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张鲁的汉中政权与五斗米教及其它.doc

68页
  • 卖家[上传人]:xh****66
  • 文档编号:57129143
  • 上传时间:2018-10-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6.50KB
  • / 6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张张 鲁鲁 在在 汉汉 中中夏 杰目目 录录: :一、张鲁其人二、巧据汉中三、政教合一四、繁荣汉中五、保卫汉中六、汉中政权对道教的影响七、张鲁对毛泽东的影响八、张鲁城与白马山九、张鲁女墓与女郎山附附 录录: :一、张鲁在汉中大事记二、 《张鲁传》原文三、毛泽东点评《张鲁传》原文2一千八百多年前,道教领导的农民起义颠覆了东汉政权,催生了三国时代其中一大教派太平道及其领导的黄巾起义迅速被扑灭,该教从此销声匿迹而另一派五斗米道却在巴、汉地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 “民夷信向”(《后汉书》)的、 “带有原始社会主义色彩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摘》)、政教合一的汉中政权, “雄据巴、汉垂之十年”(《三国志》),“成为当时最平静的地方”(《中国通史》),该教也成了后来正统道教的唯一源头此时该教的首领便是张鲁一、张鲁其人一、张鲁其人张鲁(?—216 年),字公琪,沛国丰县人,出生于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传道世家是五斗米道第三代天师,道门内被称为系师祖义张陵, 《辞海》载,生于公元 34 年,卒于公年 156年道门内称其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等,字辅汉,沛国丰县人,为五斗米道的创立者。

      据晋葛洪《神仙传》和晚出的《天师世家》及其他一些史料,传为汉留侯张良之后少年时即精研《道德经》,旁及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明帝(58—75 年在位)时,出任巴郡江州(今重3庆)令后隐居北邙山,学长生之道,朝庭征为博士,称病不应顺帝(126—144 年在位)时,修道于蜀中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北)中,潜心钻研《老子五千文》,与弟子们一道造出《太平洞极经》、 《太一三天正法经》、 《正一盟威妙经》等道书二十四篇他自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开始传道和以符咒给人治病入此道者出米五斗,故被称为五斗米道;又因张陵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又被称为正一道又因其该道首领称天师,又名天师道该道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基本经典以佐国辅命、养育群生为己任这在《太平洞极经》中反映突出 《太平洞极经》被后来道家与《太平青领书》同称为《太平经》 《太平经》均已佚,但从唐人节录的《太玉经钞》十卷、 《太平经圣君秘要》及明《正统道藏》所收录的《太平经》残存的五十七卷上看,该书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宣扬阳尊阴卑与君尊臣卑(“阳乃天也,君也;阴乃地也,臣也”);说老天教人“和合”(谦让、友善、团结),这样人们才能常吉远凶;还说“天生人,幸使人人自力筋力,可以自衣自食者。

      而不肯力为之,反致饥寒负其先人之体,而轻体其力,不为力可得衣食,反常自愁苦饥寒,但常仰多财家,须而4后生,罪不除也 ”就是说穷苦是不勤劳的结果,不勤劳而又仰仗富人,是不可饶恕的大罪;又说富人要修善行仁, “救急国穷”,从而受到朝庭的征辟还说:“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供养人也”, “太者大也,其言积大如天”,“本者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治,无复不平”, “平之为言者,乃平平无冤者,故为平也 ”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比较直接反映农民的“平均”、 “平等”思想的最早纪录张陵的道书还宣扬人以得道成仙为最终目的为达到致此目的,就要做好事、善事,注意修炼他认为人人都有成仙的可能,人的精、气、神俱足,是人生命存在的条件所以,人欲长生不死,就应固精、爱气、养神,行持“守一”、 “食气”、 “胎息”等修炼方术如讲究房中节欲还精补脑”的房中术,又称赤黄之道,或称男女合气之术等养生方法张陵的道术主要是上章招神和符咒劾鬼张陵选中蜀地为创教之地,是与当时该地的社会状况及宗教习俗、风土人情有密切关系当时蜀中除图谶数术之学和黄老道术相当盛行外,蜀地居有多种少数民族,其宗教习俗颇尚鬼巫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谓“俱事鬼神”, 人“俗好鬼巫”。

