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2023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收藏

编号:33782709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10.04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2-10-08
  
15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2023 北师大 年级 生物 上册 教案
资源描述:
北师大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 教学目的 1、说出动物运动的重要方式; 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3、学会运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的方法; 4、观测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观测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不同环境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运动方式与环境相一致; 2、如何理解运动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观测、讨论、思考、练习 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农村,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不少直接经验,本节只要稍加说明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教学时,先以学生获得的资料为基础,依据教材上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必评价对的与否。当学生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作出具体的分类后,要及时地导入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的教学。一方面,通过列举典型的实例帮助学生结识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另一方面,通过相应的类比使学生结识到每种运动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最后,引导学生结识游泳是水中动物运动的重要方式,并启发他们思考水对水中动物运动的影响。 ①、举例说出哪些动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 多数学生认为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②、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如水、陆地、空中)有什么关系? 相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般以游泳为主,陆地上动物以行走、爬行、奔跑、跳跃为主,动物在空中以飞行运动为主。 ③、说出动物与人造的运动机器(如飞机、汽车、轮船)的运动有什么异同? 现代的各种交通工具,均需要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才干工作,若在崇山峻岭或沼泽中则无法工作。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其运动器官和体形都进化得适应某种恶劣环境,并有着惊人的运动速度。 动物运动需要氧化分解有机物,运用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人造机器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源于燃料。 ④、举例说明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可以积极改变自己身体的位置,有助于寻找和摄取食物,有助于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环境中,有助于有效规避天敌的危害。 2、“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先鼓励学生描述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然后就活动问题展开讨论。无论是陆生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都要注重引导学生结识完毕运动的器官、运动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相的适应。 ①、蜗牛是如何运动的? 以足部肌肉伸长的部分固定在物体表面,足的其余部分伸展而前进。 ②、为什么龟、鳖等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速度较慢? 四肢不发达,不能完全将身体抬离地面。 ③、当猫、狗、鹿、马等哺乳动物漫步行走时,四肢是如何变化的?当缓慢跑动时,四肢是如何变化的?当快速奔跑时,四肢变化又有什么特点? 一条腿举起而离开地面时,它就不再承担体重,身体重心落在其余三条腿组成的三角形内。 漫步行走时,前后肢交替前伸和后推;缓慢跑动时,这种交替加快;快速奔跑时,交替更为加快,甚至跨步时脚不着地而身体腾起。 ④、想一想,青蛙、袋鼠等善于跳跃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结构有哪些特点与这种运动方式相适应? 青蛙的后腿较长,能跳到自身长度的12倍;袋鼠的后肢很发达,可以连续跳跃,最多能跳到自身长度的5倍远。 3、“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以列举鸟类、昆虫和蝙蝠等实例为主,引导学生将有关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结识,特别是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适应。 板书设计 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 一、动物的运动方式 1、水中运动的方式:游泳为主 (漂浮) 2、陆地运动的方式:行走 爬行 奔跑 跳跃 3、空中运动的方式:飞行为主 (滑翔)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三、动物运动的意义 1、有助于个体生存 2、有助于种族繁衍 课堂作业 (讲评) P9思考与练习1、2、3题 (1)①×②√③×④× (2)草履虫——游泳 乌贼——游泳 野鸭——游泳、行走、飞行 游蛇——游泳、爬行 青蛙——游泳、跳跃 蝗虫——爬行、跳跃、飞行 (3)裁判员用眼观测,假如运动员的两腿出现腾空现象,就判其为犯规。 随堂练习: 1. 陆生动物的运动方式重要有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等。 2. 蚯蚓的运动方式是爬行,猫头鹰的运动方式是飞行。 3. 动物的运动有助于动物的存活,有助于生殖和繁衍种族。 教学反思 通过安排学生收集有关动物运动方式资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并通过对现有资料的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敢于参与班级活动,积极合作。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教学目的 1、观测长骨的结构,辨认骨的基本结构; 2、探究骨的成分,解释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说出人体骨骼和骨骼肌的组成,描述人体躯体运动的发生; 4、根据骨的成分知识,自觉养成坐、立、行的对的姿势。 教学重点 1、长骨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2、骨的成分和特性; 3、躯体运动的形成。 教学难点 1、骨的结构和成分与其功能的关系; 2、躯体运动的形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探索、讨论、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来自农村,对生物的感性结识多,特别是对家禽家畜,更是不陌生。第一课时以活动“解剖观测哺乳动物的长骨”为主,则由学生自带动物的长骨,通过课堂实验,一起动手来结识骨的结构;再以活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为主,结识骨的成分。因此,组织好学生的观测实验和探究实验,是骨教学的基本保证。此外,应教会学生运动骨折后的急救,特别是要保护骨膜。要重视联系青少年和老年人的运动保健知识。 