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江苏省无锡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收藏

编号:34487932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7.98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2-22
  
5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江苏省 无锡市 2023 届高三 下学 期期 考试 语文试题
资源描述:
无锡市 2022 年秋学期高三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语 文 命题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制卷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的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历史文化,才能很好的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涵着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它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习近平深刻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人们通过学习把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已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他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提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其实质就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习近平同志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讲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让 13 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摘编自董根洪《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9期) 材料二: 当下中国,伴随传统文化复兴而来的“国风热”,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正因为流行,围绕“国风热”的争论也此起彼伏,呈现为两种不同观点的角力:持正面意见的一方,认为国风之热,背后是令人热血澎湃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当代国风,不再是“土味”或“落后”的符号,而是一种传统元素再创新的文化现象,也是一股已经产生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浪潮,其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乃至提升国家软实力,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持负面意见的一方,则犹疑时下各种带着商业目的、注重外在形式的传统创新,并非真正的 文化复兴。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中国的时代方向在于继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不是寻求复古。 国风之辩的背后是传统之辩,而如何对待传统,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核心问题。传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当代中国,文化传统依然与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处于市场,冲击和精神困境中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寻求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并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传统。时至今日,如当代新儒家代表学者杜维明所言,决定中国现实社会与经济生活的根本价值的,仍然是在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曾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文化及价值观。 时下,传统文化的“国风热”正通过网络风靡全球,越来越被视为中国人走向文化自信的一个象征。但也有人质疑:这种努力的结果,也无非是建立一种文化优越感,却仍与真正的文化自主性有着相当的距离。 事实上,真正的自信从来不靠激情的自我标榜,而是油然而生。在此意义上,传统文化复兴,更重要的是给审美一种新的可能,给优化生活方式一种新的可能,也给人性的自由表达和价值实现一种新的可能。基于这一认识,面向未来,我们或许还需要一种“文化自然”理念,即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激活更多积极的文化自发力量,汇聚成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文化消费品,从而更大程度地形成中国文化的“自然风”,乃至“世界风”。最重要的也不是如何高调地走出去影响别人,而是中国人自己首先形成一个被公认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文化和伦理格局,普通人身在其中,都能自得其乐。唯有我们自己逐渐形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稳定的美好生活方式,才有可能为外界所欣赏和学习,也才有可能促使他者自觉不自觉地用我们的生活方式来塑造世界。而这种“文化自然”的真正生力,依然是无数普通人的鲜活创造,如学者李零曾强调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面对着有血有肉的中国生活,用中国人的语言、中国人的体验,写中国自己的历史,这是最大优势。” (摘编自董筠《传统为何异样红?“国风热”背后呈现出深层角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要以认识、把握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为前提。 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益处。 C.改革开放后,国人重寻传统文化来抵御市场冲击、走出精神困境,激活了文化创新。 D.