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第二章农民

收藏

编号:34292350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02.90KB    格式:PPTX    上传时间:2023-01-17
  
3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第二章 农民 第二
资源描述:
第二章第二章 农农 民民提 纲第一节第一节 农民的内涵农民的内涵第二节第二节 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第三节第三节 乡土文化与农民的社会认同乡土文化与农民的社会认同第一节第一节 农民的内涵农民的内涵一、作为职业的农民一、作为职业的农民汉书汉书食货志食货志记载:记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士、农、工、商,四民有业。”(一)传统农民(一)传统农民传统农民主要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1.传统农民的生产以家庭生计为第一目的2.传统农民是以家庭方式来组织农业生产的3.传统农民主要依靠土地、人力和畜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来进行农业生产4.传统农民职业是相对封闭和稳定的(二)现代农民(二)现代农民现代农民,即农场或公司的农业生产劳动者(agricultural labors)。作为一种职业,现代农民具有与传统农民不同的特征:1.现代农民是在现代农业组织中的劳动生产者2.现代农民的农业劳动已走向职业化3.现代农民的劳动报酬形式趋于工资化4.现代农民的职业具有市场化和高流动性的特征二、作为身份的农民二、作为身份的农民(一)农民阶级(一)农民阶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当时欧洲农民的现实状况,从阶级共同体和阶级意识两个维度赋予农民以自在阶级而非自为阶级的界定和判断。毛泽东曾运用阶级分析法将20世纪30年代的农民分为三个不同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农民概念的阶级内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首先,农民阶级是一个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其次,农民阶级主要由半自耕农、贫农和雇农构成;最后,农民阶级身处社会底层,分散且无组织。(二)农民身份(二)农民身份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中国实际在运用和实施着一种身份制。在那一时期,影响显著的身份制主要有三种:一是阶级身份制:用地主、富农、贫下中农等来标识个人的家庭出身身份。二是阶层身份制:根据人们的职业而划定的社会地位身份,主要有干部、工人和农民三种层级身份。三是户籍身份制:将个人户籍身份的界定与划分,以及把户籍身份作为资源配置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加以制度化。改革开放后,“农民”一词在中国语境下的身份意义与户籍身份制关系非常密切。“农民工”概念实际上隐含着两层社会意义:一是反映旧的身份制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二是蕴含了身份制的社会建构机制。三、当代中国农民三、当代中国农民当代中国依具有农民中国的特征,但当代中国农民在快速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分化与发展。(一)农民中国(一)农民中国“农民中国”(李丹)用来概括和总结西方学者对中国及东南亚传统农业和农民研究中的理论观点。道义经济论区域与市场体系论技术突破论农民战争论小农过密化论农民中国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农民依然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体构成,因而农民的发展问题依然是中国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农民发展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当代中国农民发展现状如何呢?农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首先,就收入水平而言,当前中国农民得到了较快发展,且达到相对理想的状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情况(单位: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情况(单位:元)在农村改革之前,农民问题最突出的是生计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因素,但主要还是不合理的政策决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第一,放任的生育政策,缺乏对人口规模和增长加以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致使人口高速膨胀。第二,农业生产的集体化运动,在部分地区出现负面效应:一是影响部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部分农民生产自救的能动性受到破坏。第三,政治运动重于经济建设的政策导致从上到下对农业经济基础地位的轻视与破坏,干部和群众把主要精力放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上,而非农业生产上。中国农村推行“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演化为农民的负担问题。当今阶段,中国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转移与社会融入问题,实际也就是农民今后将何去何从问题。(二)农民的分化(二)农民的分化农民不仅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水平方面出现了较大差别,而且在观念方面也出现了差异。首先,在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感受方面,心态趋于积极乐观,多数农民具有幸福感,仅有少数农民感受到生活不幸福。频数百分比()累积百分比()很不幸福431.581.58比较不幸福2559.4010.98居中55320.3831.36比较幸福1 41652.1783.53非常幸福4472 71416.47100.0100.00总计 表2-1 中国农民的幸福感(2012年“千人百村”调查)其次,中国农民的幸福感(2012年“千人百村”调查)其次,中国农民的社会地位也随着社会转型而发生分化。从调查结果来看,近40农民认为自己的阶层地位属于中层,近30农民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只有22.5农民才认为自己属于社会的底层。(三)新型农民(三)新型农民200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立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提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新型农民”主要是指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且具有现代观念的优秀农民。培育这种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四)农民会终结吗(四)农民会终结吗孟德拉斯的孟德拉斯的“农民的终结农民的终结”命题命题: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农民及其生产方式都将走向终结进,传统农民及其生产方式都将走向终结。农民终结预言主要基于这样几个理由:一是现代生产方式由于具有更高效率,从而将取代效率较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二是伴随现代化的城镇化将取代传统乡村;三是现代化将促进农民的现代化。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农民将依然存续,这不仅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将会存在,也是指农民及其家庭农业生产方式依然会维续。农民及其家庭农业维续的基本条件:第一,农民及其家庭在一定时期内还生存和生活在农业环境之中,因此小农家庭及其生产方式仍有维续的基础。第二,农民及其家庭农业有着自身的再生产机制,即便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小农家庭仍会在相当长时期内以一定的规模再生产着。第三,工业化和城镇化无论以何种速度推进,都无法完全吞噬所有的乡村和农民及其家庭农业。第二节第二节 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一、农民的生产方式一、农民的生产方式农民的生产方式农民的生产方式就是农民进行生产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生产活动的基本内容、形式和关系,它是农村社会关系的基础。