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docx
2页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总角:婴幼儿时代古人不剃头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又叫“翘翘辫”浪途营销库网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的文章,仅供参考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时候,人们总是以人的头发长短、发式及头发的颜色变化来称代人的年龄,例如: 总角:婴幼儿时代古人不剃头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又叫“翘翘辫” 垂髫:少年时代从婴幼儿到少年时代,人长高了,头发也长长了把儿童与少年的长发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样,称作“垂髫”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的少年,这时用发带把头发束扎起来 及笄:又称“待年”指女孩长到15岁时,可以待嫁了这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于头顶笄:即簪子) 弱冠:20岁左右的男子,古代20 岁的男子要行“冠礼”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头巾。
因为才行冠礼,表示刚刚成年,但还不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岁,此说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岁时应立身处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岁此说应见于《论语-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岁时各方面都有经验,性格稳定,办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了 半百:即50岁,百岁的一半又称“知命之年”因活到50岁的人命运大致定局了,该认命知命了 花甲:60年为一甲子,且人到60岁时头发也变得花白了故称60岁的老人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岁取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那种劳动生活环境条件下有人活到70 岁或以上者,实属少见 耄耋:即指80,90岁《说文》里载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颐:指一百岁期”指一个完整的时间单位颐”即颐养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头上的头发全白了用其特征来泛指“老年人”群体 黄发:乏指高寿老人有特别寿长的老人,白发有返黄复青的现象 陶渊明在《桃花渊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的词句,词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是指老人与小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