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轨道交通范围施工保护方案

35页
  • 卖家[上传人]:f****t
  • 文档编号:601073659
  • 上传时间:2025-04-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74.02K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XX工程轨道交通范围施工保护方案XX公司XXXX年XX月目 录一、编制说明11.1 编制原则11.2 适用范围11.3 编制依据1二、工程概况12.1 工程概述12.2 工程环境22.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气象条件22.4 轨道交通工程简述52.5 与轨道交通位置关系52.6 主要影响范围分析10三、总体方案11四、施工方案114.1 桥梁工程114.2 道路工程164.3 过程中注意事项18五、施工计划19六、质量保证措施20七、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20八、监测监控方案218.1监控机构218.2 监控范围228.3 监测内容228.4 监控内容反馈22九、应急预案239.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249.2 应急预案启动程序249.3 附近救援资源情况259.4 现场救援设施一览表259.5 事故报告269.6 基坑坍塌应急处置措施289.7 地铁车站及区间沉降开裂、渗漏应急处置措施29一、编制说明1.1 编制原则确保施工过程中轨道交通的安全;确保施工安全、质量满足要求。1.2 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临近轨道交通段的高架桥梁及道路工程施工。1.3 编制依据1、XX工程施工图及相关文件;2

      2、、XX工程施工地质勘察报告及施工现场地形、地貌、地质情况;3、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J/T 202-2013);4、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 50490-2009);5、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0号)6、地铁集团地铁集团关于工程施工设计审核意见的回函(地铁函XXXXXX号);7、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2-2008);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50-2020);9、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10-2019);10、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1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1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1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 50497-2019);14、轨道交通工程相关设计图纸及文件;15、国家、行业、地方其他相关规范规程。二、工程概况2.1 工程概述该工程是一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是城市地区“三纵五横”道路网中的横向骨干道路。本工程全长2km,南起于中山路路口,北止于建设路,规划道路红线5080m。道路沿现状中山路往北,以高架

      3、形式依次上跨红星路高架桥后落地,沿着规划道路向北至建设路路口。匝道宽9m,单向两车道,设计速度30km/h。主线采用分东、西幅桥梁分别落地,地面设辅道,桥梁宽9m,地面辅道宽8m,均为单向2车道,设计速度40km/h。路基段按照规划中线敷设,红线50m,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50km/h。2.2 工程环境本工程位于城市中心城区,西侧为轨道交通线路、两侧分布轨道交通站厅及出入口,东侧为110kv电力管群高压通道。沿线跨越交通要道及多条铁路线路。周边建构筑物密集,地下管线众多。交通繁忙,车流量较大。2.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气象条件2.3.1 地形地貌工程南起现中山路与黄海路道口处,采用高架方式沿现有道路走向上跨既有高架桥及铁路,线路通过区域整体地势较平坦,地面高程范围 21.0324.14m。2.3.2 工程地质条件2.3.2.1 工程地质分区根据勘察范围内各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和所处的地貌单元结合对工程有影响范围岩土层变化并结合“基岩地质图”资料,该工程沿线为同一个工程地质单元区。2.3.2.2 各岩土层岩性特征据勘探揭露,场地地层主要为:(1)单元层杂填土(Qml)及淤泥混素填土(Q

      4、l)、(2)单元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一般黏性土层(Q4al)、(3)单元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砂土过渡层(Q4al)、(4)单元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砂性土层(Q4al)、(5)单元层志留系(S)泥岩层。岩土工程地质分层表地层编号 及岩土名称年代成因层顶埋深(m)层厚(m)颜色状态湿度压缩性包含物及特征土石等级土石类别(1-1)杂填土Qml现地 面0.56.9杂色褐灰松散湿饱和高由粘性土与砖块、碎石、块石、片石等建筑及生活垃圾混合而成,该层土质不均、结构松散,堆积年限一般小于 10 年,遍布沿线地表。II普通土(1-2)素填土Qml0.52.50.53.1褐灰黄褐松散湿饱和高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夹少量碎石、砂砾、植物根茎,土质不均。I松土(1-3)淤泥混素填土Ql0.84.50.75.1灰黑灰灰黄流塑饱和高局部混有松散素填土,富含有机质及生活垃圾,具流变性,有腐臭味,有摇振反应, 切面较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土质不均。I松土(2-1)黏土Q4al3.46.50.74黄褐可塑饱和中含铁锰质斑点,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土质均匀。II普通土(2-2)黏土Q4al4.580.93.

