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标准农田工程设计实施方案(最全).pdf
50页高标准农田工程设计实施方案高标准农田工程设计实施方案1 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整体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整体方案1.11.1 建设内容建设内容(一)整治田块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容量等因素, 进一步优化农田结构布局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 平整土地, 减小农田地表坡降 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 灌排效率和防止风害等因素,合理确定田块的长度和宽度深翻深松土地,通过客土充填、剥离回填肥沃的表土层,改善农田耕作层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增强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建成后,实现田块相对集中,农田有效土层厚度达到 50cm 以上,耕作层厚度达到 20cm 以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下降到8%以下,丘陵区梯田化率不低于90%, 形成一批 5 万亩以上的区域化、 规模化、 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二)改良土壤采用农艺、 生物等各类措施, 对田间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后的耕地,进行土壤改良、地力培肥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翻埋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平衡推广保护性耕作,治理盐碱土壤、酸化土壤和重金属污染土壤,改善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
建成后,高标准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 12g/kg 以上,各项养分含量指标应达到当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中”或“高”值水平,土壤pH 值保持在 5.57.5,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指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规定, 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应降到最低限度三)建设灌排设施按照大中小微并举、 蓄引提调结合的要求, 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按照灌溉与排水并重、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并进的要求, 配套改造和建设输配水渠(管)道和排水沟(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开展灌溉排水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 管道输水、 喷灌、 微灌、沟畦灌、 水稻控制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 建成后, 田间灌排系统完善、工程配套、利用充分,输、配、灌、排水及时高效,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排涝标准达到 5 年10 年一遇,农田防洪标准达到10年20 年一遇,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 80%以上,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明显提高四)整修田间道路按照农业机械化的要求, 优化机耕路、 生产路布局, 合理确定路网密度, 整修和新建机耕路、 生产路, 配套建设农机下田 (地) 坡道、桥涵等附属设施,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建成后,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 平原区达到 100%, 丘陵区达到 90%以上,满足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
五)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体系以受大风、 沙尘暴等影响严重的区域、 水土流失易发区为重点,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根据防护需要,新建、修复农田防护林网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建成后,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应不低于 90%六)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对适合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的农田,铺设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 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建成后,实现农田机井、泵站等供电设施完善,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高七)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配置定位监测设备, 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土壤墒情监测和虫情监测站(点) ,加强灌溉试验站网建设,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大力推进良种良法、水肥一体化和科学施肥等农业科技应用,加快新型农机装备的示范推广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 95%以上, 基本形成农田监测网络, 田间定位监测点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 50%以上,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至少达到 5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 96%以上八)强化后续管护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 建立奖补机制, 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和村集体等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运行管护。
落实管护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完善监测监管系统,全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土地利用及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等情况1.21.2 建设标准建设标准1、 农田水利工程1)水田灌溉保证率 P=80%,旱田喷灌灌溉保证率 P=85%2) 农田排涝:5 年一遇3) 建筑物:排水建筑物:按十年一遇设计2、农田道路工程1) 田间道路路基宽 6m,路面宽 5m,路面下部铺设 0.20m 风化砂石田间道素土路基 0.3 m2) 道路纵坡:按平原地区均小于 6%,丘陵山区应小于 8%,路面横坡 2%3) 道路弯道半径:根据地形及行驶安全,一般弯道半径不小于20m4) 压实度: 路基 0-0.3m 深度范围内压实度应大于 90%, 0.3-0.8m深度范围内压实度应大于 85%路面压实度应大于 85%1.31.3 建设标准依据建设标准依据1、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省土地管理实施条例 5) 国家投资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国土资发2000316号6)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国土资发2000282号。
