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大自然的奥秘”单元主题:大自然的奥秘单元教材分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课文单元。本单元以“大自然的奥秘”这一人文主题统领,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语文园地一和快乐读书吧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包含了一些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能够使学生了解大自然中一些事物的变化规律,知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产生阅读科学童话、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除课文外,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也均与大自然有着紧密联系。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充满童话色彩,将大自然的奥秘蕴藏在课文中。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家喻户晓的中国经典科普童话故事,课文浅显易懂,介绍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小青蛙的故事,说明了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和生活习性的变化,蕴含着遇事要主动探索的道理。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将水的三种形态变化寓于故事之中,同时采用拟人手法,让学生沉浸其中,猜测谜底,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它以拟人手法将植物与种子分别当作妈妈与孩子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办法。学生从这篇课文中,可以感
2、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愿望。单元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与“大自然奥秘”为主题的文章,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与阅读能力,但生与生之间的识字基础不平衡。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比较活泼好动,因此教学要注意趣味性。单元目标:1.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感受动词给人带来的真实感、生动感;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运用中发展思维与语言能力。2.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表示动作的词语,提取明显的信息,了解并讲述课文内容。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达成评价:1.熟练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我是什么,分角色朗读小蝌蚪找妈妈,背诵植物妈妈有办法3.能了解内容。借助图片或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或自然界的现象。4.能联系生活尝试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联系生活经验,清楚地介绍一种动物。教学过程:任务一:走进动物城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找妈妈。荷花姑娘说:“亲爱的小蝌蚪,要想找到妈妈,得先接受挑战!”小朋友们,来,一起来接受挑战吧!挑战一:我是朗读家(1)借助拼音自
3、由读课文,并听一听课文录音,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读给同伴听。(2)分角色合作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中不同角色的语气。注意:“袋”单独读第四声,在“脑袋”中读轻声。“教”是个多音字,在文中读jio 。(读中可以随机引导学生练说:老师在教同学读书。/妈妈每天晚上教我背古诗。)小蝌蚪的话要注意读好“问”句,读出它叫“妈妈”时的激动心情。读时注意鲤鱼妈妈、乌龟、大青蛙不同的身份,突出话语中“青蛙的特征”,读好句后“!”。(3)互相说说:小蝌蚪游哇游找妈妈,它先看见了( ),接着看见了( ),最后( )。(4)趣读生字词:边指边读:脑袋 头顶 眼睛 宽嘴巴 肚皮 边做边读:迎上去 披着 鼓着 向前一跳 开火车读: 脑袋 口袋 袋子 袋鼠欢迎 迎接 迎风 迎面水塘 池塘 鱼塘 荷塘挑战二:我是发现家1.再读全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取信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和谁发生了故事?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发生了几次变化? 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和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发生了故事。在长成青蛙的过程中小蝌蚪发生了4次变化。2.了解小蝌蚪的样子。(1)指名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小蝌蚪本来生活在哪里?(
4、池塘)学习生字“塘”。学生观察图片,知道“池塘”就是这样的小水池。请学生观察“塘”字,了解这是一个形声字,尝试给“塘”字组词。(2)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指名读句子。(板书: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学习生字“袋”。指名读“脑袋”。提醒:“袋”字在这个词里要读轻声。给“袋”组词。学习生字“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灰”是一个会意字,从火从手,意思是火灭了成为灰烬,可以用手。 引导交流:小蝌蚪们甩着长长的尾巴,请你用一只手臂做一做“甩”的动作。你能从“甩”这个动词上体会到什么?请学生用“甩”字说句话。(3)齐读第1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的样子。3.小蝌蚪长成了青蛙,开心极了!它们一路成长,也一路寻找着妈妈的身影。请你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一说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画出小蝌蚪得到的关于妈妈的信息。(1)指名读第2自然段。(2)提问: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是啊,小鲤鱼有妈妈,我们也有妈妈呀!可是,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3)提问:接下来,小蝌蚪是怎么做的呢?(4)提问:鲤鱼妈妈也和
