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6部分 专题11 对点精练一 鉴赏形象艺术 (含详解)

收藏

编号:34047425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4.41MB    格式:PPT    上传时间:2022-11-03
  
5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6部分 专题11 对点精练一 鉴赏形象艺术 含详解 全国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课件 部分 专题 11 精练 鉴赏 形象 艺术 详解
资源描述:
大一轮复习讲义对点精练一鉴赏形象艺术专题十一传统文化阅读古诗词一、一、(2018全国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23456789 10 1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123456789 10 11解析“烛光相射飞纵横”一句应该指烛光与墨色互相映射,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并非选项中所说的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23456789 10 11答案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123456789 10 11解析本题就诗歌的意象提问,要求考生就“酒”这个意象的作用结合诗句作答。“酒”首次出现在颔联中,“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意即“我只好在醉中草书,以酒作为旗鼓,以笔作为长矛来当作武器,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这是以书前比喻战前,是蓄势,笔力千钧,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逼人的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酒”再次出现是在尾联中,“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意思是“转眼间,我收起书卷,重又把酒,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这是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展现了勇士凯旋、设宴庆功的场面。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如鸟兽溃散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3.诗歌中间四句展示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诗歌中间四句展示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23456789 10 11答案(1)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书的生动画面:笔力千钧,如银河从天倾泻;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诗人走笔纵横,酣畅淋漓。(2)诗人将为国杀敌的慷慨激情与整个草书的创作过程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下文表现想象扫平敌人之后的清平景象和得意心情蓄势。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狂夫唐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注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123456789 10 11注注裛:通“浥”,滋润。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展现极 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更令人不觉痕迹。B.颔联意蕴丰富,对仗工整,“含”“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娟 娟”“冉冉”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晚节渐于 诗律细”。C.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 断绝,饥而日恒,亏及幼子,则全家可知,这是举一反三的写法。D.诗人饱经患难,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 待生活中的打击,怨而不怒。全诗格高律熟,意奇句妥。123456789 10 11解析“含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错,“裛”字没有运用拟人手法。“含”“裛”两个动词运用得极细腻生动。“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显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123456789 10 115.诗人是如何塑造狂夫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塑造狂夫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23456789 10 11答案前四句描写了草堂美景,烘托了诗人“贫贱不能移”的风骨;然后叙述潦倒穷困的生活处境,与前面的美景形成对比,反衬出诗人倔强的人生态度;末句以自嘲的笔调直接把这种疏狂表现得淋漓尽致。123456789 10 11解析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与颈联写自己靠故人接济,而一旦故人音信断绝,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几乎快要饿死的情况下,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烘托了诗人“贫贱不能移”的风骨。尾联写出了诗人饱经患难,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打击,由此表明了“狂夫”二字的深刻含义。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六月三日夜闻蝉唐白居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注注此诗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在苏州因病休假时所作。东京:东都洛阳。123456789 10 1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诗人调动不同感官来表现夏季纳凉的清爽舒适,与孟 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所表现的意境相同。B.“微月初三夜”一句形容月亮还是一个窄小的月牙,月亮既点明了时 间,又是诗人常用的联想的着笔点,借以表达内心的愁思。C.诗歌最后两句,把情思寄托在眼前的池上之月、水中之船上,由景及 情,诗人病中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D.本诗格调清新自然,诗人借助“荷”“柳”“蝉”“月”等意象,营 造出一种宁静空明之境,在特定的氛围中表达情思,感觉自然而亲切。123456789 10 11解析“眼前的池上之月、水中之船”错。由“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中的“不知”一词可知,这两句是写诗人联想自己家乡的场景,不是“眼前”之景。123456789 10 117.诗中前后两次写到蝉声,作用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前后两次写到蝉声,作用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23456789 10 11答案第一次写蝉是实写,由眼前的蝉鸣联想起洛阳的家,蝉的作用是勾起诗人的思乡愁绪;第二次写蝉是虚写,想象洛阳家中竹林中的蝉也该鸣叫了吧,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123456789 10 11解析第一次写蝉是“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六月初三的夜晚,诗人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结合后句“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刚刚听到蝉鸣时,诗人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还有些愁思,是它打扰了诗人的睡眠,让诗人睡不着觉;它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愁绪,诗人在安静的夜里聆听着蝉鸣,不禁想念洛阳的家了。可见,这次写蝉,主要是勾起诗人的思乡愁绪。第二次写蝉是“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在诗人洛阳的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此次分别后,里面有蝉又在鸣叫了。这次写蝉并非实写,而是想象,诗人借蝉表达了病中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南轩竹宋曾巩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123456789 10 11注注琅玕:翠竹的美称。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 轩竹的形象。C.颈联形象地描绘了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了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 生,韵味悠长。123456789 10 11解析“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了回忆、想象中的竹子”错,尾联写的应是自然界的南轩竹。123456789 10 119.“咬咬定定青青山山不不放放松松,立立根根原原在在破破岩岩中中。千千磨磨万万击击还还坚坚劲劲,任任尔尔东东西西南南北北风风。”郑郑板板桥桥在在这这首首竹竹石石中中也也描描绘绘了了竹竹子子的的形形象象。请请简简要要分分析析两两首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123456789 10 11答案(1)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具有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鲜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2)不同点: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潇洒的姿态;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解析曾诗,结合“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分析,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虽遇冰霜,但愈显鲜明动人。“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的形象。“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由此更表现出竹子的多姿多彩、清高脱俗。郑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竹石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它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的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123456789 10 11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牧童词唐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注。123456789 10 11注注截尔头上角:北魏时,拓跋晖出任万州刺史,在路上需角脂润滑车轮,便派人去生截牛角,吓得百姓们不敢牧牛。这里是牧童借此吓唬牛。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两句写放牛地点,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 以走得很远很远。B.五、六两句从视觉和听觉写牛,牛群在水塘边分散吃草,白色的牛犊 不时地对着芦中鸣叫。C.前八句写牧场的环境、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勾勒了一幅情趣 盎然的牧牛图。D.诗歌语言清新活泼,明白如话,又不乏典雅含蓄,使全诗洋溢着一股 浓郁的生活气息。123456789 10 11解析“又不乏典雅含蓄”错,有“含蓄”而无“典雅”。这首诗对牧童生活真切细腻的描写和其清新流畅、自然活泼的韵味结合得十分和谐。作为一首诗,语言又是十分凝炼、含蓄的。123456789 10 1111.请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请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123456789 10 11答案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牧牛尽责。看到“饥鸟啄牛”,就去驱赶。活泼可爱。“隔堤”“吹叶”“鼓长鞭”应和同伴,可见其活泼。充满童心,憎恨官吏。当牛群因为争夺食物而打架时,以官家截角来吓唬牛,也流露出对官兵的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6部分 专题11 对点精练一 鉴赏形象艺术 (含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0474258.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