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署山一中珠海一中金山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12页广东省佛山一中、珠海一中、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34小题,每小题2分,共68分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多选、少选或选错皆不给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 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2. 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A.推广精耕细作 B.推动社会转型C.抑制土地兼并 D.改变地租形式3. 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家庭人口项 目数量(单位:钱)5人收入粮食8500支出赋役2989日常开支7950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具有局限性土地规模户数所占土地比例1亩以下692.4%1—10亩12243.6%10—20亩364%20亩以上612.6%合计233100%4. 右表为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关系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A.自耕农经济盛行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租佃关系普遍化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5. 《夷坚志》是记载宋人洪迈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民情风俗的一部作品,为后世提供了宋代社会丰富的历史资料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在此书中的是A.曲辕犁的推广使用 B.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发生转变C.用煤作为燃料冶铁 D.出现粉彩瓷器6.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质疑:“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其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 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 B.唐代柜坊和飞钱的问世 C.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 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7. 《晚明大变局》一书提到:“近来人们常说‘晚清大变局’,殊不知晚明也有大变局——它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的,而是有世界背景的这里的“晚明大变局”主要表现在A.坊市制度逐渐趋向瓦解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8.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9.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该材料可证明A.日本与欧洲勾结共同掠夺中国B.明朝与日本贸易情况复杂多样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D.明朝海禁导致日本海盗的盛行10.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A. 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 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C. 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11. 据1879年的《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一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一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
这一状况A.说明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B.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C.导致殖民侵略日渐加剧 D.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12.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A.生产技术和新的思想文化 B.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C.资本主义和新的工业企业 D.经济体制和新的政治制度13. 右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4年7月3日视察武汉汉阳铁厂时拍摄的老照片拍摄该照片的目的是A.表达对环境污染的忧虑 B.展现近代化运动的成就 C.鼓舞清军对日作战的信心 D.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反思14. 表1是某学者统计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企业形式设厂数资本(万元)资本所占比重官办371007.89.2%官办招商集股6356.43.2%官督商办273.80.7%官商合办301139.910.5%商办4168277.776.4%合计49110855.6100%表1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 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项目1920年1936年机器制造品12.9%20.5%手工制造品32.2%25.5%农产品45.4%45.9%15. 右表是民国时期几类商品所占国内市场比重的变化情况。
它说明当时中国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近代工业化进程有所发展C.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工业产品在数量上超过了进口品16.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百年张裕”1892~1915年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年份发展大事1892年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1912年孙中山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1915年在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A. 酿酒业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B. 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C. 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D. 北洋政府对张裕产品享誉世界起到一定作用17. 1926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吴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的主要原因是A.官僚资本的严重阻碍 B.民族资本的竞争激烈C.民国法制严重不健全 D.商战思潮的影响深远18. 公元前81年汉朝围绕“盐铁专营”问题,桑弘羊力辨群儒;一千年后,宋朝“延和殿廷辨”围绕“国有专营”问题,王安石力辨司马光;再一千年后,国民政府围绕“日产国有”问题,宋子文力辨经济部官员,可谓“千年辨一回”。
辩论围绕的基本问题是A.是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 B.“集权回归”与“放权让利”C.是中央主导还是地方主导 D.工业化发展与农业化发展19. 宋子文于1945年建立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资产主要来自于接受敌伪产业,后来靠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收购原料和免于政府收购等政策垄断了棉纺织业的进出口贸易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国民政府执行自由宽松的金融贸易政策 B.日资企业退出给民营工业腾出经营空间C.官僚资本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控制和垄断 D.民族工业萎缩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减弱20.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宣布美国来华投资企业“应课征之税捐与本国人民同”,“将来亦不致颁布足以阻碍获得合理利润之新税则”国民政府的这些规定A.抑制了美国对华的商品倾销 B.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巩固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D.推动中国积极融入世界21. 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 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 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 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22.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
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B.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C.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23.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其对应的分别是A.荷兰、意大利 B.葡萄牙、英国 C.西班牙、意大利 D.意大利、法国24.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时间1684年1689年1701年售价(荷兰盾/磅)80752.32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价格革命来势汹汹C.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D.商业革命不断发展25. 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A.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B.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C.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D.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26. 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保护性的重商主义政策,从十七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实行的《航海条例》到1815年颁行的“谷物法”(规定国产谷物平均价达到80先令或超过某种限度时方可进口)都体现了这一政策。
但到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航海条例”也在1849年被取消了这说明当时英国A.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完善自由市场制度 B.废弃重商主义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盛行C.保护新贵族的利益,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