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老子自然观.庄子齐物论.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37536098
  • 上传时间:2023-09-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太极阴阳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会相互转化。

      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 辩证法属于方法论,方法论包含道论,老子道论中那些与辩证法非常相似的内容,素为人们所称道方法”也就是“人们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论或道论,就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般论述,是关于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为达目的该如何选择道路的探究 “道”的本义是指人们循着它行走以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运行之所遵循”,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德”的本义即“心、行之所陟”,是关于行动者的心境、行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的判断论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道论就是关于道与德的论述,是围绕着理想范式而进行的对行为的评说在其中,对道的选择指的是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对身外的线路的划定;是对“走路方式”或“在途规范”的取舍,而不是对环境路况或身外之世界规律的把握它的着眼点在于考察行为方式—行为情态—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继而确立一个理想范式以便一般行动体仿效、遵循,并不是讨论世界或客观存在以何方式运行的实证问题。

      一个人可以从幼稚“走”向成熟,一个国家可以从专制“走”向共和行走”有非常抽象而广泛的比喻意义老子道论的本质是:把平常的三维空间中的行走类推为“描述空间”或广义的“价值空间”中的“行走”在平常三维空间中的到某地,在“描述空间”中就表现为成某名,在“价值空间”中则表现为达某德所以,方法论问题也就是 “走路”的问题;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存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是老子道论的基本问题 的训练 含义:齐物之谓,含义就是到了来到了一个非人的境地,这个境地的生命践踏了神圣道德的含义,几乎不配为人,因此言“物”神话小说西游记有齐天之说,就是这个含义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作者选择《齐物论》这一经典文本,借助于对它的研究,探讨若干中国哲学范畴形成的内在逻辑,包括文本的思想结构以及这种思想结构在其后被解释的过程中所展示的线索 中国哲学史的内容虽然一般被认为很古老,但"中国哲学史"这个学科则非常年轻,它是本世纪才建立、发展起来的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这个学科的开拓者,如胡适、冯友兰等学者,参照西方哲学的某些概念、范畴,对中国传统中相类似的思想资料进行选择、整理,从而决定了它后来发展的基本格局。

      它的意义在于,在比较形而上的层次上,建立了比较、会通中西文化的专门学科这是一种不叫比较的比较研究1)但是,它与佛学传入中国初期那种比较不同那时的中国学者是用老庄或玄学的观点理解佛学,佛学是被解释的对象;当代学者是用西学解释中学开始的时候,由于那些留洋的学者原本有较好的古典文化修养,在诠释传统时仍注意对象的完整性后来则是两种训练均不足的一代,用自以为了解的西学去解释变得陌生了的古典当两种思路不吻合时,被肢解的必然是古典结果就是我们的当代哲学无法从传统吸取有益的资源也许这是古典传统为取得其现代形态所付出的代价在这个世纪之交,试图摆脱这种状况的倾向开始出现它有两种不同的进路:一种是回到文献研究上来,包括训读与考据工作,避免那种抽象而又不切当的现代概念的滥用;一种是以文本为中心,重新回味经典的内在含义两者都是重塑中国哲学史面貌的基本工作本文的选题无疑是基于汇入新的研究趋势的愿望,但工作的重心放在后者 以庄子《齐物论》为研究对象,基于下面的理由:第一,它具有丰富而纯粹的哲学内涵全文几千字,洋洋洒洒,除"有儒墨之是非"一句外,均不指涉具体的历史内容,这意味着它试图讨论最普遍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在是非、有无及物我(或心物)等结对的范畴上。

      这不但与儒家经典如《孟子》,在表达其不乏哲学意涵的理想时,与时势问题纠缠不清不同,也与《庄子》外杂篇许多激烈的政治批判不一样第二,其思考及表达有极高的抽象分析能力虽然《老子》五千言也没有具体的历史情节,但它用诗体语言表达这种表达方式简约而易生歧义故憨山说"老言古简,深隐难明"《易传》的表达也是多论断而少分析《齐物论》虽也有丰富的意象,但与之相伴的,是直观的生活体验的描述,以及通过推论程序而进行的思想证明其中最睿智的当是在齐是非中对"知"的性质的讨论从形式上讲,它更"哲学"些第三,它在哲学史上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中,比《齐物论》更有影响的作品自然不少,例如儒家经典但它们的意义主要不在哲学上另一方面,虽然有些作品,如《公孙龙子》中的《白马论》或《指物论》,也是纯粹而有较高论辩水平的哲学篇章,但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却不能与《齐物论》相比第四,《齐物论》是同《庄子》一书一起产生影响的,历史上特别重视其价值的学者不少,而把它作为独立的篇章作研究的人则不多近人章太炎的《齐物论释》是难得的范例牟宗三先生也对它表现了特别的兴趣,可惜其讲辞未能全按原本问世2)这种"不少"、"不多"恰好都是构成这一选题的有利条件。

