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1章

41页
  • 卖家[上传人]:AZ****01
  • 文档编号:321620584
  • 上传时间:2022-07-03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16.85MB
  • / 4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第一章 绪论目录 CONTENTS123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本质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本章导学 课程与教学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素,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体育课程与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分别有着各自特定的概念和内涵,只有准确把握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定义及其关系,才能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学习、能力培养以及未来的实践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既是理论研究导致学科分化和综合的一门新生学科,也是实践需求催生的一门教师教育核心课程。因此,从深度学习、主动提升的视角看,明晰学习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目标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习目标 学学 习习 目目 标标 准确理解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定义和内涵,说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懂得体育课程与教学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强化从事体育课程与教学工作的教育情怀。 明确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地位研究对象,能够表述当代体育教学发展的新理念。 正确认识学习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熟悉学习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能够例举各种学习方式的优点,学会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

      2、和课程特点优化组合学习方式。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一、课程与体育课程的定义 (一)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含义丰富的教育学术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中,不同人所使用的课程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往往是不同的。这是由于课程这个概念所指的事实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且不同的学者又按照各自不同的课程价值观念来阐述课程的定义和内涵。 1.课程术语溯源 在我国古代,“课程”一词的含义主要有教学范围和进程的意思。在国外,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 2.课程定义的本质 伴随着 21 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我国课程论相关研究者对课程的定义进行了积极地探讨。其中,钟启泉对课程的定义具有较强代表性。杨文轩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课程的本质。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本质(H.Spencer,1820-1903)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二)体育课程的定义 体育课程是以相关学科为基础,以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和方法为内容,以课内外体育活动为基本手段,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校教育科目。 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二、教学与体

      3、育教学的定义 (一)教学的定义 1.教学术语溯源 在中国古代,“教学”一词主要是指“学”。20 世纪初,人们才对教师的“教”重视起来。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具有教育的作用。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2.教学定义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教学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知识传承和创新的活动。这种活动由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等要素组成。 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教学的本质: 在指称范围上,教学是指各级各类和各种形式学校中的教学。 在教师角色上,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反思性实践者。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学既不仅仅是单一的“教”或“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融于学之中,而学有教的组织引导,是教授和学习的统一体。 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二)体育教学的定义 体育教学是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

      4、方法,培养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过程。 三、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一)体育课程的特点 1.目的任务的特殊性; 2.科学基础的多样性; 3.课程时空的特殊性。 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本质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2.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相互融通; 3.学生身体承担较大的生理负荷; 4.教学组织的动态性。第一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是呈现体育课程目标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关系。体育课程呈现了体育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完整体系,体育教学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 体育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帮助学生获得增强体质和健康经验的方案。它包括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时限、课外体育活动等。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实体和内容,规定了教师要教的和学生要学的内容,即“教什么”“学什么”“何时学”。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区别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第二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 一、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定位 (一)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属于教育学与体

      5、育学的交叉学科 从我国的学科体系来看,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属于教育学与体育学交叉而形成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又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畴,是研究体育课程与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体育课程的教与学。 第二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 (二)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是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 2018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开设的三门核心课程是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由此可见,“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是体育教育专业三门核心课程之一。 第二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 1.体育课程论的研究对象:体育课程问题。 所谓体育课程问题是指反映到体育课程理论研究者和体育教育实践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体育课程的理论疑难和现实问题。一方面,它包括了理论问题、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实践和操作问题。 二、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主要对象 2.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体育教学问题。 体育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一样具有共同性,都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传授知

      6、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品德和形成个性的教育过程。 第二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主要问题1.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2.体育课程与教学内容3.体育课程与教学实施4.体育课程与教学评价5.体育教学设计6.体育课程与教学资源7.体育课程特色与教学风格 (三)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的融合发展 在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把课程与教学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并不长。在“重文轻武”的古代社会文化中,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不可能受到重视。1904年,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新篇章,但体育课程论研究的真正兴起是源于 21 世纪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实践需要。 第二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 第二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体育理论体系形成阶段(1949-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与走向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初步探索和认识阶段(1840-1949年)体育课程论研究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三、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 (一)体育课程论的发展 课程论在我国的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课程论在我国的萌

      7、芽阶段。(2)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研究阶段。(3)课程论作为教育学分支学科的重建阶段。 第二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 (二)体育教学论的发展 1. 学习与借鉴阶段; 我国于 1904 年开始实施的新学制,也把“体操科”列为学校正式课程(1923 年改称“体育课”)。我国实行新学制后,在师范院校的体育系 / 科 中开设了体育教学法课程。 第二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 (二)体育教学论的发展 2.教学论的发展加速了体育教学论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著的教育学和达尼洛夫所著的教学论确立的一些原理、原则和方法,在我国体育理论和体育教学法中被广泛地引用,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自1954 年起,在我国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体育系 / 科中,体育教学方法便作为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之一。随后开设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着重探讨了体育教学论领域的问题。 第二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 3.逐渐成熟与发展阶段。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突破了“教师、教材、课堂”的传统三中心模式,这一理念变革已深刻影响到

      8、我国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 随着教育科学研究和学校体育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我国陆续出版了一批体育教学论著作或教材,主要作者包括樊临虎(2002)、夏思永(2003)、龚正伟(2004)、姚蕾(2005)、毛振明(2005)、史兵(2006)、邓星华、谭华(2008)、张振华(2016)、张志勇(2019)等。这些著作或教材总结和概括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论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体育教学论在我国迈向成熟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概况1.1.学习与借鉴阶段学习与借鉴阶段 (三)当代体育教学新观念 1.素养导向的体育教学价值观; 2.技能引领的体育教学内容观; 3.交往互动的体育教学过程观; 4.促进发展的体育教学评价观。 第三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 一、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意义(一)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体育师资的时代要求;(二)有助于掌握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三)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教学的本质;(四)有助于准确把握体育教学规律并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五)有助于为未来开展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奠定理论基

      9、础。 第三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 二、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目标 (一)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学习的总目标: 1.理解体育课程与教学对促进中小学生领悟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作用,熟悉体育课程与教学工作的重要价值,具有坚定的从教信念,能结合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第三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 二、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目标 (一)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学习的总目标: 2.系统掌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懂得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并学会在体育课程与教学实践工作中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第三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 3.能够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学会运用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工作,初步具备体育教学能力,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二、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目标(一)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学习的总目标: 第三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 4.了解体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学会分析和解决体育课程与教学问题,懂得体育课程与教学具

      10、有培养团合作的功能优势,在团队学习活动中能表现出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目标(一)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学习的总目标: 第三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 (二)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学习的具体目标: 1.懂得体育课程与教学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价值,培养良好的师德素养和为人师表的教育情怀 ; 2.全面认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系统掌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 二、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目标 第三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 (二)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学习的具体目标: 3.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知识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初步具备体育教学实践能力; 4.掌握反思方法和沟通合作的技能,体验信息技术学习方式的过程。 二、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目标 第三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三、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式 (一)学会合理选用学习方式的意义 学习方式是学习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表现形式,它与学习方法具有明显的区别。 一是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 二是学习方法主要指向学习者个体层面,而学习方式往往涉及师生两个层面; 三是学习方式更多 地依赖于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生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1章》由会员AZ****01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1章》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监控施工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