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析《黑孩子》主人公的主体建构.docx
9页试析《黑孩子》主人公的主体建构 苏冬凉(泉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Summary:理查·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揭示了美国种族主义制度下“黑孩子”的成长与经历小说以悲剧性的论调开始,却以乐观性的基调结束本文主要采用拉康关于主体建构的理论,分析理查的成长史及其得以在美国象征界文化生存下去的原因及启示Keys:认同;侵凌性;欲望;症状;对象aI207.411 :A :1673-2596(2011)04-0113-03一、引言理查·赖特是上个世纪40年代著名的美国非裔作家,曾被誉为“现代美国黑人小说之父”理查·赖特的创作生涯以《土生子》和《黑孩子》为巅峰《黑孩子》主要讲述理查·赖特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小说一开始以悲剧性的论调描写了理查·赖特在美国这个宣称自由平等的社会里所遭受的种种困难与挫折,但是到结尾,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身处逆境却对生活充满激情积极向上的黑人青少年形象当时美国社会推行的种族制度下的黑人要么逆来顺受萎靡不振,要么走向极端,然而理查·赖特却以他独特的方式打造了一条中间路线在美国黑人历史上,理查·赖特是幸运的,因为他成功了然而这种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那么理查·赖特是如何在逆境中拯救自我的呢?而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冲突时,如何进行自救而不至于走向绝境,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本文采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让·雅克·拉康有关主体建构的理论,分析理查·赖特的成长史,揭示其成功的内在原因,相信会对当今社会人的主体建构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二、镜像中的“他者”(一)拉康理论的镜子阶段及三界说拉康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其三界说,即想象界、象征界及实在界是研究无意识生成性和建构性的独特方法,也是文本解读的新方法主体建构可以在三界的互相作用下进行探讨想象界起始于镜子阶段中婴儿对镜中“完整”映像的误认,与“形象的形成”紧密相关想象认同的相关概念包括镜像、自恋、侵凌性及理想自我只需将此语境中的镜子阶段理解为分析意义上所谓的认同即可,也就是说,主体在承担一个形象后自身所发生的变化象征界是语言和文化,只有通过象征界的介入,主体才有可能从自恋的想象认同中摆脱出来面对优先在场的象征界,人类主体除了与之进行认同之外,似乎别无其他选择实在界可以被理解为想象界和象征界不和的因素实在是不可能被直接认知的,只是一些零星的碎片如果说幻觉或梦中表象是实在所产生的效果或所造成的影响,那么,我们在其中发现的便是实在所留下的痕迹。
精神分析及文本解读的任务就是揭示实在,拉康形象地称之为与实在“约会”二)理查对白人他者的想象认同及自恋式的侵凌性从主体的发展角度来看,想象界先于象征界存在在理查·赖特的成长过程中,一开始是对镜中那个完整自我(其实是白人他者)的想象认同和误认,这种认同表现在其模糊了“白”与“黑”的界限在小说中,理查写道:“当左邻右舍的黑人中传说有个‘黑’孩子遭到了一个‘白’人严厉殴打时,我觉得那个‘白’人有权打那个‘黑’孩子,因为我天真地假定,那个‘白’人肯定是那个‘黑’孩子的父亲在理查的想象界,人都是一样的,白人与黑人、白孩子与黑孩子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对于黑孩子和白孩子来说,父亲是唯一能够打骂他们的特权化身另外,理查在小说中对自己心理的描写无不显示出其对白人他者的想象认同虽然黑人在美国社会中地位低下,但理查“从来不感到自己低人一等”,“从未想到过自己是个下等人”理查在与白人接触时,总是像平常人一样直率行事——“白人、黑人都一样对待;这是我对待每个人的方式”理查之所以在白人面前克制不了自己的傲气和看法,其实就是因为在他的想象界,黑人跟白人是一样的,然而这种跟“白人一样”的理想是虚幻和不现实的想象认同与侵凌性紧密相关。
