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与艺术设计心理环境与艺术设计心理一一.环境与心理环境环境与心理环境二二.物理环境物理环境三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1.环境 环境是围绕着某种物体,并对该物体的行为产生摹写影响的外界事物。它包括全部对于主体心理现象行为产生影响的外界条件,一般分为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物理环境是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是周围自然界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例如土壤、岩石、大气、和水等;人工环境是周围人造物组成的世界,例如房屋、街道、工具等。社会环境是人们所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体,包括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治、经济、宗教、法律、艺术、哲学等。一.环境与心理环境20世纪60年代后,受生态心理学和系统论等新兴科学的影响,环境心理研究趋向将人的行为作为环境系统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应激理论认为环境能给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如光照、色彩、噪音、温度、房屋、街道和他人,人对于这些刺激能产生相应的生理、心理反应,即所谓的“应激”。A.应激理论建立于行为主义的基础上,认为外因情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主要因素。B.环境决定论个体的行为与环境处在一个相
2、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人的行为具有一个实践和空间的背景,因此研究一个的行为必须关注这个行为形成行为背景的整体。C.生态心理观控制论提出人可能适应刺激,但人也能主动对环境加以控制。D.控制论由此可见环境心理学从诞生就与城市规划以及环境设计、空间设计交织在一起,环境心理学家提出他们不单纯地从事学术研究,主要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3.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环境 人与机共同组成交互的人机系统,任何人机系统都要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环境对于人和机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人比机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2.心理环境 设计艺术中的物理环境主要是指围绕在设计艺术相关行为周围并能与其残生联系、相互影响的外界客观事物。第一.为造物活动提供必要物质供给的外 界环境。第二.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空间环境,这一环境也是人们设计、制造、使用物的空间环境。二.物理环境通过环境的感知,接受环境的刺激,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这些环境能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和感受。某些刺激会引起人们的自动反射行为。(一)环境心理与设计(1)高度、广度的认 知 (2)距离的认知1.环境认知(3)尺度的认知(4)空间的认知(5)开放性和封闭性的认
3、知亲密距离:045.72cm个人距离:45.72121.92cm社会距离:1.223.66m公公距离:3.667.92m2.主体心理距离个人因素:包括生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人际因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情境因素:活动场所的性质。文化因素: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人际距离不 同。人与人的心理距离主要取决于四方面的因素:距离说能帮助我们从“个人空间”的角度。来理解个体在环境中的情绪体验和相应行为,特别是人们同时具有亲密性和私密性的双重需要。有时空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更加诚实的说明了空间中个体之间的特征、关系和活动目的。动物都具有领域性,即要求占有或控制一定范围和空间的习性。3.领域性(1)人类占有领域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为了繁衍和食物的需要而是:a.建立有序的秩序。b.领域性能保证人们具有独处的个人空间,以保证具有一定的私密性。c.研究还发现个人领域能使其比较放松,对情景具有更多的控制能力。(2)人的领域占有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分为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和公共领域。主要领域是拥有者几乎能完全控制的领域,次要领域是使用者虽然不居于核心地位,也不排外的领域。公共领域是可供任何人暂时使用的领域。互动的人
4、形成了各种亲疏不一的人际关系,并伴随着相应的心理活动。从设计角度而言,如果空间不能正确反映其中活动的人之间的关系,按么任何可能感到不便或急促。空间中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互动关系和非互动关系。其中互动的关系包括对峙、陪伴,其中陪伴的变化方式分为交谈和合作;非互动关系,即共存。非互动空间是指那些共处同一空间,但彼此不需要交往的场合。(二)人际关系与空间设计“拥挤”和“孤独”是空间设计同一个维度的两端,人的空间行为多是为了优化和调节这个维度。拥挤是一个消极、不快的情感体验,它比起孤独而言能更加直接的对主体产生不良影响。古都可以通过主体的自觉交往行为加以缓解,而拥挤则常常与环境布局的不合理设计而导致的人流量、密度、噪声、温度、气味等相关。(三)拥挤与空间设计拥挤可以分为短期拥挤和长期拥挤。短期拥挤,主体短时间内产生拥挤感。拥挤环境中,人们会感到拥挤、嘈杂,丰富多彩的视觉信息通常会让人应接不暇,注意力涣散,不仅对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将影响他们对商店的印象。第一.通过适当的陈设或环境布置,调节环境认识,常见的方式包括:(1)提高空间的照明度。(2)在房间四周使用镜子或透明玻璃,可以增大
5、认知中的空间大小。(3)长方形的空间比同面积的正方形的空间显得大。(4)浅色房间显得比深色房间大。(5)较少室内陈设以及统一和谐的装饰风格和色调也能使房间显得更加宽敞与有序。调解拥挤感的射击方式:第二.提供一定的空间分隔。心理学研究认为,拥挤感的产生与人的私密性被侵犯有一定关系,通过分隔空间,能减少感觉输入的环境信息,这样就能减少拥挤。第三.调节人流密度的设计。许多公共空间中的人并非总是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流动中的,人流密度大的地方应该将空间设计的更大一些,而人流密度小的空间可以相对小一些,同时,通过缩减停留时间能降低拥挤感。人工环境是根据自身需要而逐渐创造的环境。应此,人工环境的设计应根据人们的行为、活动设计,来满足不同使用群体的需要。根据环境中发生主体行为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办公环境。(四)物理环境设计工作环境的特点主要是如何提高主体的工作效率。以工厂为例;(1)空间布置应与工作流程相符合。(2)工具放置位置和工作空间布置应符合作业的特点和人的尺度。(3)照明。一方面要保证充足的作业用光。其次要保证亮度均匀合理。最后还要避免眩光现象。(4)噪声。过大的噪声会引起人的焦躁、厌恶等不愉快情绪。(5)环境色。环境色调应符合一般的色彩感觉规律。家庭环境是主人经历的“仓库”,即显现了主人的群体关系、社会背景、文化素质等稳定特征,也打上了其个人经历的烙印,具有向明的个性化特征。(1)重点协调私密性和公共性的需要,既能提供个体满意的私密空间,又能提供一定的交流空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家居环境。(2)主人的特征、品质、经历、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公共环境,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剧院、图书馆、商场等环境。(1)保证人流舒畅。(2)无障碍设计。(3)目的性需要。(4)公共安全的需要。氛围是指围绕或归属于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环境氛围是环境带给处于其中的主体的一种综合性的、有特色的心理体验。它主要取决于两方面起一是空间布局。其二是来自室内陈设和布局。(陈设三要素:陈设的位置、陈设之间的距离、象征性装饰的数量。)(五)氛围设计
《环境与艺术设计心理》由会员1537****568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与艺术设计心理》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