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析.docx
15页口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陈佳慧摘 要:随着市场对口译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要日益增高,如何使学生在在校期间提高口译的应用能力和临场应对能力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旨在以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为例,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常见的口译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具体操作和成效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对口译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期对同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关键词:口译;实践教学;问题;改革;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G642 文献标志码:A :2096-000X(2020)05-0142-04Abstract: As the market needs more high-quality interpreters,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preting and task-dealing skills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is case, this paper is determined to analysis the possible factors in improving the interpreting training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summary and reflec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of Jil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universities or related researches.Keywords: interpreting; training model; problems; reform; 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of Jil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引言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为了满足新形势背景下的市场需要,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因此提出实践教学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
翻译人才的培养在这一点上的体现尤为明显,为了满足市场对于高水平专业口译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通过开设专门的实践类课程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口译能力等本文将分析国内高校的口译实践教学现状,特别是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口译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口译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注:本文中所探讨内容均主要针对本科口译实践教学)一、国内常见口译实践教学模式自2006年,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以来,很多高校在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做了诸多尝试,其中最常见的口译实践教学形式为开设实践类课程例如,很多高校开设了诸如“口译工作坊”、“口译实践”、“口译实务”等实践性课程来推动口译实践教学大部分高校在此类课程上往往主要采取教师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在课程上进行口译模拟训练一些高校甚至还会将实际项目材料引入课堂,并在学生模拟结束后进行点评等这种形式的优势明显,其可以使学生在校内接触到实际翻译项目的材料,并在模拟和教师点评中积累知识和相应经验此外,由于所面对的对象均为同学和教师,这种形式也给学生在成为译员的锻炼路上提供了“磨合”的机会,使学生在相对不紧张的情况下快速成长因此这种形式在前期培养中很有优势。
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学校体制限制、口译教师数量不足、设备有限或材料不足等客观现实原因,很多学校此类课程出现了开设时长有限、开设形式单一,甚至是出现“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区分度低等现象这也就造成了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理想”与“现实”分离同时,尽管上文提到这类课程有利于前期磨合,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场景以及开设形式限制,因此并不能提供真实口译场景中的全部環境,例如心理压力、对现场随机应变的考验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和行业接轨,很多高校通过校政企行合作或帮助学生创立翻译公司等形式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真实实践中部分高校更是建立起语言服务基地,为校内师生提供直接的实践平台二、吉外高翻以往口译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国内较早开设翻译专业本科院校之一,吉林外国语大学(简称“吉外”)基于其民办本科的灵活性和学校“应用型”的基本定位,从建系伊始,学院就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先后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实时发展需要尝试了多种口译实践教学模式,即从最开始的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一体已逐渐发展到现在的独立的翻译实践实训体系接下来,本文将以吉外高翻的口译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例,就其中经历的模式改革的具体操作和从中吸取的经验进行阐述:(一)上课形式方面1. 第一阶段:单一教师授课制在学院意识到应加大力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后,就开始第一次尝试独立设置口、笔译实践课,并由专门教师负责相关的课程。