解剖观测哺乳动物的长骨 1、  长骨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重要功能是什么? 三部分。骨膜——骨的形成和骨折后的愈合;骨质,骨密质——抗压和抗扭曲力强,骨松质——坚固性;骨髓,红骨髓——造血功能,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当身体大量失血或贫血时,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2、  为什么说长骨既坚固又轻便? 长骨的骨干重要由骨密质构成,形成管状结构,轻而结实,弹性强。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1、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无机物,重要是钙盐等,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 2、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有机物,重要成分是蛋白质,使骨具有一定的柔韧性。 3、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展示实验解决材料。 4、如何检查实验结论是否对的? 有机物能燃烧,无机物可以溶解于盐酸。   第二课时 关节——结合关节的剖面模式图和演示材料的观测,学生容易辨认关节的结构,活动“体验关节转动方向”有助于学生领略关节结构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骨骼——借助于有关的图解和模型,帮助学生辨认部分骨的名称。 骨骼肌——借助于有关的图解和模型,力争让学生观测到各部分的形态和部位,理解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然后,运用有关挂图引导学生辨认人体骨骼肌的三大肌群。   第三课时 教学时动员学生表演:右臂裸露而自然下垂;手中抓握石块;开始缓慢屈肘时,手掌将石块托起,直至屈肘90度。同学注意观测和记录完毕每一步动作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收缩变化,进而引导屈肘运动的原理,再将物理杠杆的工作原理与屈肘运动原理加以比较。 板书设计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骨 1、活动“解剖观测哺乳动物的长骨” 2、活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二、骨连结——关节 活动“体验人体关节的运动方向” 三、骨骼 1、中轴骨 2、四肢骨 四、骨骼肌 五、躯体运动的形成 课堂作业 (讲评)P20思考与练习1、2、3题 (1)①√②×③×④√⑤× (2)骨干由骨密质构成,管状结构——轻而结实,弹性强 (3)骨组织中的有机物较多,弹性大而硬度小,更容易变形。 随堂练习: 1.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2.判断 a) 骨组织的营养物质供应重要依靠骨膜中的血管。( ) b) 成人的骨中, 有机物大约占2/3,无机物大约占1/3。( ) c) 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是骨骼肌。( ) d) 老年人的骨中缺钙,所以无机物含量减少。( ) 3.思考题:长骨在结构上有哪些与它的功能相适应?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较多,学生的自我体验得到满足,对自己身体有一定的结识。 第十六章 动物的行为 单元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共分为三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动物行为和重要类型、动物行为的研究。第一节教材以科学家对涡虫行为的研究作为实例,阐明动物的行为按其发生过程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也称本能行为,是动物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第二节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不同,分别介绍了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袭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以及社群行为,动物和大多数行为对它们的生存和生殖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节通过介绍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说明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重要有观测法和实验法。 动物行为和分类 动物行为的研究 1.先天性行为 2.后天学习行为 动物行为的重要类型 1.取食行为 2.领域行为 3.袭击行为 4.防御行为 5.繁殖行为 6.节律行为 7.社群行为 1.科学家研究的案例 2.探究蚂蚁的行为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可以辨别大多数动物的行为,结识动物行为的重要性,还要学会对自己周边动物的行为进行观测和研究。 单元知识结构: 动 物 的 行 为 第1节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教学目的 1、阐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明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 知识结构 动物行为的概念: 动物行为的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教学重点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教学难点 分析涡虫研究的资料,概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特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不同动物的各种行为的录像:雄鹰盘旋之中忽然俯冲捕食野兔,两只雄性角斗,小鸟筑巢等精彩画面。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动物行为研究示例:涡虫的行为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什么?实验中实验者的控制因素是什么?你能预测实验的结果吗? 点拨:实验者作出的假设是涡虫喜欢生活在黑暗无光的环境中。实验的控制因素是光照。 2、活动:对研究涡虫的行为实验进行讨论。 讨论:实验中,涡虫的行为中对强光的反映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因素是什么?环节1中反映是舒展身体。环节4中反映是收缩身体,是后天学习来的行为。 3、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点拨: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是和其他行为一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经验等建立起来的一些行为。 议一议:举出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并说说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什么作用? 点拨:动物的行为有助于它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㈢、灵活运用,巩固提高 资料分析:①年幼的黑猩猩可以通过观测和模仿自己的妈妈,学习生存的本领,运用一块地衣从石缝中汲取水液,还能学会运用一根沾水树枝,从洞穴中取出白蚁作为食物。②大山雀偷饮牛奶。③成年黑猩猩会从树上摘下宽敞的树叶当伞用。可以拿到高处的食品。 试分析并与同学交流一下:年幼的黑猩猩、成年黑猩猩、大山雀的学习能力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学习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时,通过度析知道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在后天生活中通过各种经验而具有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意义。同时需要思考的是,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建立的过程,以及动物的某些学习行为会消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37827090.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