      5、2褐灰黄褐可塑饱和中含铁锰质斑点,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土质均匀。II普通土(2-3)粉质黏土夹粉土Q4al5.49.71.16.6褐灰黄褐软塑饱和高含有机质及铁锰质斑点,局部夹薄层粉土,有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高,土质不均。I松土(3a)粉质黏土夹粉土、粉砂Q4al8.616.70.78.3灰褐灰软塑、松散饱和高含云母片及黏粒,不均匀夹薄层粉土、粉砂,切面欠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低,土质不均。I松土(3)粉土、粉砂夹粉质黏土Q4al9.216.60.69.9灰褐灰松散稍密饱和中粉土、粉砂含量较高,粉质黏土含量较低,土质不均。I松土(4-1)粉砂Q4al1219.71.49.2灰青灰稍密中密饱和中矿物成分以云母、长石、石英为主,砂土颗粒级配均匀。I松土(4-1a)粉土夹粉质黏土Q4al15.521.90.64.1灰青灰可塑、稍密饱和中矿物成分以云母、长石、石英为主,层间夹薄层粉质黏土,砂土颗粒级配不均匀。I松土(4-2)粉砂Q4al16.6261120.9灰青灰中密饱和中偏低矿物成分以云母、长石、石英为主,砂土颗粒级配均匀。I松土(4-2a)粉土夹粉

      6、质黏土Q4al19.37.90.74.2灰青灰可塑、稍密饱和中矿物成分以云母、长石、石英为主,层间夹薄层粉质黏土,砂土颗粒级配不均匀。I松土(4-3)粉细砂Q4al31.138.51.512.8灰青灰中密密实饱和低矿物成分以云母、长石、石英为主,砂土颗粒级配均匀。I松土(5-1)强风化泥岩S41470.525.7青灰灰绿强风化湿低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裂隙发育,主要由泥质转化的绢云母、碎屑石英及泥质组成,岩石风化呈土状,或碎块状,遇水软化,岩芯取率 5070%。属极软岩,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 级。III硬土(5-2)强中风 化泥岩S42.5691.621.3青灰灰绿强中风化湿基本可视为不可压 缩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屑、碎块及短柱状,易开裂折断,遇水软化,岩芯采取率 6080%。属极软岩,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 V 级。IV软质岩(5-3)中风化泥岩S45.672219.4青灰灰绿中风化湿可视为不可压缩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芯呈短柱状及碎块状,裂隙发育,岩芯采取率 7090%,锤击声脆。属极软岩软岩,较破碎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 V 级。IV软质岩2

      7、.3.3 水文地质条件工程沿线场地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和含水层性质分为上层滞水、孔隙承压水及基岩裂隙水三种类型:2.3.3.1 上层滞水上层滞水无统一自由水面,与大气降水和生活用水排放密切相关,水量一般有限,基槽开挖易于疏干。勘察实测场地上层滞水水位埋深在 1.802.80m,相当于标高 19.6921.37m。2.3.3.2 孔隙承压水孔隙承压水赋存于场地(3)单元层砂土过渡层及(4)单元层砂层中,与江河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具较稳定的承压水头,水量较丰富。勘察钻孔实测孔隙承压水水位埋深约 7.30m,相当于标高 15.66m。2.3.3.3 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场地沿线下伏(5)单元层泥岩裂隙中。主要接受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其水量不大,对本工程影响较小。2.3.4 气象条件项目建设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寒潮活动频繁,气温骤升骤降,晴雨间变;春末夏初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风向多变;秋季晴多雨少,冬季寒冷少雨,常有冰凌出现。每年7、8、9月为高温期,12月至次年2月为低温期,并有霜冻和降雪发生。年平均气温为16.7,多年月最高平均气温28.8(7月),最低平均气温2

      8、.9(1月)。一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18.1,极端最高气温41.3,无霜期为245天。年平均降水量1284mm,降雨集中在4至9月,10月至次年3月降水量较少。春季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30.8%,夏季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42.8%,秋季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18.2%,冬季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2%。年降水量最高1587.6mm,年降水量最低638.2mm,年平均蒸发量1391.7mm。绝对湿度年平均16.4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77%。2.4 轨道交通工程简述该轨道交通是轨道交通网络中换乘站点最多的骨干线路,西起经济技术开发区,止于飞翔大道,全长30.133km。设置有24座车站。最大站间距2539m,最小站间距759m,平均站间距1310m,全线均采用地下线路敷设方式。2.5 与轨道交通位置关系该工程与轨道交通线路交叉,高架主线与红星路站及前后区间平行,A、B、C匝道上跨红星路站及前后区间。南段路基段从中山路往北敷设,左幅道路与红星路站前后区间并行,北段延长线路基段位于右线隧道上方。2.5.1 与红星路站相互关系2.5.1.1红星路站前概况红星路站是第20站,前方衔接科技馆站,后方到达建设路站。车站位于道路交叉路口,沿中山路南北向布置。红星路站A出入口及1号风亭位于车站东南角,B出入口位于车站东北角,C出入口及2号风亭位于车站西北角,都位于该工程线路上。2.5.1.2 与红星路站相对位置关系A匝道上跨了C出入口的通道部分,A匝道桥桩与车站C出入口外轮廓最小水平净距约6.21m。B匝道上跨了C出入口和2号风道以及车站主体结构,B匝道桥桩与地铁站外轮廓最小水平净距约3 m;与车站C出入口及2号风亭最小水平净距约7.6m。C匝道上跨车站主体结构

      《轨道交通范围施工保护方案》由会员f****t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交通范围施工保护方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