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执业医师《生理学》历年考题及答案

收藏

编号:34400053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8.78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2-09
  
15.5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生理学 执业 医师 历年 考题 答案
资源描述:
执业医师《生理学》历年考题及答案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 1.(2016)用闯下刺激即可诱发心肌细胞产生期前收缩的兴奋性周期时相是( ) 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低常期 D.局部反应期 E.超常期 【参考答案E】超常期由于离子通道基本复活而膜电位尚未完全恢复静息位,给予闯下刺激即可诱发心肌细胞产生期前收缩(E对)。局部反应期刺激不引起动作电位,仅引起膜局部去极化反应,因此不诱发心肌收缩。绝对不应期不论给予多大刺激都不能产生兴奋(A、D错)。相对不应期,低常期均需要给予闯上刺激,可产生兴奋(B、C错)。 2.(2015)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发生饱和现象的机制是( ) A.跨膜浓度梯度降低 B.载体特异性较差 C.跨膜电位梯度降低 D.物质转运能量不足 E.载体转运达极限 【参考答案E】由于膜上载体和载体结合位点的数目均有限,因此,当被转运物质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该物质转运速率不会随被转运物质的浓度升高而升高,载体转运达极限,即所谓饱和现象(E对)。 3.(2016)衰老红细胞难以通过微小血管和孔隙的主要原因是( ) A.渗透脆性增加 B.细胞体积增大 C.悬浮稳定性下降 D.血红蛋白减少 E.变形能力减退 【参考答案 E】由于衰老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退,脆性增高,难以通过微小的孔隙,因此容易滞留于脾和骨髓中而被巨噬细胞所吞噬,这称为血管外破坏(E对B错)。变形能力和渗透脆性需要相鉴别,后者是对待低渗溶液而言的。生理情况下,衰老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低,即脆性高。悬浮稳定性即我们所说的血沉,在炎症时期会加速(A、C错),单位体积的血红蛋白量减少为贫血(D错)。 4.(2015)孕期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主要是由于缺乏( ) A.维生素B12 B.泛酸 C.叶酸 D.蛋白质 E.铁 【参考答案C】孕期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其中中95%是叶酸缺乏(C对),少数是维生素B缺乏(A错误)。缺铁常导致缺铁性贫血(E错)。蛋白质缺乏常表现为营养不良,有水肿(D错),泛酸即维生素B5,其缺乏常引起皮肤疾病。 5.(2010)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 ) A. Na+ B.K+ C.Ca2+ D.Mg2+ E.CI- 【参考答案C】骨骼肌细胞的肌浆网是储存钙离子的场所,骨骼肌收缩时,钙离子会从肌浆网释放出来。Ca2+是重要的耦联因子。(C对)。 6.(2011)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钠泵活动使膜内钠离子均匀分布 B.将钠离子移出膜外,将钾离子移入膜内 C.建立势能储备,为某些营养物质吸收创建条件 D.细胞外高钠离子可维持细胞内外正常渗透压 E.细胞内高钾离子保证许多细胞代谢反应进行 【参考答案 A】钠泵使得钠出钾入(B表述正确,不选),维持钾、钠在胞内胞外的分布比例分别为10:1、1:30,膜内钠、钾离子分布不均匀(A表述错误,选A);钠泵的生理作用主要有:①胞内高钾保证细胞代谢反应进行(E表述正确,不选);②胞外高钠维持细胞内外正常渗透压(D表述正确,不选)和细胞容积;③Na+和K+跨膜浓度梯度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基础;④生电效应可直接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⑤建立势能储备,为某些营养物质吸收创建条件(C表述正确,不选)。 7.(2012)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联因子是( ) A. Na+ B.IP3 C.DG D.Mg2+ E.Ca2+ 【参考答案E】骨骼肌细胞的肌浆网是储存钙离子的场所,骨骼肌收缩时,钙离子会从肌浆网释放出来。Ca2+是重要的耦联因子(E对)。 8.(2013)下列关于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单向传递 B.神经兴奋后肌肉不一定收缩 C.时间延搁 D.易受药物的影响 E.化学传递 【参考答案B】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特点包括:①单向传递(A表述正确,不选);②化学传递(E表述正确,不选);③时间延搁(C表述正确,不选);④易受药物或者其他环境因素影响(D表述正确,不选);⑤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通常是1对1。 9.(2013)关于肾脏对葡萄糖重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重吸收部位仅限近端小管 B.经过通道的易化扩散进行 C.需要转运蛋白 D.葡萄糖的重吸收与Na+的转运密切相关 E.肾糖國正常值为10 mmol/L 【参考答案B】葡萄糖的重吸收是通过近端小管(A 表述正确,不选A)顶端膜中的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一种蛋白质载体),以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方式(C、D表述正确,不选)被重吸收的,而不是经通道的易化扩散进行重吸收(B 表述错误,选择B)。正常情况下,从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均在近端小管,特别是近端小管前半段被重吸收。当血糖浓度达180 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阀,正常值为180mg/100mL(E表述正确,不选)。 10.(2014)维持组织液生成量与回流量平衡的机制是( ) A.多余的生成部分经毛细淋巴管回流 B.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 C.毛细血管交替性开放和关闭 D.改变毛细血管前后阻力比 E.毛细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 【参考答案A】形成有效滤过压的各种因素若发生变化,如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都将使组织液生成增多,甚至引起水肿。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浆,约有0.5%-2%在毛细血管动脉端以滤过的方式进入组织间隙,其中约90%在静脉端被重吸收回血液,余约10%进入毛细淋巴管而成为淋巴。淋巴回流的速度虽较缓慢,但在组织液生成和重吸收的平衡中起重要的作用(A对)。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壁对蛋白质几乎不通透,从而能够维持有效的胶体渗透压。其通透性增高时,组织液生成量增多(E错)。局部代谢产物、毛细血管的开放和关闭,以及前后阻力与微循环的血流有关(B、C、D错)。 