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doc
5页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一、名词解释1. 八股文【答案】所谓八股文,((明史选举志二》解释说“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八股文还称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它是在宋朝经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是一种命题作文,有固定的结构一般而言,每篇八股文的结构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又称出题、领题等)、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这四个部分中各有两股,两股的文字繁简、声调缓急,都要对仗,合称八股,八股文之名即是由此而来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八股文形成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在产生之初,它对于考试文体的标准化,促进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应该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然而,八股文的负面影响也同样明显它禁锢了士人的思想,严重败坏了士风、学风和社会风气它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危害尤甚因此,八股文遭到许多有识之士的猛烈抨击 2. 万木草堂【答案】万木草堂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康有为于1891年在广州长兴里创设的一座新式学堂,是他讲学的场所康有为采取个别谈话甄别的办法,招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且有志于维新的青年入学。
办学宗旨是培养兼通中西学说,德智体多方面发展的人才著有《长兴学记》以为学规康有为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开设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和文字之学四种课程学生除听讲外,主要靠总结读书、写笔记、记功课薄,每半月旱交一次康有为对功课薄反映的问题或做批示、或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康有为自仟总教授,另从学生中选出若干名高材生作为学长,带领学生读书还要求学生练习演说、做体操和假期“游历”万木草堂是一所由旧式书院向新式学堂过渡的学校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前后历时7年,期间他完成了-系列重要著作包括《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同时他还继续撰写《大同书》这些著作也成为万木草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维新运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变法维新骨干,如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人,他们都成为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康有为逃亡日本,万木草堂于1898年9月被清政府查封停办 3. 经今古文之争【答案】经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儒家经学两大派在学术和争立学官问题上的争论一派所依经籍为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故称经今文学; 另一派所依经籍据称为发掘出的先秦古文字本,故称经古文学两派所据经籍,小仅书写字体和字句篇章不同,在治经观点方法和传经学统宗派上亦,为汉政权服务。
经古文学重在不同经今文学师传严守师法家法,重在探索经籍的“微言大义”训话考索经籍文字典故前者把持西汉太学,先后立博士14家,后者多在民间传授西汉末年,刘散议立经古文学官,招致经今文学博士激烈反对,两派之争自此开始新莽时和东汉初,经古文学几度跻身博士之位,亦均未能成为官方显学,但在学术上则逐渐居于上风东汉末年,郑玄不守经今古文的家法,博学多闻,以经古文学为主干,并吸收经今文学某些观点而遍注群经,参互各说,以成一家之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学的统一,经今古文之争遂告一段落 4. 文翁兴学【答案】文翁兴学是西汉最早兴办地方官学之举文翁自景帝末为蜀郡(今四川)太守,及武帝设五经博士,因感蜀地偏僻,有蛮夷风,欲激励后进,乃从郡县小吏中,选拔张叔等开明有材者十余人,派遣至京师,受业于博士,或学习律令减省太守府私人用度,购置土产馈赠博士数年后,蜀生学成还归,皆予重用,并向朝廷荐举,有官至郡守、刺史者又兴建官学于成都市中,招收郡治以外四郊属县子弟学生均免除摇役其才学高者补为郡、县属吏,次等的亦可获孝梯力田的荣誉称号而享受种种优待平时常选学生至官衙,就便座协理政务每出行巡视各属县,多以诸生中明经学、有德行者为随从,使之出入于官府内外,传送教令。
吏民见诸生荣耀显达,争欲为之,至有不惜出重金以求入学为弟子者蜀地于是教化大行,形成好文雅的习俗风尚,集于京师的学者之多,亦小业于文化先进地区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即为文翁兴学的推广蜀民为其立祠堂,岁时祭祀小绝至唐代,其祠堂尚在成都城内 5. 六学二馆【答案】六学二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简称六学指国子监所属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二馆指门下省所属的弘文馆和置于东宫的崇文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6. 陕北公学【答案】陕北公学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干部的学校,1937年成立于延安其任务是对于知识青年给予“对抗战必要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训练,主要是培养行政干部、民运干部和文化工作干部,学习期限为2~3个月,校长是成仿吾陕北公学的课程是叮分军事七分政治,科目有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与军事常识、时事讲演等。
1941年与女大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陕北公学从1937年到1941年四年之中培养了一万多名干部分赴华北、华南、华东各抗日前线 7. 五经课试法【答案】五经课试法是魏文帝时期制定的考试办法,由东汉的“二年试经”发展而来规定,不通者罢遣; 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生); 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式生)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 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二经者,耀其高第为太子舍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试通四经者,耀其高第为郎中,未及格者,亦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郎中; 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摧其高第而随才叙用,不通者亦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8. 历事制度【答案】历事制度是明朝重要的教学制度和人事制度,即在国子监内,选拔国子监生到京都各衙门历练政事明统治者为了让这些人熟悉各个机关部门的政事,分派他们去干一些实际的工作,称为“历事”或“习史事”,在历事部门取得的资格或资历就是“实历”历事生白天在各司练习政务,晚上回监读书休息,将读书学习和做官实践结合起来换言之,历事制度,就是国子监学生在各部门的实习、见习,它是明初制定的重要人事制度之一,监生“历事”的成绩又往往与被分配官职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监生历事制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实习制度,一方面可补明初官吏之不足,另一方面缩短了监生从学校到任职之间的距离,使监生在入仕之前,基本上具备了处理庶务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尽早发现人才,便于将其中学优才异者遴选进政权机构中去,这就在科举仕进之外,另辟了一条选官任职的途径通过历事来选拔人才的做法,虽属封建典制,其方法亦有可借鉴之处二、辨析题9. 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答案】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1)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2)思维定势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又阻碍问题的解决,要视具体情况而定:①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基本相同时,思维定势能使人根据面临的间题联想起己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 可以使人将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己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②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不相同时,定势使人习惯性地采取原先的方法去解 一、名词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