形成传统与现实融合的、稳定的美好生活方式,或可推动中国文化影响并塑造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融合,前者重在方法论指导,后者提出具体的实践图景。 B.中国继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方向,与加强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不冲突。 C.要谈“国风热”对传统文化复兴的价值,需审视它在审美、生活方式优化等方面带来的新的可能。 D.曾点“暮春之说”蕴含着对人主体性的充分尊重,是中国文化“自然风”的代表,至今让人回望。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在材料一中进行论述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B.商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C.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4.材料二运用什么方法来层层推进,提出观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5.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当时国民政府在欧洲办展览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罗曼·罗兰 陈 源 罗曼·罗兰是一八六六年一月二十九日生的,本月二十九日是他六十岁的整寿,我们不能不在这一天热诚的希望这老英雄还有许多年不断的奋斗。 他少年时最崇拜的音乐家是贝德芬,最景仰的诗人是莎士比亚,最倾倒的生存的大文豪是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在他的小册《怎样办呢?》里排斥了世人所重视的文学和艺术,在他看来,贝德芬不过是肉欲的引诱者,莎士比亚是第四流的著作家。这二十二岁的青年学生,听了他的话,好像航海的忽然失掉了罗盘。他怎样的写信给托尔斯泰,和托尔斯泰的三十八页的回信,久已成了文坛的美谈。托尔斯泰在他的回信里说明了他对于文艺的主张。无论那一样事业的动机,应当是为了爱人类,不应当为了爱事业的本身。艺术家没有这样的爱,他创造的东西不会有价值的。只有沟通人类的同感,去除人类的隔膜的作品才是真有价值的作品,只有为了坚定的信仰而牺牲一切的才是真有价值的艺术家。这些话在罗兰的心中刻下了极深的痕迹。他此后的著作几乎全有这样的动机。他还是崇拜贝德芬,他还是景仰莎士比亚,可这是因为他在贝德芬和莎士比亚的作品里面,找到托尔斯泰所没有觉到的人类爱和坚定的信仰。 他爱的音乐,是音乐的美里涵有道义的意义。他爱的文艺,是文艺的美里涵有理智的光芒。 非常优美的作品,不过是天才的半面。此外另有一个极不相同的侧面,“那是英雄的事业,理智的沉醉,一阵阵的大笑,求光明的热诚,在文学里面,腊培雷、莫理哀、狄特禄的法兰西;在音乐里面,因为没有更好的,我们就说蒲理渥、皮瑞的法兰西。说句老实话,我喜欢的是这一个半面;但是我并不排斥那一面"。 他们是一个奋斗者,常常是孤独的奋斗者。自一八五九年起他担任了巴黎高等师范,他自己的母校的美术史的讲师,一九。三年他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的音乐史的教授,他在一九一。年辞去了教授的职务,专心于著述。除了假期他常到意大利、德意志、瑞士旅行外,他的住家在巴黎。 他结过一次婚,结果非常的不幸。 巴黎某街的五层楼屋顶有两间小房子。屋子里满是书籍,从地板沿墙直堆到屋顶。混杂在里 面的是朋友的相片,未完已完的稿件,贝德芬的半身像,靠窗的一张来子,两张椅子,一个小火炉。住在里面只有一个人,也没有同伴,也没有下人。他是一个修长文弱的人,面色淡黄,因为少晒到日光。他的举止行动都非常的温和,蓝色的眼珠十分的晶莹,好像他的全刮性灵都表现在眼里。他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不是写文章,便是做笔记,不是做笔记,便是读书藉。他每天大都只睡五点钟,很少到附近的公园去散步,过了许多天,才有一个朋友爬上五层楼梯来同他闲谈半点钟。他所有的休息就是换一换自己所做的事,从写文章到写信,从读哲学书到读诗。他唯一的娱乐就是在黄昏的时候,坐在钢琴前面,奏弹几曲古今的杰作。这就是罗曼?罗兰的生活。“成功不是他的目的,信仰才是他的目的”,是罗兰说他小说的主人的话,这句话正可以应用在他自己的身上。他的信仰,是人类的同情,世界的和平,爱真理和公道。他是个崇拜英雄者。他说:“我们第一个责任是要伟大,要保守世间的伟大。”最初为了犹太人德雷夫的事件,他同他的朋友立在被国人唾弃的少数人的中间。那时他已经写好的剧本很多,有八种至今都没有付印。Madame Duclaux 说她用尽了心计,才哄动《巴黎评论》的主笔发表他的作品。一方面因为没有刊物愿意登载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因为他们深不满意当代文学的轻薄无聊。罗兰同他的同学出了一个定期刊物,他的同学自然是这个刊物主动力,可罗兰的助力也不小。他们知道他们正面的攻击不会发生何种的效力,因为所有的报纸都是他们的敌人,所以他们只有凭着他们的牺牲的力量和耐心,开一条小小的生路,点一枝烛光。他们也不花钱登广告,也不推广他们的销路,也不受稿费,所以罗兰虽然生活非常的困难,却没有得过这刊物的一文钱。在它努力发刊的时候只有少数的文人和学生知道和赏鉴这个报。他同几个少年人又提倡一种平民戏剧的运动。他相信剧院是一种道德的机关,不仅仅是上流阶级的娱乐所,戏剧的艺术要是与人民的生活不发生了关系,不但不会有价值,而且会有极恶的结果。他写一本平民剧院的宣言,又写了好几种表示英雄事业的剧本,可是失败是他的命运,依然是失败。 失败虽然跟在他的后面,可是他依然不息的奋斗。他的十大本的小说从一九。四年起发表。这是他最大的贡献。他说:“民族太小了,世界才是我们的题目。”他救人信哥德一百年前的话:“国家文学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世界文学的世纪就要到了。” 到了一九一四年,他已经成了欧洲——不仅仅是法国——文坛的首领。可是就是那一年,欧洲大战爆发了,罗兰因为力主和平及民族的亲爱,又成了众人所深恶痛绝的人。他成了法国报纸攻击的中心,卖国贼是他的头衔,协助敌人是他的罪状。他的一句话、一个字都受许多报纸的指摘。他的朋友都不当他为朋友,他的同志也不当他同志。可是他还是不灰心,还是提倡他的博爱、同情和公道。在冤潮怒浪的恨毒的海中,罗兰巍然成一个指示迷途的灯塔。 1926年1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呈现了罗曼?罗兰一生的几个片段,人物形象真实,特点鲜明突出;在赞美这一人物时,也暗含了一种现实思考。 B.文章第二段多处使用形式整齐的句子,强化了抒情的意味;使用了大量关联词语,句子间的衔接与转换流畅自然。 C.文章结尾处以“冤潮怒浪”形容罗曼?罗兰遭受的种种攻击,以“灯塔”为喻突出他的坚定与执着,语言深沉有力。 D.本文夹叙夹议,在叙述事迹的同时又通过议论揭示罗曼?罗兰的精神世界;意随笔至,结构松散,倾向于笔记体。 7.关于文本第四、五段所写罗曼?罗兰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江苏省无锡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4879329.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