(一)农业生产(一)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是人类劳动干预、控制生物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农业生产是为社会生产和供给食物。农业生产是农民劳动生产的基本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双重目的:自给;作为商品出售。(二)小农经营(二)小农经营小农经营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生产规模较小,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因而生产与家庭生活是合为一体的。作为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小农经营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第一,以家庭为单位占有和使用农业生产资料;第二,农业生产劳动是由家庭组织和管理的;第三,生产经营的成果在家庭生活过程中自然分配;第四,生产经营过程中分工与合作依托于家庭内的亲密关系。小农经营之所以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广泛存在,还因为这一经营方式有着一些重要的社会功能:首先是具有家庭成员生计安全保障功能。其次是具有社会再生产的维续功能。最后是具有经济与社会的整合功能。(三)家庭农业(三)家庭农业家庭农业是指依靠家庭劳动力、以家庭为基本经营组织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家庭农业家庭农业VSVS小农经营小农经营共同之处共同之处:一是农业生产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二是农业生产依靠家庭劳动力。区别之处区别之处:(1)小农经营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而当前我国的家庭农业则建立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之上;(2)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自给自足,而家庭农业则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的,农民生产出农产品主要作为商品出售以获得收入;(3)小农经营受拥有土地和生产力水平制约,生产规模一般很小,家庭农业则可以通过承包、转包和租赁,以及追加投入等方式,扩大家庭农业生产的规模,所以家庭农业有规模大的,也有规模小的。家庭农场是家庭农业的一种形式,这一农业生产方式在欧洲较为常见。家庭农场有三个重要特点家庭农场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为市场而生产,即家庭农场瞄准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经营;二是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力,农场的生产活动主要来自于家庭;三是广泛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从事混合型的生产经营。(四)现代农场(四)现代农场现代农场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生产经营方式,这一生产经营方式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要素构成:(1)生产经营组织;(2)生产经营资本;(3)雇用劳动;(4)现代农业技术和工业生产产品的使用。现代农场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具备相应的发展条件,其主要包括:第一,现代农场依赖于大量的资金投入。第二,现代农场的发展依赖于现代农业科技的获得和使用。第三,现代农场的发展还赖于现代市场经营体系。二、农民的生活方式二、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民的生活方式主要指农民维持其社会生活的基本状态和方式。(一)乡村生活(一)乡村生活农民生活方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聚村落而居。三个维度上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心理:一是村落的文化生态特征,不同村落的生态特征会产生不同的村落文化心理。二是村落的封闭性,这直接形塑了农民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三是村落里的共生与竞争关系,其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农村经济对农民生活方式及其特征的影响: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生活水平,经济越发达,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农民生活中的消费支出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其次,经济结构及转变影响着农民生活方式的结构特征。最后,经济活动的内容影响着农民生活方式的内容。(二)(二)“两栖两栖”生活生活乡城之间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反映出了当前农民生活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两栖两栖”生活生活,即农民生活的社会空间实际有两个:一是农村的家庭所在地,另一个是城市的劳动工作地。农民的“两栖”生活方式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相应体制安排的产物,农民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来回“迁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转型。三、农民的社会关系与交往行动三、农民的社会关系与交往行动(一)亲属关系(一)亲属关系亲属关系亲属关系是指以血缘为纽带而组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父母与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及延伸和扩展的社会关系。农民的亲属关系之所以在乡村社会具有重要地位,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第一,村落社会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在这种社会空间里,亲属关系得以延续、扩展和强化。第二,农村扩大家庭通过一代代扩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关系构成了扩展的、复杂的旁系亲属关系。(二)熟悉关系(二)熟悉关系乡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社会:生活在村落里的人在社会交往互动中,能够知道或熟悉对方的基本社会情况。乡村熟悉社会及熟人关系对农民的交往方式和社会心理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1.潜在舆论压力巨大舆论压力之所以对农民有着显著影响,这与熟悉环境里农民群体的心理预期是分不开的,农民总期望不被别人议论,或期望避免自己不喜欢的议论。2.交往互动的信息较对称在信息对称情况下,个体社会交往行动的表演性相对降低,因为任何掩饰和伪装对于熟人来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3.人情关系作用明显在乡村熟悉社会的生活和交往中,农民一方面注重建构人情关系,另一方面也偏重于按人情关系规则来行事。(三)礼俗交往(三)礼俗交往费孝通:乡土中国是一种“礼治”社会,因为乡土社会的秩序建构主要依靠“礼”和“俗”,而非法治。风俗习惯的形成通常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共同的生活空间,二是持久的时间积淀,三是建构与遵从的人群。对农民礼俗交往行为的理解,也不能仅看到其负面功能。这一现象的存在,也是因为礼俗交往在乡村社会中具有一定积极功能。(四)农民的行动逻辑(四)农民的行动逻辑农民的行动逻辑农民的行动逻辑指农民在作出社会行动选择时主要遵从的原则,或是行动选择所包含的逻辑规律。形式主义形式主义VSVS实体主义实体主义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代表人物:波普金):农民的行动逻辑与其他群体没有本质区别,都遵循理性选择原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实体主义实体主义(代表人物:斯科特):农民作为具有自身特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二章农民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2923500.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