      《晋书》也说:“賨人敬信巫觋” 《渊鉴类涵·道部》引《正一经》说:“陵学道于鹤鸣山中,时蜀中人鬼不5分,灾疾竞起感太上老君降正一盟威之法,始分人鬼,置二十四治 ”因而他的道教和道术符合当地的社会状况和宗教习俗,得以顺利推行张陵上章所招之神种类众多初创期的五斗米道,是一种具有主神崇拜特征的多神教据《华阳国志》载,张陵自称“太清玄元”,除崇奉老子为教主外,他还造出了许多神灵, 《正一法文经章官品》称有“百二十官”这些神灵“杂而多端”,天神、地祗、人鬼、仙真众圣无所不有,互不统属,杂然无序,然蜀人信之上章招神、符咒劾鬼,皆由二十四治道官行施,并制定了一些斋醮仪范为规范这些仪范,提高道官水平,张陵还创立“旨教斋”等斋仪 《正一论》说:“旨教斋者,天师以教治官而已 ”又说,“旨教斋法,虽真而古拙”该法究系如何,已无处考证张陵广收门徒,扩张教区有弟子三百余人,在蜀汉和京兆(今陕西西安)一带立有十十四治, “治”乃道教祀神之所, 《广弘明集》称“张陵时,杀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草屋,称二十四治治馆之兴,始乎此也后来的道教宫观源于这二十四治以治为中心的二十四治,其实就是二十四个教区其分布为:蜀郡的阳平治、鹿堂治、鹤鸣治、漓沅山治、葛璜山治;广汉郡的更除治、秦中治、真多治、昌利治、隶上治;遂宁郡的涌泉治,犍6为郡的稠稷治、北平治、本竹治、平盖治、平刚治;越雋郡的蒙秦治;巴西郡的云台治;汉中郡的浕口治、后城治、公慕治;成都南门左的主薄治、玉局治;京兆的北邙治。

      最为重要的治为阳平治、鹿堂治和鹤鸣山治,其中阳平治规模最大,地位最高这二十四治为其后五斗米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葛洪《神仙传》载,最后,张陵与弟子王长、赵升等同时升天而去这些虽是传说和神话,但设立二十四治,却为大多史科所肯定张鲁的父亲张衡,字灵真,道内尊为嗣师张陵死后,儿子张衡将传道的重点放在了巴、汉一带,为兼顾关中,于是常驻汉中张衡在其父的基础上,对五斗米道加以增饰如让信道者设以靖室,南朝陆修静《陆先生道门科略》记曰:“奉道之家,靖室是至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屋,其中清虚,不杂余物,开闭门户,不妄触突洒扫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刀四物而已 ”靖室又曰静室,人若有病,让在静室中思过,又没鬼吏“主为病者请祷”,作“三官手书”为人治病;设“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等(《中国通史》)这些做法,都被张鲁所继承据《传仙录》载,张衡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 179 年)正月二十三日,在汉中阳平(今陕西勉县西)的白马山上羽化而白日升天其实是在7其治所(浕口治)无疾而终张衡死后,妻子及儿子、女儿继续传道 《三国志》和《后汉书》均载张衡的妻子,即张鲁的母亲,因传道常往来于益州牧刘焉家(往来于其他官宦之家当然也不在话下),且有少容。

      刘焉任益州牧于中平五年(公元 188 年),距传说中张衡升天已九年,鲁母应已步入老年,而仍“有少容”,可见是按道教修炼的结果修身养命,人之常情鲁母以修身之功养得如此“少容”,博得官宦之家睛睐,使她传教和结好官宦更为便捷张鲁的妹妹传道被神话 《传仙录》载:“张玉兰者,天师张陵之孙也,灵真(鲁父张衡之字)之女也幼而洁素,不茹荤血年十七岁,梦赤光自天而下,光中金文篆字,缭绕数十尺,随光入口中,自觉不安,因遂有孕母氏责之,终不言所梦,唯侍婢知之一旦谓婢曰:‘吾不能思耻而生,死而剖腹,以明我心 ’其夕无疾而终侍婢以曰其事,母不欲违,冀雪其疑忽有一物如莲花,自膈其腹而出,开其中,得素金书本际十卷,素长二丈许,幅六、七寸文明甚妙将非人功玉兰死旬月,常有异香,乃传写其经而葬玉兰百余日,大风雷雨,天地晦冥,失经其玉兰所在场塘自开,棺盖飞在巨木之上视之,空棺而已今墓在益州温江县女郎观是也三月九日是玉兰飞8天之日,至今乡里常设斋祭之 ”此虽为神话,人们对张鲁一家的信奉可见一斑张鲁祖父创立五斗米教,其父母及家族发扬光大,教区和教民扩充,威望在巴、汉乃至整个蜀地日益提高,就连官方也与之过从甚密,这为张鲁占领汉中建立政权奠定了基础。