7)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通知 国土资发200164 号8)关于 2003 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96 号9) 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363 号10) 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财建2005169 号11) 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 号2、技术标准1)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TD/T10111013-2000) 2) 黑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试行) 3)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188-99) 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2000) 5)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6)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SL278-2002) 7) 水闸设计规范 (SL2652001) 8)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T191-1996) 9)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72-94) 10)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BT/T50363-2006) 11) 灌溉与排水渠系建筑物设计规范SL482-2011。
1.41.4 效益分析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本规划实施后,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平均提高 0.5 个等级以上,耕地质量平均提高 1 个等级以上,农田粮食生产能力平均每亩提高 100 公斤左右按现行市场粮食平均收购价格计算,亩均增加产值约 200 元, 可直接促进农民增收 同时,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提高约 10%以上二、社会效益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降低年际间波动本规划实施后,旱涝保收、 高产稳产农田比例大幅增加,可显著改善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肥、水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二是促进农民增收三是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实施本规划,可为良种和农业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创造条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 四是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本规划实施后,将进一步健全土壤墒情与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 有利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获取准确的土壤墒情、 土壤肥力等重要农业生产信息,从而增强政府指导农民适墒播种、合理施肥、抗旱减灾、适时适量排灌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三、生态效益通过实施本规划,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发展和耕地、 水资源紧张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中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可有效减少农田水土流失,减轻面源污染,保护水土资源;通过建设有机肥积造设施,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可促进农作物秸秆还田, 减少焚烧秸秆对大气的污染, 减轻畜禽粪便和废弃物对河流、水库的污染;通过土壤改良和测土配方施肥措施, 可减少肥料流失和浪费,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通过土地平整、保护性耕作、 农田防护林网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可改善小气候、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有效防治土地沙化和次生盐渍化,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1.51.5 项目保证措施及合理化建议项目保证措施及合理化建议(1)按时完成项目的保证措施1)经费保障项目经费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要保证项目的健康运行和进度,必须保证充足的项目经费为完成该项目,我单位已拟定了各项经费的调整,为该项目筹备了足够的经费作为项目开支对项目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保证专款专用,给项目的运行提供切实保障同时实行用途申请制度,使用经费时必须要有充分的申请理由,经项目组审核同意并签字后方可动用。
经费保障措施将为项目的优质、按时完成奠定基础2)组织保障我单位已成立地形测量项目组, 并对各项目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建立适应各个工作阶段的协调机制, 激动灵活地配置人员以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成果质量项目负责人:对内负责本项目的人员选定,工作安排,工期与质量的监控, 设备调配等, 对外负责与用户的联系和与相关单位的协调测量组组长: 负责组织本项目的技术方案编写、 技术标准的制定、设备检测的监督执行、项目成果的质量检查等工作技术负责人:负责落实项目组制定的各项方案、技术标准,负责组织人员进行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协调人员配备,产品过程检查并对最终产品质量负责专职检查员:负责作业过程及最终检查及作业质量的评定生产安全员:监督、检查、督促日常安全生产的各环节工作,确保人员、设备、车辆安全运行3)质量保障项目组从全局把关,下设技术组、质量检查组、内业工作组、外业工作组、项目办公室各小组在项目领导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互相配合4)技术保障项目组在人员安排时充分考虑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结合以及各小组的工作特点, 分阶段安排专业人员从事所熟练掌握的工作为保证部分工作的连续性,对一些衔接性较强的工作已安排综合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承担。
为解决技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 专门成立了技术指导组, 专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同时不断革新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成果质量5)设备保障我院已为该项目建立了后勤保障, 除了使用最先进的测绘仪器设备外,还安排专款用于该项工作的后勤用途, 切实为该项目的运行服务后勤保障主要有:车辆安排、主要工作用品购买、协助各项目小组和办公设备维护6)确保安全生产的保证措施(1)成立由院主管院长为组长、测量队长、项目负责人、作业组长、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全员为成员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2)项目负责人定期组织项目组成员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对参加本项目的全体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牢固树立安全生产首位意识,加强安全管理、监督工作,由专人负责安全、治保工作,随时消除安全隐患, 分组落实兼职安全员,负责各组的安全工作,将安全管理、 责任具体的每一个人,确保工程按计划顺利完施工任务禁止酒后作业;做好防电、防火灾、防盗的预防工作;(3)坚持安全交底制度技术人员在编制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时,必须编制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并向操作人员进行书面交底,双方签字认可;(4)严格执行安全奖惩制度;(5)进场生产人员在合同项目的整个工作期间进行人身意外保险;(6)进入施工现场测绘的生产人员着装应符合安全要求,进入场地应带安全帽、穿工作服、劳保鞋;(7)在交通干道从事测绘的作业人员,必需穿戴有红、黄色标背心和号帽,严格遵守城市交通规则,服从交警指挥;(8)在山地测绘时,为防止蛇虫叮咬,携带相应急救药品和通讯工具;在测绘水系时,水上作业人员应配备救生设备;(9)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