主体爱的是镜中那个完整的理想自我(对于理查来说,其实是白人他者),而主体本身却是分裂和不完整的这就形成一种反差,使得理查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表现出一种暴力倾向,这种暴力倾向是与其想象认同相关的侵凌性的一种外在表现拉康指出了一些可以代替侵凌性意向的意象,即“阉割、残缺、肢解、脱位、取出内脏、吞噬、身体的崩裂,总而言之,一些分裂身体的意象”理查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一种极端的侵凌性当理查住在外祖父家的时候,有一天,理查无所事事,头脑里突然闪现出一个新的游戏念头——“为什么不扔个什么东西到火里去看它燃烧呢?”理查于是从扫帚上拔下稻草扔到火里,看着稻草烧起来并以此为乐在孟菲斯,仅因为对父亲的大声喊叫不满,理查残忍地折磨并弄死了一只小猫这两幕闹剧包含的一些所谓分裂的意象是理查侵凌性的一种表现在接下来的生活中,通过理查自己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心强烈的侵凌性侵凌性在所有主体的身上都普遍存在侵凌性一般并不表现为实际的迫害行为,而是会受到某种限制可是经验告诉我们,侵凌性即使仅以一种态度表现出来,其效果也同样毫不逊色理查对艾迪阿姨和汤姆舅舅的态度及威胁性语言也透露出了他的侵凌性像其他所有的主体一样,理查的侵凌性既不是一种自卫,也不是残暴本性的结果,而是我们称之为自恋的认同模式的关联倾向。
三)美国的象征界及被“阉割”的主体理查虽然美国社会把黑人当自己的奴隶,但理查不能屈就自己,时不时以一种“正常人”的心态与家人或白人交往,这归根到底在于他对白人他者的想象认同但是先于他存在的美国象征界不允许他像白人一样思考,像白人一样生活对于黑人来说,也许最残酷的是“(通过认同)首先发现自己是一个人,后来又发现人被分为白人和黑人”美国象征界以父权名义的“No”否认了理查的想象认同美国社会象征界充斥着白人富足生活和黑人贫乏生活的鲜明对比许多对于白人“在场”的东西,在黑人那里是一种“缺场”在理查的成长过程中,他渐渐地发现,黑人和白人不仅是不同的,而且有很大的不同对白人他者的想象认同与美国象征界的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使理查成为被“阉割”的主体,从而陷入一种身份危机中,这种身份危机时刻威胁着理查的心理极限象征界的介入和阉割的结果构成了理查对不能实现的菲勒斯“白”的无限欲望理查渴望能恢复想象界中那个完整的自我三、症状及无意识欲望的浮现(一)菲勒斯、欲望及症状拉康认为欲望是人类存在的核心和心理分析中极为重要的概念欲望客体虽然滑动于能指链之上,但拉康并不认为意义是永远漂浮不定无法把握的菲勒斯是把欲望固定在一定形式的锚点,使主体滑动的能指链固定下来,赋予其意义。
菲勒斯是一种超验能指,指的是能给主体完整感却不能被主体拥有的东西它总以缺失的形式出现,指的是不能满足的欲望菲勒斯往往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症状中,并通过症状的解读而得以显现症状连接了拉康的三界,可以称为第四界在日常生活的精神现象学中或者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口误、笔误、诙谐、梦、幻象等症状都是压抑回归的形式症状是联接现象和其隐藏原因的桥梁,是内心斗争的一种妥协症状揭露了浮现在主体表面的,如身体、语言和行动的没有被释义过来的无意识意义二)焦虑对“白”的无意识欲望使理查在与白人接触时产生一种莫名的焦虑焦虑在心理学里是精神障碍最普遍的症状之一在小说中,理查多次提到自己的焦虑在与白人接触的过程中,理查几乎“每时每刻都处于紧张状态中”,理查甚至觉得“持续的焦虑”使他体重达不到标准,从而使他与在邮局工作的机会插肩而过持续的焦虑”也使理查不得不学习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三)伪装理查的内心里充满了对菲勒斯“白”的欲望,他希望能像白人一样与人进行交流和生活,但是每次当理查以一种“正常人”或白人的心态与白人交流时,总会受到白人的谴责,这就使理查不得不斟酌白人的想法来决定自己的言语和行动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撒谎为了使自己免受伤害,理查只好在与白人接触时伪装自己,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我的谎言在我眼前构成了一道安全屏障,正如梦幻构成安睡时的幔帐一样”。