      二、巧据汉中二、巧据汉中张鲁在祖父张陵去世后随父张衡长年传教于巴、汉,母亲及家人留在蜀中,在蜀地传教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 179 年)正月,张衡去世后,张鲁袭父之职,任五斗米教总首领,教内尊为系师,常住汉中,在父亲“自日升天”处的白马山上修建天师堂,作为该教总部此处本为二十四治之一的浕口治所在地,此时又成了五斗米教的圣地,教徒聚集日渐增多,慢慢形成了城堡加之官方对五斗米教尚有好感,城堡逐年扩大,人称张鲁城该城规模之大,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描述道:“因即崤岭(白马山)筑城,周回五里,东临浚谷(浕水河谷),杳然可寻,西北二里,连峰接崖 ”该城雄居汉中盆地西沿高山上,站在此处东眺,盆地平野一览无余且该城与汉中锁钥的古阳平关仅隔浕水(今称咸9河),上下相望与此同时,张鲁对五斗米教的教义、教规和传道方式均有增饰(详见第三节),威信日高他为进一步便于扩充教民和利于传教,在原二十四治基础上,又在汉中增设四治,达到二十八治(有学者认为,二十四治应二十四节,二十八治合二十八宿)此时,五斗米教的势力在巴、汉乃至整个蜀地已十分强盛在张鲁主教五年后的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 184 年)二月,早期道教的另一派别太平道领导的黄巾起义暴发,“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后汉书》)。

      《资治通鉴》称:“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 ”当时东汉为十二州九十余郡,仅剩四州和司隶(中央直辖区)没有响应东汉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力以赴对其残酷镇压,十个月后, “太平道遭受重创,从此销声匿迹,传授不明”(《道教史》)此时,五斗米教也有些心动同年七月,该教首领之一的张修,在其传教地的巴郡(今重庆)率道徒起义,杀郡守赵部,一度占领巴郡(《后汉书》)中平五年(公元 188 年)六月,益州黄巾首领马相“合聚疲役之民数千人,先杀绵竹县令,进攻雒县,杀郗俭(益州刺史),又击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三郡马10相自称‘天子’ ,众至十余万人”,蜀中震动此时,刘焉听从侍中广汉董扶的建议,谋得益州牧一职,还被封为监军使者、阳城侯,前往蜀中任职但为蜀中黄巾起义所阻幸“州从事贾龙领[家]兵数百人在犍为东界,摄敛吏民,得千余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龙乃选吏卒迎焉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刘焉“阴图异计”,其实就是暗暗培植实力,诛杀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刘焉虽为益州叙,但此时的益州十分混乱,统治困难一是由于原“益州刺史郗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三国志》),民怨沸腾;二是益州旧部和豪门贵族各怀异志,难以统属。

      如镇压了益州黄巾起义,又迎刘焉为益州牧的贾龙,就因刘焉杀了不服统治的州中豪强王缄、李权等而反攻刘焉,被刘焉所杀三是益州各郡因天下动荡,朝庭衰弱,名为听命朝庭,其实各自相对独立,也不听命于州牧如犍为太守任岐,就与贾龙一道反对刘焉;汉中太守苏固就不服刘焉调遣而此时的益州各郡,五斗米道经张鲁祖孙三代的经营,势力已十分强盛,信徒遍布而组织严密,已成为一支不可低估的政治势力刘焉为控固政权,收取民心,扩充实力,割据一方,独霸益州,不得不结好五斗米教,11借其势力统治益州中平六年(公元 189 年),董卓废废帝而立献帝,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卓於初平元年(公元 190 年)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威胁到与关中只隔了一道秦岭的汉中汉中为蜀之门户,自古有“得汉中者得巴蜀,失汉中者失巴蜀”之说刘焉自然要力取汉中而固巴蜀,于是他欲借张鲁之力来实现其目的 《三国志》载:“张鲁母始以鬼道(五斗米道),又有少客,常往来于焉家,故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道,杀害汉使 ”《后汉书》也载:“沛人张鲁,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往来焉家,遂任鲁以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将兵掩杀汉中太守苏固,继绝斜谷,杀使者 ”两部正史均载因鲁母“有少容” , “有姿色”, “常往来焉家”, “故遣”或“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