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的影响.docx
7页浅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缩短了农产品运输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让农产品能更快更便捷地抵达市场过去,许多偏远农村地区只有狭窄的土路,路面坑洼不平,遇到雨天泥泞不堪,拖拉机、货车难以通行,甚至需要靠人力搬运某南方山区村庄以种植柑橘为生,每年 11 月柑橘成熟后,村民需背着竹筐将柑橘从山上的果园运到 5 公里外的乡镇公路,每人每天只能往返 2 次,每次搬运 50 斤,再由小型货车转运到县城批发市场,全程耗时 3 天途中因颠簸、挤压,部分柑橘表皮破损,腐烂率超过 15%;而运输成本(包括人力、车辆燃油、损耗)占柑橘销售价的 30%,村民卖出一斤柑橘仅能赚 0.8 元,辛苦一年下来,每亩地纯收入不足 3000 元现在,政府出资为村里修通了 3.5 米宽的水泥路,路面硬化平整,直接连接乡镇主干道,冷链运输车可开到果园门口的临时装卸点柑橘采摘后,村民用小型电动三轮车将果实运到装卸点,1 小时内就能装入冷链车,当天傍晚就能运到 200 公里外的市区批发市场,腐烂率降至 5% 以下,运输成本占比也下降到 10%,村民每斤柑橘纯收入提升到 1.5 元交通改善还让农产品能对接更远的市场,某北方平原村庄以种植蔬菜为主,以往蔬菜只能在周边乡镇集市销售,收购商趁机压低价格,一斤西红柿最多卖 1 元。
2022 年村里通上了连接高速公路的支线公路后,蔬菜收购商直接开着大型冷链车到村里收购,将蔬菜运往 500 公里外的大城市超市,西红柿收购价每斤提高 0.5 元,村民每亩地年收入增加 2000 元,不少农户还扩大了种植面积,从原来的 5 亩扩到 10 亩同时,交通便利也吸引了外地客商直接到村里建立采购点,某村的葡萄种植户,以前每到成熟季都要四处联系销路,担心葡萄卖不出去,现在山东、河南的客商提前 1 个月就来村里预订,现款支付定金,采摘后直接装车运走,减少了中间环节,种植户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收益更有保障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升级保障了农业灌溉需求,减少了旱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稳定了农业生产收成传统农业灌溉多依赖自然降水或简易水井,灌溉效率低,遇到干旱年份,农作物因缺水叶片枯黄,减产甚至绝收;雨季时,田间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积水无法及时排出,又会导致作物根系腐烂,颗粒无收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种植村,全村有 1000 亩稻田,过去没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只能靠村里的 2 口老井抽水,干旱年份水稻亩产从 1000 斤降至 700 斤,减产 30%;2018 年夏季遭遇持续暴雨,田间积水超过 1 米,500 亩低洼处的水稻全部被淹,村民看着长势喜人的稻穗泡在水里,却无能为力,最终颗粒无收,每户农户平均损失 2 万元。
后来,政府投入资金为村里修建了小型水库、总长 5 公里的灌溉渠道和 2 座排水泵站,水库能储存雨水和河水,总库容达 5 万立方米,灌溉渠道通过分支覆盖全村所有农田,干旱时可通过泵站将水库的水抽到渠道,流进田间;雨季时,打开排水泵站的闸门,能快速排出田间积水2022 年夏季同样遭遇干旱,村里通过水库放水和泵站抽水,每天为稻田灌溉一次,水稻全程未缺水,亩产达 1200 斤,与丰收年持平;2023 年 6 月雨季,连续下了 3 天大雨,排水泵站及时运转,将田间积水排出,农田未受淹,水稻长势良好,最终亩产 1100 斤水利设施还让农户能更灵活地安排种植结构,不再局限于耐旱、耐涝的作物,某村以前只能种植玉米、高粱等耐旱作物,每亩地年收入 3000 元,修建灌溉系统后,农户改种需水量大但收益高的蔬菜和瓜果,如黄瓜、西红柿、西瓜等,采用大棚种植,一年可收获 2-3 季,每亩地年收入从 3000 元提升到 8000 元此外,节水灌溉设施的推广也降低了水资源消耗,某村在政府补贴下,为 200 亩蔬菜大棚安装了滴灌设备,通过管道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避免了传统漫灌的水资源浪费,每亩地用水量从 300 吨减少到 150 吨,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降低了灌溉时的人工成本,以前灌溉一亩地需要 2 个人工,现在开启滴灌系统后无需值守,节省了大量时间。