      "不少"表明把它作为独立的篇章来讨论既有意义且有凭藉,"不多"则意味着这一题材大有开掘的余地即使功夫笨拙一些,也不至于完全空手而归 《〈齐物论〉及其影响》这一标题,显示这项工作由研究文本与其历史效果两部分组成文本研究除必要的文献问题澄清外,重点在对其思想内涵的解释上有两种现成的方法可循一种是沿用固定的或选择某些流行的哲学观念,然后从原文中挑出某些相似的概念或段落,然后指出它属于什么主义,例如说相对主义或者怀疑主义这种手法,容易歧解原典它充其量是表达了解释者的哲学立场而已,对吸取古典智慧没有多大价值另一种是仿古代注家做法,围绕着原文,按行文的次序逐句逐段进行解读、点评其特点是照顾原作的思路,同时让读者有通过直接对照原文,判断解释的可接受性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解释最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因为解释者采取的解释语言,也有各自的学术或价值背景,如郭象、王夫之或章太炎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就大相径庭同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齐物论》虽有论辩意识,但它并非现代意义的论说文体,按行文字面含义逐步解释,未必能够最有效的呈现其思想内涵的逻辑结构事实上,古人也碰到这一问题,因此在释文时也常有跳离原文发表议论的现象。

      结果往往是由于解释者的思路表达不完整,而妨碍读者通过它去理解原作 本文更重视古代注家那种追求维护原作思路的意识,但不拘泥于原文的顺序,而是致力于揭示可能的逻辑结构即尝试在保持其基本观点的原则下,把不同方面的论点,在作者未阐明其关系的地方,按逻辑上最合理的程序将其联接起来,同时将其逻辑上蕴涵但未明示的意义也演绎出来从而使其具有更高的可理解性,并获得同现代相关的哲学论题联系的机会这不能阻止解释者的哲学背景在解释中起作用但如果完全无关的话,解释就没有意义然而,它可以防止解释者滥用解释的权利这种解释或许可称对文本"逻辑的重建",其关键在于要合逻辑 至于文本影响的历史,则是它的思想被直接、间接引伸或发挥的历史而最直接的引伸莫过于通过注释来进行指出那些著作标榜了庄子或那些学者注释过《庄子》并不重要真正有意思的工作应该是在被刻意隐瞒同经典有关系的地方,把它揭发出来而对那些阐释或发挥经典的思想或著述,则应着重考察它们的不一致之处,包括创造、误读甚至是有意的曲解此外,不仅辩护是扩大经典影响的途径,对经典的批判也是建立在一定的解释的前提上,它客观上也起传播其思想的作用注意这种影响的多样性,才能更有效的掌握历史上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发挥作用的各种思想机制。

      这样,解释史(或影响史)才是思想史(包括哲学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关于方法论的这些表述不一定十分新鲜,但它是这篇论文力图贯彻的原则为了阅读方便,这里先叙述本书的基本线索3): 1,首章是一篇导论式的文字,它从重新检讨《庄子》的文献公案入手,接受了从王夫之到张恒寿、刘笑敢等人对内篇主要为庄子所作的论证;同时,又为前人关于《齐物论》代表庄子思想的观点,提供进一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齐物论》的哲学价值作初步阐明,从而落实了作为一篇中国哲学经典的基本估价 2,在前人对《齐物论》主题作齐"物论"与"齐物"论两种解读的基础上,作者提出齐物我的另一重含义合起来构成齐"物论"、齐万物与齐物我三义:齐物论是对各种思想学说,进行一种哲学批判,其重点不在是非的标准,而是对争是非本身的正当性的质疑齐万物则要求人的世界观的转变,放弃任何自我中心的态度,看待万有的自然性与自足性,把是非转化成有无问题,具有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过度的意味齐物我是前二者的深入,它所涉及的心物关系不是认识论而是生存论问题,本体论上化有为无,就是表现在生存论上的丧我与无为,它是导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信念基础齐物三义是庄子哲学的基本纲领。

      3,以《齐物论》为中心,借庄子同老子,公孙龙及孟子的分别比较,不但可以了解《齐物论》思想的"思想"背景,同时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观察"百家争鸣"时代的某种斗争态势它的疑知的倾向承接《道德经》的论点,但突出了主体如何沟通这一更深刻的难题,并以"齐物我"把外部价值冲突消解在内在心理平衡之中;针对公孙龙的善辩,其巧妙在于利用对方的言路,而把名与实的分析导向对主观心灵的强调,从而导向泯是非立场;同孟子的对立,通过共乐与独乐、共善与独善的对照,揭示双方在人性上是着眼于共性还是个性的区别,同时也呈现庄、孟两家对人、物关系在分合问题上所指向的两种天人观 4,齐物三义不仅是庄子哲学的基本纲领,同时其含义也在《庄子》全书中被庄子后学所发挥、扩展首先是齐"物论",即泯是非问题它的被提出有现实的不幸的社会历史根源,但作者在齐是非时,雄辩的理由掩饰其深切的政治动机,以一种超然的面目出现于哲学史上庄子后学中的有一派,则把他隐而不露的一面揭发出来,形成一种激烈的政治抗议这注定其影响一开始就不是完全游离于政治之外的另一方面,其精微之理即纯哲学上的事业也有传人例如言意关系的提出,它导源于《齐物论》对知、言、辩的限制,又为其后的哲学探究拓展新的论域。

      5,掌握齐万物的思想的发展,必须考察《庄子》一书中"道"的概念的变化《齐物论》中齐万物的思想,导自齐是非的目标而齐是非在逻辑上又是承接《逍遥游》"小大之辩"、"有用无用之辩"而来视万物为一物(或纯物),是非之争就失去依据这种"齐",即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叫做"道"内篇中的《大宗师》在显示"道"的普遍性时,却隐约有把"道"对象化的倾向外杂篇便把这齐万物之"道",发展为"以道观之"之"道",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