四)幻象做为理查不能实现的菲勒斯“白”,它是一种既让人爱又让人恨,既让人渴望拥有又让人害怕的东西,代表了一种无所不能的力量理查对“白”的无意识欲望可以从他脑子里产生的一系列幻象和意象中得到显现对于理查来说,这种幻象揭示的是他对“白”这种无所不能的东西的害怕当理查“第一次看到一对山区型的、有黑白斑点的马儿顺着积满灰尘的大路,穿过大片尘土,蹄声嗒嗒地奔跑时”,感到惊奇不已;理查将带镣囚犯队误认为是一群大象,后来他意识到是犯人身上的黑白条纹的囚衣让他联想到斑马,而他总是把斑马当成大象这种误认及对斑马和大象的幻象,显示了理查心底“黑”与“白”融为一体的热切愿望四、绝境的边缘“白”其实是一种表示美国象征界文化中的存在与缺失,是白人享有而黑人无法享有的超验能指对于黑人来说,“白”体现了“整体”的自主和自足,以及享受“完整”的快感对“白”的欲望是一种无法满足的欲望,因为对于黑人来说,消除与白人的不同是不可能的在象征界,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要不要接受阉割,引用哈姆雷特的话就是“干还是不干(to be or not to be)”能不能接受阉割决定了人是否能成为“正常人”一)救命稻草——对象a像大多数人一样,理查站在了他人生的重要关头:接受阉割还是不接受阉割?接受阉割意味着悼念不能实现的菲勒斯“白”的离去,放弃对它的自恋式幻想,接受缺失和分裂的自我。
幸运的是,理查接受了阉割,实现了从想象认同到象征认同的跨越事实上整部小说就是关于理查如何从一个受挫的黑人转变成为伟大的作家的而理查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在主体面临走向毁灭的时刻,正是对象a(objet petit a)的出现挽救了主体,解除了主体对不能实现的菲勒斯的固执,使主体成为能够体验快乐的人为了摆脱阉割创伤,主体有必要接受在某些方面类似于菲勒斯的新的欲望客体这种新的欲望客体就是对象a,它是菲勒斯的等价物对象a就是当主体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存在问题时维持了主体之存在的事物在这个令人惊恐的时刻,主体将它紧紧抓住而这个关键性的对象a,对于理查来说,就是书书挽救了理查,使理查成为一个全新的主体通过不断的读书和写作,理查试着创造了想象界的新规则、新的能指链为了使自己不至于走向绝境,理查不断地读书和写作理查在小说中多处提到书对他主体建构的重要意义——“我是通过读书……才得以在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东西的情况下勉强活下来的每当周围的环境不能支持或养育我时,我就捧住书本;因此,我对书籍的信仰主要是出于一种绝望感,而并非由于对书的最终价值有什么坚定不移的信念理查不再陷于要么变成“白”要么消失的困惑中,而是打造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中间路线。
二)对象a与缺失所有的欲望都来自于缺失,对象a与主体身上的缺失紧密相关这就是说,欲望是不能满足的,因为欲望是不断延伸的一种欲望实现了,还会有新的欲望出现,从而使主体成为不断欲望着的主体,不断地找到新的寄托和目标而得以生存下去对于理查来说,对于书的欲望代表了他身上的缺失这就是说,读书和写作是无穷尽的看了一本书,还想看更多的;读了某一领域的书,还有其他领域的书等着理查去探讨理查看的书包括革命、心理、小说、医学等,这是一条无休止的能指链;相同地,理查对于写作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的,从第一次写短篇小说出来的成就感,到后来希望能成为像普鲁斯特那样的大作家,这种欲望是无止尽的,这也是一条无休止的能指链这种对书的持续欲望的存在使理查得以在美国象征界中生存下去五、对象a的现代启示理查本可能像其小说《土生子》中的主人公别格一样陷于想象认同中不能自拔,不愿接受阉割,从而受死亡本能驱动而走向灭亡幸运的是,理查走了另一条崭新的道路对象a犹如一根救命稻草,使理查在绝望时刻得以重生理查的成功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虽然美国黑人的历史已成为过去,但现代文明进步带来的是主体自身更多的失落在拉康看来,象征界并不能决定一个人能成为怎样的人。
主体是分裂的,没有人能逃脱被阉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