11.(2014)细胞静息电位为-90 mV,当其受到刺激后变为-100 mV时的膜电位变化称为( ) A.极化 B.复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E.去极化 【参考答案C】极化(A错)为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复极化(B错)为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反极化(D错)为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正值,使膜两侧电位的极性与原来的极化状态相反的状态。去极化(E错)为膜的极化状态减弱的状态,表现为静息电位减小。 12.(2017)在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中,驱动小管液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直接动力是( ) A.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B.钠泵活动造成的膜两侧Na+浓度差 C.泵蛋白水解 ATP释放的能量 D.由同向转入细胞的物质提供能量 E.同向转运体水解 ATP释放的能量 【参考答案B】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转运物质的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分解释放的能量,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事实上,继发性主动转运就是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原发性主动转运相偶联的主动转运机制,如葡萄糖在小肠黏膜上皮和肾重吸收的主动吸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由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和钠泵的偶联机制完成的,故答案选B。 13.(2010)通过细胞膜受体发挥作用的激素是( ) A.雌激素 B.孕激素 C.糖皮质激素 D.甲状腺激素 E.胰岛素 【参考答案E】此处应明确细胞膜受体发挥作用的激素:胰岛素是通过细胞膜上受体发挥作用(E对)。细胞内受体发挥作用有:雌激素、孕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甲状腺素(A、B、C、D错)。 14.(2020)形成Na+、K+在细胞内外不均衡分布的原因是( ) A.安静时K+比Na+更易通过细胞膜 B.兴奋时 Na+比K+更易通过细胞膜 C.K+的不断外流和Na+的不断内流 D.膜上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共同作用 E.膜上Na+-K+依赖式ATP酶的活动 【参考答案E】Na+、K+在细胞内外不均衡分布指的是“外钠内钾”的特点。形成Na+、K+在细胞内外不均衡分布的原因是膜上Na+-K+依赖式ATP酶的活动。Na+-K+依赖式 ATP酶(钠泵)每分解一个ATP,移出3个Na+,移人2个K+,使细胞外液以Na+为主,细胞内液以K+为主(选E)。细胞膜内外 Na+和K+浓度差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基础。安静时K+比Na+更易穿透过细胞膜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K+外流使细胞膜内侧电位为负,细胞膜外侧电位为正(不选A)。兴奋时Na+比K+更易穿透过细胞膜是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Na+内流使细胞膜内侧电位为正,与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差升高(不选B)。K+的不断外流和Na+的不断内流可减小Na+、K+在细胞内外的不均衡分布(不选C)。膜上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共同作用与易化扩散有关,而钠泵属于主动转运(不选D)。 第二节 血 液 1.(2011)男,18岁,平素体健,因偶尔碰伤后流血不止,经检查为血友病甲型,则该患者缺乏的因子是( ) A.VIII因子缺乏 B.X因子缺乏 C.XI因子缺乏 D.VI因子缺乏 E.V因子缺乏 【参考答案A】甲型(A型)血友病缺乏 FVIII,(A对)乙型(B型)血友病缺乏FIX。 2.(2013)静脉注射后能促使组织液水分移至毛细血管内的是( ) A.1.5%的氯化钠溶液 B.丙种球蛋白 C.5%葡萄糖溶液 D.20%葡萄糖溶液 E.白蛋白 【参考答案E】静脉江射清蛋白,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促使组织液水分移至毛细血管内。清蛋白分子量小、分子数量远多于其他血浆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75%~80%来自清蛋白(E对)。水和晶体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血浆与组织液中品体物质的浓度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品体渗透压基本相等(A、C、D错)而丙种球蛋白属于免疫蛋门(B错)。 3.(2014)决定红细胞血型的物质是( ) A.红细胞膜特异凝集原 B.红细胞膜特异受体 C.血浆特异凝集素 D.红细胞膜特异凝集素 E.血浆特异凝集原 【参考答案 A】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其抗原决定簇,这些抗原在凝集反应中被称为凝集原。(A对)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则称为凝集素,主要存在于血浆中。 4.(2020)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主要靶细胞是( ) A.造血干细胞 B.幼红细胞 C.早期红系祖细胞 D.网织红细胞 E.晚期红系祖细胞 【参考答案E】EPO作用的主要靶细胞是晚期红系祖细胞(选E)。早期红系祖细胞因EPO受体稀疏较少受 EPO影响(不选C)。 第三节 血液循环 1.(2016)直立性低血压恢复正常时,心率加快的原因是( ) A.心交感神经冲动增多 B.交感缩血管纤维冲动增多 C.心迷走神经冲动增多 D.窦神经冲动增多 E.交感舒血管纤维冲动增多 【参考答案A】直立性低血压恢复时,回心血流量增多,外周阻力增大,颈动脉内压力升高,交感神经兴奋收缩血管,血压上升,心率加快。(A对) 2.(2016)临床按颈动脉窦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直接作用是( ) A.心交感神经冲动增多 B.交感缩血管纤维冲动增多 C.心迷走神经冲动增多 D.窦神经冲动增多 E.交感舒血管纤维冲动增多 【参考答案C】按摩颈动脉窦治疗室上速的机制是心迷走神经兴奋增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减弱,表现为心肌负性作用,导致心率减慢,故对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效。同时,心排血量减少,外周阻力减少,动脉血压下降。(C对) 3.(2016)领动脉窦灌注压升高时诱发降压反射的是( ) A.心交感神经冲动增多 B.交感缩血管纤维冲动增多 C.心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执业医师《生理学》历年考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4000539.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