5、蔼可亲地回答了小蝌蚪。她对小蝌蚪说了什么?(5)指导朗读:我们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你们读小蝌蚪的话,老师读鲤鱼妈妈的话。再换回角色,教师读小蝌蚪的话,学生读鲤鱼妈妈的话。(6)从鲤鱼妈妈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板书:鲤鱼说:四条腿、宽嘴巴)4.学习第3自然段。(1)请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出小蝌蚪和乌龟的对话。小蝌蚪看见鲤鱼是“迎上去”,看见乌龟是怎样做的?预设:连忙追上去。教师提问:前面提到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是“迎上去”,而看见乌龟是“追上去”,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 请小组代表说一说。角色扮演:老师扮演鲤鱼妈妈,请一名小同学扮演小蝌蚪,和我一起演一演“迎”的动作。再假设我是乌龟,请一名同学扮演小蝌蚪来演一演“追”的动作。小结:两人面对面,一个向前就是“迎上去”。一个人在前面走,一个人在后面跑,就是“追上去”。这些动词用得多准确生动呀!(2)指导朗读:小蝌蚪看见乌龟,连忙追上去,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用你们的朗读表现小蝌蚪的心情吧!(3)分角色朗读。(4)提问:听了乌龟的话,小蝌蚪知道了什么?(板书:乌龟说:大眼睛、绿衣裳)5.看一
6、看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青蛙妈妈什么样?找出描写大青蛙的句子。(2)正确朗读描写大青蛙样子的句子,夸夸这只漂亮又神气的大青蛙。引导交流: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和同桌说一说。引导观察课文青蛙插图:猜一猜“鼓”的意思。小结:原来。“穿着”是把双手穿进衣服的衣袖中。“披着”是衣服覆盖在肩背上。而“鼓”呢?在这里“鼓”可不是乐器了,是“凸起”的意思。“披、露、鼓”形象生动地勾画出青蛙的外貌。你们看,作者用词真准确!启发运用:你能用“披”或者“露”说一句话吗?(3)提问:小蝌蚪为什么叫青蛙妈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青蛙的图片上写出青蛙的特征。教师总结:青蛙妈妈的这些特征,是不是和鲤鱼妈妈、乌龟描述的一模一样啊,所以小蝌蚪们叫青蛙妈妈。(4) 思考:小青蛙这次有没有认错妈妈呢?过渡:这一次,小青蛙找到妈妈了。你想读出什么语气来呢?(5)分角色朗读。要求:你们齐读小蝌蚪的话,老师读青蛙妈妈的话。然后再换过来,老师读小蝌蚪的话,你们齐读青蛙妈妈的话。6.你喜欢小蝌蚪变成的小青蛙吗?为什么?观看农民伯伯的好帮手小短片。小青蛙天天捉害虫,那么勤劳,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
7、同学们都喜欢这群小青蛙。挑战三:我是故事家1.再读课文,回顾一下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画出描写时间和小蝌蚪样子发生变化的句子。(1)引导学生观察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小蝌蚪一直在发生变化。(2)提问:从这四次变化中你可以明白什么?小蝌蚪是经过一段时间慢慢长成青蛙的。2.连一连(1)这里有小蝌蚪长成青蛙的5幅图片,你能按顺序把这些图片连起来吗?长出两条后腿 长出两条前腿 尾巴变短了 尾巴不见了3.我会说故事。借助黑板上的图片和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按顺序讲一讲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先和同桌讲,再和全班同学讲。任务二:探索水世界有趣的动物城让小蝌蚪们留恋忘返,神奇的水世界又在向大家招手,这可是一个有魔法的地方哦,一起来开动脑筋吧。一、猜猜我是什么?(1)听听读读课文:听课文录音,再采用自读、小组读等方式读熟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文中的“我”是什么呢?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极小极小的点儿,连在一片,在空中飘浮。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人们叫我“云”。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
8、,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注意:“晒、冲”为翘舌音,“作”为平舌音,“没”是多音字,在文中读m,“庄稼”的“稼”在这里读轻声。随机选择相应的生字练说、评价,在自然的对话中加强运用。二、猜猜我能变成什么?1.读课文第1、2自然段,边读边想:“我”都变成了什么?是怎样变化的?水被太阳一晒,先变成汽,升到天空,就变成了云。水有时候会变成雨,有时候会变成雹子,冬天还会变成雪。2.了解“我”的变化过程。(1)学习变成“汽”的部分。提问:“我”是怎么变成“汽”的?预设: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2)学习变成“云”的部分。提问:“我”是怎么变成“云”的?预设: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认识“极”:认读“极小极小”,仿照说词。指导朗读,学生在读中体会其表示程度加深的意思。引读中体会“云”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教师引读:有时候有时候早晨和傍晚关注动词:“穿穿披”这一连串的动词使云的变化更加生动形象。启发思考:同学们,用上“有时候有时候”写云的变化有什么好处呢?学生交流、归纳
9、:写出云的变化多。学生练习读,读出云彩多变的特点来。(3)学习变成雨的部分。提问:“我”是怎么变成“雨”的?预设: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无数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4)学习“冰雹”和“雪”的部分。提问:“我”是怎么变成“冰雹”和“雪”的?预设: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叫我“冰雹”。 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让学生对比读一读上面两个句子并思考:“打”和“飘”可以调换一下吗?用上“打”时让人感觉速度快力量也比较大;而用上“飘”时感觉速度就慢了许多,力量也小了,变得很轻柔。所以“打”和“飘”是不可以调换的。(5)学生讲一讲“水”的变化过程。教师提醒:讲之前想想水的变化顺序,试着用上学到的词语将变化讲清楚。三、我是好还是坏?1.关注语句,引导学生感受表达上的特点。(1)读课文第3自然段。圈一圈:“我”都做了些什么?圈画句子中的动词: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圈画句子中表示地方的词:在池子里在小溪里在江河里在海洋里总结句式特点:这些句子用了相同的句式,都是“在什么地方干什么”(2)启发思考:同学们,你也能照样子说两句吗?2.引导学生了解“我”的脾气,并分清“好事”“坏事”。(1)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提问:谁来介绍一下水的脾气?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2)让学生画一画“我”做了哪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自然的奥秘”任务群单元设计》由会员逸向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自然的奥秘”任务群单元设计》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