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风筝的魅力学科年级:教材版本:江西教育出版社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风筝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也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经过上千年的演变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本课在美术教学中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内容,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属于“活动与探究”的第四个主题,本节课是对这两课进行了一次整合尝试。这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关注风筝,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全面了解风筝的起源、地域特点、种类和传统制作技艺等内容,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发现我们的民间艺术。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筝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课程整合的目的在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将不同领域的两个学科融合在一起,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保留原学科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如中国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
2、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收集资料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但还不成熟,所以在活动过程中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好动、注意力不太集中,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新授-教师示范制作工艺-学生制作-学生总结-作品展示-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课前2分钟让学生准备好材料,腾出双手跟着欢快的音乐节奏一起做“健康手操”。(设计意图,1.做健康手操实质上是跟着节奏按摩穴位的过程,活动双手,有益健康。2.上课前几分钟孩子还没有从课间休息的喧闹中回过神来,这种有意思的手操有利于孩子静下心来。)导入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欣赏一首古诗村居,有会背的同学跟着一起来。(播放动画村居)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师:诗中最后一个词怎么读?生:zhi yuan师:纸鸢是指什么啊?生:风筝师:对,今
3、天我们就来学习美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有关风筝的一节整合课。板书,风筝的魅力(设计意图,村居这首诗孩子们都学过,耳熟能详,结合动画很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新授师:课前让大家都做了预习,收集了一些关于风筝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做个抢答游戏,知道答案请直接站起来回答,看哪个小组反应最快。1.风筝起源于中国(国家)。2.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哲学家墨子制造的。3.风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一个检测。课前布置预习的时候就提前告知了这个环节的实现方式以抢答的方式,小组间进行pk。反响很好,孩子回答都很积极。)师:千百年来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一直延续至今,这里的每个时期风筝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根据大家手中的资料有没有同学能给大家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有关风筝的故事。(屏幕显示四个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代)首先是春秋战国时期。师:接下来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风筝的种类和特征(出示风筝种类图片,图文讲解)第一种1.硬翅风筝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平着看象元宝形。常见的北京最著名的沙燕风筝即属此类。2.软翅风筝即一般常见的禽鸟风筝。它的翅膀是一根
4、主竹条构成,翅膀的下布是软性的,主体身架多数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数是禽鸟或昆虫。3.板子风筝即人们常说的平面形风筝。它的形状和结构简单,风筝的四边用竹条支撑。此类风筝较多见,扎制容易,飞升性能好,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一种。待会我们将要制作的就是这类风筝。4.串式风筝把相同或不同的风筝,像长龙式的拴在一根或多跟线上,串联起来放飞。5.桶形(立体)风筝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的风筝,像花瓶、宫灯等,也称为立体风筝。由于工艺复杂,所以生活中很少见。欣赏了这么多风筝,大家是不是也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风筝?生:想。(设计意图,介绍种类和特征的过程中会给学生欣赏大量的制作精美的风筝,不同种类的风筝有着不同的制作工艺,很容易激起孩子们的探索欲和实践欲。)师:传统风筝的制作概括起来有四个字,简称“四艺”,有没有同学知道是哪四个字?生:扎、糊、绘、放。师:对,扎、糊、绘、放(板书)。扎是指扎骨架,糊是指糊纸面,绘是指绘花彩,绑是指绑风筝线。接下来我给大家演示一下。教师示范制作工艺。(1)扎扎骨架扎骨架时,两根竹条呈十字摆放,横向竹条放在竖向竹条三分之一处,左右对称。师:骨架中浮现的小黑点的作用是
5、什么?生:重心偏上,利于飞行。缠绕骨架前棉绳要留出15厘米长的绳头。师:为什么棉绳缠绕前要预留一定长度?生:为了方便打结链接。固定骨架时,用交叉缠绕法,即将棉绳对角缠绕,左缠绕5下右缠绕5下,如不够牢固可再缠绕5下,最后打结,并留出15厘米长度绳尾。(教师示范打结法,骨架制作完成)展示部分骨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避免在制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师:同学们,请问,这些骨架的制作方法对吗?生:重心不稳和结构上不对称。(2)糊糊纸面将纸面平铺在桌上,再把风筝骨架摆放在纸面上。(注意:不能歪斜,否则风筝会重心不稳,飞不起来。)骨架摆放好后,用胶带将十字骨架固定在风筝纸面上,这样,骨架就不会移动。风筝面的四个边各预留3厘米左右(折边粘贴双面胶备用)。将风筝面预留3厘米的四个边一次折好,用双面胶整条粘贴平整。(注意:骨架的边角要粘贴牢固,不能移动。)粘飘带:用飘带装饰菱形风筝的肩膀或尾部,宽约23厘米,长度在30厘米左右。飘带一次粘于菱形风筝的左右两边或尾部(前后稍微错开,用双面胶粘在一起)。(3)绘绘花彩给风筝绘制美丽的花外衣。(出示一个绘制精美图案的风筝面)(4)放放飞风筝当骨架和风筝面制作完成后,
6、把风筝骨架打结后的绳头与风筝放飞线进行拉紧打结,板式菱形风筝即制作完成。(在生活中,风筝与放飞线的连接除了一点法外,板式菱形风筝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连接风筝线,例如两点法和三点法,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下,看有什么区别。)有了风筝线我们就可以拿到户外放飞了。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着重制作前两艺,扎和糊,绘和放我们留到下节课来完成。(设计意图,时间有限,为了让孩子扎实学好每一步,所以整个制作过程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节课重在手工,第二节课重在绘画。)创作出示制作时的注意事项,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1)扎骨架时,1.竹条十字摆放,重心偏上。2.缠绕前留出绳头。3.固定骨架,交叉缠绕。(2)糊纸面时,1.骨架粘贴牢固。2.飘带粘在风筝翅膀或尾部。(3)学会团队合作、分工明确、材料工具共享。(4)制作的时候还要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性,废纸废料丢入垃圾袋中。接下来时间留给大家,小组配合,动手制作吧!(教师巡回辅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展示交流作业展示在黑板上,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总结。五、教学策略选择传统文化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传统文
7、化融合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动画村居朗读村居村居这首诗孩子们都学过,耳熟能详,结合动画很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新授(出题目)抢答填空这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一个检测。课前布置预习的时候就提前告知了这个环节的实现方式以抢答的方式,小组间进行pk。反响很好,孩子回答都很积极。出示潍坊风筝节的照片回答地名此环节让孩子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寻找答案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示风筝种类图片欣赏介绍种类和特征的过程中会给学生欣赏大量的制作精美的风筝,不同种类的风筝有着不同的制作工艺,很容易激起孩子们的探索欲和实践欲。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本课的设计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两个领域课程的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再加上精美ppt的展示,通过欣赏、交流、尝试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制作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课前的健康手操学生很感兴趣,很轻松的进入了上课状态,学生课前预习,自主探究的效果很好,整节课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都很好。但也有很多不足,例如,内容量有点大;做作业前先让孩子说一下小组分工会更好;作业评价标准可以给学生ppt出示出来等。对于课程与学生的把握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与实践。七、教学板书板书:风筝的魅力
《课题名称:风筝的魅力》由会员逸向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名称:风筝的魅力》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