洞作为洋务派官员,其主张第 3页/共 14页更多体现的是官办企业的垄断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非实业救国理念,排除 A 项;这种官办企业的垄断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工业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巩固民族工业的市场基础,排除 B 项;这种垄断做法不利于重工业的长期自主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C 项。7.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上海某报刊连续刊发论变法当务之急国耻当何如雪之等评论文章,倡导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经验。该报在“本馆启事”中声明:“凡涉时政得失之论,但求言之有据,不避讳饰。”这反映了当时( )A 商业报刊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B. 政论性报刊注重思想启蒙C. 报刊注重迎合民众阅读需求 D. 政府鼓励民间报刊的创办【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 年(中国)。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01 年,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结束,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强。上海报刊倡导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经验,是在提倡中国需要自救,进行改革,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该报刊是否为商业报刊

      8、,不能得知商业报刊的地位,排除 A 项;报刊要体现的是当时社会的大事和时事导向,C 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材料的上海某报刊的文章,体现不出来政府的态度,排除 D 项。排除 B 项。8. 1942 年,日军在华北根据地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据一位民主人士观察,当年的晋察冀边区某县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占比从 33%升至 40%,面对“三三制是否名存实亡”的讨论,边区政府回应称,新增党员委员均为“带领群众坚壁清野的民兵队长”和“组织妇女支援前线的妇救会主任”。这体现了( )A. 中间派势力已无法适应抗战需要 B. “三三制”原则的适应性调整C. 根据地民主建设出现新理论框架 D. 中共探索新型政权组织形式【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 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党员占比升至 40%,但新增委员为民兵队长、妇救会主任”并结合所学知识,“三三制”原则要求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 1/3,可知面对日军“治安强化运动”的严峻形势,边区通过吸收基层群众组织代表担任党员委员,既强化党的领导又保持统一战线本质,体现“三

      9、三制”原则的适应性调整,B 项正确;材料未否定中间派作用,且边区政府解释新增党员来源,表明仍坚持团结中间势力,排除 A 项;调整未突破“三三制”理论框架,非“新理论”,排除 C 项;“三三制”本身已是新型政权组织第 4页/共 14页形式,材料仅体现其战时调整,排除 D 项。故选 B 项。9.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分散于各宗族家庭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形成了超越宗族界限的集体生产组织,经济活动的主导权从宗族转移到集体组织。在管理上,合作社党组织和合作社干部共同组成了合作社的组织管理体系。由此可见,农业合作化运动( )A. 重塑了乡村的社会组织结构 B. 扩大了农村基层自治的范围C.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 D. 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影响题。根据题目具体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成立初期的新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农业合作化运动从生产要素上、组织形式上、管理上都改变了原来的宗族为界限的形式,形成集体生产组织和管理体系,可知,农业合作化运动重塑了乡村的社会组织结构,A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是经济领域的改变,不是政治领域的基层自治权扩大,排除 B 项;材料信息是生产领域的组织形式改变,不涉及土地所有制的改变,排除 C 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生产组织领域的内容,无法直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0. 下面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人口流动原因的统计图标。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产业结构的优化 B. 中国加入 WTO C. 改革的深入发展 D. 民营企业的崛起【答案】C【

      《安徽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ligh****329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