农村电力基础设施的改造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能源,支撑了电动农机、温室大棚等现代化农业设备的使用,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过去,部分农村地区电力供应不稳定,尤其是偏远山区,供电线路老化,电压波动大,每天都会出现 1-2 次短暂停电,遇到恶劣天气,停电时间更长电动农机如收割机、抽水机无法正常使用,只能靠人工或柴油农机,效率低、成本高;温室大棚的温控设备、照明设备也时常断电,影响作物生长某北方农村的温室蔬菜种植户,2020 年冬季遭遇寒潮,气温骤降,恰好又遇到停电,温室大棚内的加热设备无法工作,温度从 25℃降到 5℃,1000 平方米的番茄苗全部冻伤,叶子发黄枯萎,损失超过 5 万元;家里的电动抽水机因电压不稳,电机频繁烧毁,每年维修费用超过 2000 元,还耽误了灌溉时机现在,电力部门对村里的供电线路进行了全面改造,更换了老化的电线,新增了 1 台 500 千伏安的变压器,电力供应变得稳定,电压波动控制在 ±5% 的合理范围,停电次数从每年 20 次减少到 1-2 次,且每次停电都会提前通知,方便农户安排生产稳定的电力让电动农机在村里广泛应用,某村农户购买了电动收割机,每天可收割 20 亩小麦,是人工收割效率的 10 倍,以前人工收割一亩小麦需要 200 元,现在电动收割只需 80 元,每亩地节省人工成本 120 元,全村 1000 亩小麦收割下来,总共节省成本 12 万元。
电动灌溉设备也发挥了大作用,农户在田间安装了智能灌溉系统,通过 APP 就能控制灌溉时间和水量,定时自动浇水,无需再人工值守,以前灌溉全村农田需要 5 个人忙 2 天,现在一人操作就能完成,节省了大量时间温室大棚的运行也更稳定,温控设备 24 小时保持棚内温度恒定,冬季加热、夏季降温都不受停电影响;照明设备采用 LED 补光灯,满足作物光合作用需求,某农户种植的反季节草莓,在稳定电力支撑下,亩产从 3000 斤提升到 5000 斤,上市时间比以前提前 1 个月,正好赶上春节前的消费旺季,每斤草莓卖出 25 元,比普通草莓价格高 10 元,收益大幅增加此外,电力基础设施还支撑了村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某村的大米加工厂,以前因电力不足,加工设备只能半负荷运行,每天只能加工 5 吨稻谷,电力改造后,设备可满负荷运转,每天能加工 15 吨稻谷,不仅满足本村农户的加工需求,还吸引了周边 3 个村的农户前来加工,带动更多农户种植水稻,形成了 “种植 - 加工 - 销售” 的完整链条,加工厂每年盈利超过 20 万元,还为村里提供了 10 个就业岗位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的普及让农户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和农业技术指导,减少了生产盲目性,帮助农户规避市场风险。
过去,许多农村地区没有网络覆盖,信号微弱,甚至在屋里接不到,农户只能通过电视、广播获取有限的农业信息,无法及时了解全国各地的市场行情,常因信息滞后导致农产品滞销,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某中原地区的村庄以种植西瓜为主,2019 年村里不少农户听说西瓜价格好,就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全村西瓜种植面积从 500 亩增加到 1000 亩,结果收获后市场供过于求,西瓜价格暴跌,每斤只能卖 0.3 元,即使这样,仍有 20 万斤西瓜卖不出去,只能堆在地里腐烂,农户平均亏损 1.5 万元现在,通信公司在村里建设了通信基站,实现了 4G 网络全覆盖,部分地势较高的区域还开通了 5G,农户的智能能随时上网,通过农业 APP、电商平台就能查询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价格,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2023 年,某西瓜种植户通过网络了解到某一线城市对有机西瓜需求大,且价格能卖到每斤 3 元,于是按照有机种植标准,不使用化肥农药,改用有机肥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收获后通过网络联系到该城市的生鲜电商平台,对方派冷链车直接到村里收购,每斤西瓜卖出 1.5 元,虽然比一线城市零售价低,但比当地普通西瓜价格高 1 元,收益翻倍通信便利还让农户能学习农业技术,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某村农户通过 APP 观看农业专家的直播教学,学习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技巧,遇到问题还能在评论区提问,专家实时解答。