其中口译实践教学总计4个学期,上课内容由相应任课教师自行选取,主要涵盖Adobe Audition等口译常见录音软件的使用和不同领域的口译模拟等上课形式主要为学生模拟和教师点评学院在实行单一教师授课制后,和过去的学生自主寻找材料进行模拟相比,有一些突出的优势:第一,在材料选择方面,由教师进行选择之后,能够做到根据大多数人的进步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和实时调整,同时,也使所选内容更有针对性,且能做到由浅入深,避免出现入门过难,导致学生丧失积极性等现象第二,在信息反馈方面,由于有教师实时点评,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收到有效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消化吸收和积累第三,在合作模拟方面,由于采取的是班级集体上课制,有利于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完成模拟,和单个学生的“单打独斗”相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并在模拟过程中互相借鉴、汲取更多思路和表达方式但是,这样的形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例如单个教师批改、点评任务量变大等2. 第二阶段:模块制单一教师授课制实行一段时间后,我院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时反馈以及对优化学生专业化水平的一些思考,决定从下一年级学生开始试运行“模块制”的实践教学,即由原来的每个年级的口译实训课程由单一教师讲授改为由口译教师团队合作完成。
授课内容也由原来的单个教师自选改为专题(专题参考CATTI三级口译实务教材所分专题)分配模块制有助于分散教师压力同时由于“术业有专攻”,每个教师都有其擅长的领域,根据各自优势进行专题模块式教学有助于集中“优势”,提高各个领域的专业程度为了把优势最大化,并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和行业接轨,我院所设置的部分专题聘请了校外的职业人主讲和分享另外,所选取材料的专题向翻译行业最权威的资格水平考试教材靠拢,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在贴近行业的基础上,在校期间努力达到行业资格准入水平尽管模块制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劣势,例如由于每个模块均由不同教师承担,且其中部分团队成员为校外聘请的职业人,这就造成了一些课程接续性较差的问题;此外,在材料难度选取渐进方面也要弱于单一教师授课制3. 第三阶段:任课教师跟踪制前两种方式各自有其优势,但是在和理论课结合的角度来看,都存在不足,特别是由于教师不同、资源不是共享的原因,曾经出现理论课和实践课个别材料重复的现象另外,尽管模块制的优势明显,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任课教师不足、课程时间冲突或者外聘行业人专业经验足但是课程组织效果差等客观现象,因此,在总结前两个阶段各自经验的基础上,我院提出来第三种尝试,即任课教师跟踪制,也就是由相应年级的口译专业课教师同时负责其口译实践的课程。
此举除了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外,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使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一个整体二)开设学期方面就实践本身而言,我院鼓励学生在各个时间段参加各类校内外实践,而对于实践类的课程来说,出于课时限制以及和理论课结合等因素的考虑,我院口译实践类的课程,即口译实训课开设时间为4个学期在课程开设的时间上,高翻学院也做了多次调整,例如最初学院将口译实训安排在3-6学期,这样设置是考虑到部分学生大四实习找工作等原因,因此截止时间设在了第6学期在具体操作过一轮之后,发现尽管这样做有其优势,但是由于相应的开始时间在第3学期,而对应的笔译实训也为3-6学期,学生开始接触的第一门翻译专业课程也在第三学期,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留给口译实训的缓冲时间过少同时,翻译培养专家普遍认为在口译培养之前最好有较好的笔译基础鉴于口译的现场性和即时性等特点,有较好笔译基础的译员在临场应对时往往表现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脑中有东西做积累”因此在试运行之后,学院将开始时间错后笔译一个学期,这样对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整体培养都有较好的推动作用三)口译实践量方面在口译实践量要求方面,根据教指委的相关指导和要求,我院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完成口译50小时和笔译5万字的翻译量。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有不同的需求,例如一些学生致力于毕业后成为口译员,希望可以在就业前积累更多的口译经验等为了更好地滿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2017年3月翻译工作室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提出了“倾向口译”、“倾向笔译”、“均衡口笔译”、上浮20%等多种“套餐”供学生进行选择具体内容如表1表1 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本科翻译实践量“套餐制”同时根据学生实习实践需要以及行业导向等制定了一些列的抵消及评定制度,例如参加校外口译实践可以1:1进行抵消等目前,“套餐制”已经实行了一轮,学生对其评价很高,很多学生依据自己的未来发展需要选取了有倾向性的套餐,且很多学生自觉选择“上浮20%”的选项,以此督促自己参加更多实践,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的积极性等在第一轮实行结束之后,学院针对师生反馈在上述“套餐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并推出了“进阶版”的“转换制”,也就是不再锁定口、笔译实践量在“套餐”内的具体数字,而改为允许在满足实践量指标的情况下,按照1万字笔译实践量对应10小时口译实践量的比例进行自由转换,以此来进一步满足学生口、笔译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前期不确定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学生,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放宽他们的选择。
转换制”计划从17级开始实施(即19年下半年)由于此次改革本质上是上一轮“套餐制”改革的进一步升级,就目前对师生的前期调研来看,其可操作性较高,预期能够进一步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提高学生口、笔译实践质量等方面有所提升三、未来改革思考得益于吉外办学的应用型理念和灵活的体制,高级翻译学院在探索更优化的实践教学道路上做了诸多尝试,基于我院自身探索过程中的发现和对国内常见口译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观察,可以看出我国口译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学校培养定位、学生自身个体发展和家长期望之间的矛盾纵观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翻译专业,普遍定位在培养外交、外事人才,或在培养过程中开设的课程在内容上主要偏向正式会议口译类等,但是在另一边,很多本科生由于 “志不在此”等原因,出现了自身发展需要和学校培养方向相左的现象而在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期望和学生自身梦想之间,有时也存在分歧,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学生反应高考时是家长帮忙选择的志愿,自己本来想读的是另一个专业等由此可见,在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方面,有时学校、学生、家长三者之间本身即存在一些矛盾点二)教材的问题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现成的口译教材,但是学院在选择的时候应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接受能力、学校自身定位以及所在地区市场等,并不是所有教材都能做到适合任何一所学校。
特别是现在很多教材的选材偏重政治或大型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