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 专题8 判断修辞分析逻辑做好语言仿写 (含详解)

收藏

编号:34047425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60.50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2-11-03
  
2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 专题8 判断修辞,分析逻辑,做好语言仿写 含详解 全国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部分 专题 判断 修辞 分析 逻辑 做好 语言 详解
资源描述:
[导语] 传统的仿用句式要求考生按照规定的话题(或情境),仿照给定的(或暗示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写一个或一组主旨统一、内容属于同一话题的新句子。这类试题往往涉及修辞、句式、表达、照应等内容,它主要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仿写扩大了命题范围,把逻辑也纳入其中。于是,仿写就有了修辞式仿写和逻辑式仿写两大题型。这两种题型虽说不属于热点,却涉及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两大必备知识——修辞与逻辑。因此,特别需要在理解、掌握这两大必备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其解题原则和方法,完成好这一考点的复习任务。 一、修辞式仿写 1.(2018·全国Ⅱ)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每句2分,其中句式1分,内容1分) 解析 首先,要读清、读准示例。“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在句式上,采用的是两个四字结构在前、六字结构在中、十三字结构在后的句式;在顺序上,是按从古到今、从前到后的顺序排列的;最后的十三字结构有一个词语高度地概括了前面的词语。所谓仿照示例,就是仿照这些具体的内容。 其次,要对题目提供的材料分类排序。垦田、治水、脱贫,都归“奋斗”;共济、守望、御外,都归“团结”;开天、逐日、复兴,都归“梦想”。再按时间的前后,四、六、十三字的结构,便可排出。 题干中的“续写”一词可能会对某些考生造成干扰,只想到续写,而忽略了仿照示例写,所写内容就不符合要求了。审准题目要求,对完成这道题很重要。 2.(2012·新课标全国)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花瓣在生命旺盛的初夏凋零,意在教导我们:学会放下。树叶于五彩绚烂的深秋飘落,意在提醒我们:不要逞强。 (示例二)山泉在崎岖险峻的石缝叮咚,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快乐。青苔于阴暗潮湿的山下翠绿,意在提醒我们:不要放弃。(拟人2分,句式2分,表达1分)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要求自选话题,必须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二、逻辑式仿写 3.(2017·全国Ⅰ)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句式2分,逻辑合理3分) 解析 首先,明确所给文段的主旨: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的好处。其次,仔细研读内容,找出推断存在问题之处。文段中“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推断不合理,取得好成绩的因素有很多,浓厚的兴趣只是其中之一。“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推断也不合逻辑,成绩好坏与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不存在必然联系。最后,参照例①的方式表达出来即可。 4.(2017·全国Ⅱ)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③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句式2分,逻辑合理3分) 解析 所给文段共有三句话,每句话中各有一处推断,要把太绝对的词语改过来。第一句的推断是“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太绝对。第二句的推断是“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严重影响”太绝对。第三句的推断是“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一定会”太绝对。 5.(2017·全国Ⅲ)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③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句式2分,逻辑合理3分) 解析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所给材料中有几处推断。本材料有三处推断:一是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二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三是只要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从“势必”“这样就可以”“只要……就……”等可见,这三个推断都过于绝对化。明确了这三个推断的问题后,就可以仿照句①来说明推断中的问题了。 题型 特点 修辞式仿写 (1)题型稳定,以话题式仿写为主。 (2)考点综合。把句式(语法)与修辞放在一起综合考查。修辞上多涉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手法。 逻辑式仿写 (1)考查逻辑,不考名词术语,重在语言实践中判断、推理。 (2)逻辑与语言紧密结合,出发点是逻辑,落脚点仍是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掌握仿写题所必备的修辞知识 (一)比喻:打比方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好像、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小姑娘就是一朵鲜花。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教室里的花朵真多! 博喻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来说明或描绘本体的比喻,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各个方面,也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一个方面。运用博喻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内涵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例如: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震动和强大的吸引力。 注意问题:①本体与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②带“像”的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像”在句中,有表示推测、举例、想象、比较等意思。 理解运用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容纳四时的声音。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悉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辨认季节,犹如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句中把以声音辨别紫禁城的季节比作农夫通过田野自然的变化区分时间,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宫殿的人和农夫对对象的熟悉程度相似,紫禁城的节气和自然的变化相似,从声音里辨认季节和数出他心里的日历相似。 (二)比拟:变个脸 类别 特点 例句 拟人 把物当作人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拟物 把人当作物 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把甲物当作乙物 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注意问题: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合星星的特征。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理解运用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镇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繁茂、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经是一座城堡。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妇女、老人、孩子,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戏……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还是远祖的气息……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格,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修辞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树本来不会搂抱,使用拟人既赋予树以动感,又使人感到亲切;②“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形象地写出了树荫范围之大、浓密和人们对树与树荫的喜爱。 (三)借代:做代表 类别 例句 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有老娘。 材料代本体 金就砺则利。 人名代著作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专名代泛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部分代整体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具体代抽象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注意问题: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没有“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 专题8 判断修辞分析逻辑做好语言仿写 (含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0474259.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