某果树种植户以前不懂病虫害防治,苹果树的发病率超过 40%,结出的苹果品质差,卖不上价,通过学习后,掌握了喷洒生物农药、清理病枝等方法,苹果树发病率控制在 5% 以下,苹果个头大、色泽好,每斤售价提高 0.8 元,每亩地年收入增加 3000 元此外,农村电商的发展也离不开通信基础设施的支撑,某村农户在电商平台开设了网店,销售村里的土特产,如花生、芝麻、手工粉条等,通过网络宣传、直播带货,每年线上销售额超过 100 万元,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打造了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前只能在当地销售的土特产,现在能卖到全国各地,农户收入大幅增加农村仓储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农产品储存难题,延长了农产品销售周期,让农户能避开集中上市的低价期,获得更高收益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户缺乏专业的储存设施,农产品收获后只能堆放在自家院子里或简易仓库中,容易受潮、发霉、腐烂,必须尽快出售,遇到集中上市的季节,市场上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大幅下跌,农户只能低价抛售,收益受损某北方村庄以种植苹果为主,全村有 2000 亩苹果园,每年 10 月苹果集中成熟,农户只能在 1 个月内卖出,否则苹果就会腐烂收购商抓住农户急于出售的心理,趁机压低价格,每斤苹果只能卖 1 元,部分农户为了尽快出手,甚至 0.8 元就卖;还有一些苹果因无法及时卖出,只能低价处理给果汁厂,每斤仅 0.3 元,或者直接腐烂扔掉,损失率超过 20%。
现在,政府和村里合作建设了恒温冷库,总库容 500 吨,配备了温度控制系统和湿度控制系统,能将温度稳定在 0-5℃,湿度控制在 85%-90%,苹果储存期间能保持新鲜农户将苹果采摘后,先进行分拣、包装,然后存入冷库,不再急于出售,而是根据市场价格变化,分批次在冬季和次年春季销售冬季和春季市场上苹果供应减少,价格明显上涨,每斤苹果能卖到 2.5 元,农户每亩地年收入增加 5000 元,以前 1 亩苹果园年收入 1 万元,现在能达到 1.5 万元仓储设施还能保障农产品品质,减少损耗,某村的葡萄种植户,以前葡萄采摘后只能保存 10 天,超过时间就会变软、掉粒,现在将葡萄存入气调冷库,通过调节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抑制葡萄呼吸作用,保鲜期从 10 天延长到 3 个月,春节期间取出销售,葡萄仍保持新鲜饱满,每斤售价 15 元,是采摘时价格的 3 倍物流配套的完善也让储存的农产品能快速运往市场,某村的冷库配套建设了物流配送中心,配备了 3 辆冷链物流车,农户的农产品从冷库取出后,可直接通过物流车运往全国各地的批发市场、超市和电商仓库,无需再经过多次中转,节省了时间和运输成本以前农户将苹果运往南方市场,需要先运到县城冷库,再转乘大型货车,全程需要 5 天,现在从村里物流配送中心直接发车,3 天就能到达,运输成本每斤减少 0.2 元。
此外,仓储物流设施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某村的玉米种植户,将收获的玉米存入仓库后,不再直接出售玉米原粮,而是与村里的小型加工厂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将玉米加工成玉米糁、玉米面条、玉米淀粉等产品,农产品附加值提升 3 倍,玉米糁每斤能卖 3 元,是原粮价格的 2 倍,玉米面条每斤卖 5 元,附加值更高,带动更多农户种植玉米,形成了 “种植 - 储存 - 加工 - 销售” 的产业链,村里的加工厂每年盈利 15 万元,还为村民提供了 8 个就业岗位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业经济发展培养了专业人才,提升了农户的文化素质和农业技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人才支撑过去,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简陋,教室是破旧的瓦房,桌椅残缺不全,缺乏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也薄弱,优秀的老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许多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很少有人选择留在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