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三筛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doc
12页用三筛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论 文 用三筛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作者 河北石金楼 时间 2019年7月28日 提 要 一、三筛法理论 1、正筛法 2、倒筛法 3、双筛法 二、证明部分 1、五个定理 2、二个性质 3、埃氏定理 三筛法,是正筛法,倒筛法和双筛法的总称是古老筛法的创新和完善,属于初等数学,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素数分佈领域,是解决难题的金钥匙 一、筛基式和筛法符号 给定一数N,可找出不超过的素数2、3、5、...、Pn、把这些素数叫做N的基素数,除1、2、3外,任何一个N都可以求出基素数,再求出N对每一个基素数的非负剩余后,可得到一个式子: N≡1(2),r2(3),... rn(Pn) (A) 把式子(A)叫做N的筛基式注意本文中的N,一般代表奇数例如N=67则基素数为2、3、5、7于是筛基式为67≡1(2),1(3),2(5),4(7).由上可知,给定一个N≥25可以找出其唯一的筛基式,但反过来却不一定成立读者可以自己思考 为更好使用三筛法,特引进三个符号正筛法用ZS(N)表示,倒筛法用DS(N)表示,双筛法用SS(N)表示 二、正筛法 把埃氏筛法中的消数方法稍加修改,把从Pi2开始消数改为从Pi开始消数,消去的数不再重消,而且把1也看成素数,这种筛法叫做正筛法。
例如,N=67,则ZS(67)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由上可得,????从2开始,2的倍数消去33个从3开始,3的倍数消去11个从5开始,5的倍数消去5个从7开始,7的倍数消去2个总的消去51个数,剩下(以后称残留)16个数 把正筛法与埃氏筛法比较可得,两种筛法思想一致,大同小异修改虽小,但却使筛法更加简单,实用和快速 下面,就是在实践中总结的“一边消数,一边生长”的树形法以例说明 N=193,基素数为2,3,5,7,11,13.树形法如下: (1)用2消1 2, (2)用3消1 3 5, (3)用5消1 7 13 19 25 5 11 17 23 19 (4)用7,11,13消 1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49 53 59 61 67 71 73 77 79 83 89 91 97 101 103 107 109 113 119 121 127 131 133 137 139 143 149 151 157 161 163 167 169 173 179 181 187 191 193. 由上可得,残留39个数,若加上6个基素数,再去掉1,则193以内实有44个素数。
三、倒筛法 给定N,正筛法是从1到N向右逐步消数,现改为从N到1向左逐步消数,但消数的方法与正筛法相同,这种筛法叫做倒筛法 例如,N=67,则DS(67)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由上可得,正筛法是从2开始消数,而倒筛法是从倒数第二数66开始消数,反向消去2的倍数33个正筛法是从3开始消数,而倒筛法是从倒数第三数65开始消数,反向消去3除余2之数11个正筛法是从5开始消数,而倒筛法是从倒数第五数63开始消数,反向消去5除余3之数5个正筛法是从7开始消数,而倒筛法是从倒数第七数61开始消数,反向消去7除余5之数2个总的消去51个数,残留16个数 若N≡ik(modPk),由于倒筛消去的,是倒数第Pk个数,正好是Xk≡ik+1(modPk). 例如,由于67三1(2), 1(3), 2(5), 4(7).所以倒筛消去之数为X1三O(2), X2三2(3),X3三3(5),X4三5(7)。
由上可知,倒筛法之树形法如下 N=193, 由于193≡1(2),1(3),3(5),4(7),6(11),11(13),所以DS(193)如下: (1)用2消1 2, (2)用3消1 3 5, (3)用5消1 7 13 19 25 3 9 15 21 27 (4)用7,11,13消 1 3 7 13 15 21 25 27 31 33 37 43 45 51 55 57 61 63 67 73 75 81 85 87 91 93 97 103 105 111 115 117 121 123 127 133 135 141 145 147 151 153 157 163 165 171 175 177 181 183 187 193 由上可知,残留39个数,有合数,也有素数倒筛法是筛法的创新和重大突破,宅源于筛法而优于筛法,使筛法得到了大解放,极大地扩展了筛法的应用空间 四、双筛法 给定N和基素数2,3,5,...,Pn 同时对数段1至N施行正筛法和倒筛法,即双筛法 例如,N=67,则SS(67)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由上可知,从2开始,2的倍数消去33个。
对2来说,正筛法与倒筛法重合,只消一次以后还会有类似的情形从3开始,3的倍数消去11个接着从倒数第三数65开始,反向消去3除余2之数11个从5开始,5的倍数消去2个,接着从倒数第五数63开始,反向消去5除余3之数2个从7开始,7的倍数消去2个,接着从倒数第七数61开始,反向消去7除余5之数2个总的消去63个数,残留4个数,且有1+67=31+37=68. 和正筛法一样,双筛法也有树形法例如,N=193,由于193三1(2),1(3),3(5),4(7),6(11),11(13),所以SS(193)如下: (1)用2消1 2, (2)用3消1 3 5 (3)用5消1 7 13 19 25, (4)用7,11,13,消1 31 61 91 121 151 181 7 37 67 97 127 157 187 13 43 73 103 133 163 193 由上可得,残留11个数,且有1+193=31+163=37+157=43+151=67+127=97+97=194. 双筛法是筛法的一种升华它把单一的筛法变成了双重筛法,为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开辟了道路 下面,研究双筛法的对称性 (1)在数列1、2、3、...N中,与首尾等距离之二数互补。
即1+N= 2+(N-1)=…= (N+1)+ (N+1) (2)由双筛法之定义可知,双筛法每次消去之二数即正筛法消去之M与倒筛法消去之M′,有M+M′=N+1. (3)由以上二点可知,双筛法之相对残留数P和P′互补 即P+P=1+N′(P′≥P) 以上三点统称为双筛法的对称性 下面研究双筛的分类: 1、纯双筛:除去2外,用其它基素数消数时,正筛法和倒筛法都不重合的双筛,叫做纯双筛 例如SS(25),SS(87),SS(165)即是 1、一般双筛:纯双筛以外的双筛都是一般双筛例如SS(29),SS(97),SS(199)即是 在所有的双筛中,由于纯双筛消去之数最多,所以残留数最少因此在证明中,多以纯双筛为例例如SS(25)=3,SS(27)=2,而SS(29)=8.相差较多 3、所有的双筛,用3来分类,可分成三类:(A)N≡0(mod3),(B )N ≡1(mod3),(C )N≡2(mod3). 在每类双筛中,四除余一和四除余三的双筛,依次间隔,各占一半 在同一类双筛中,若基素数也相同,则称为同类同基双筛例如,SS(25),SS(31),SS(37),SS(43)即4个同类同基双筛。
下面,研究双筛的一些性质 定理1、若N是一个纯双筛,且N=4 L+1,L是自然数,则SS(N)≥1是一个奇数 证明:据双筛定义,第一步用2消,消去2L个偶数,残留2L+1个奇数再用3、5、…,Pn 消时,每次都是消去偶数个数,由于奇数减偶数得奇数,所以SS(N)≥1是一个奇数例如SS(9)=1,SS(25)=3, SS (9997)=191 此定理说明,若N=2P-1, P是奇素数则SS(N)必符合上述条件且有P+P=N+1.除此之外,其它所有双筛的残留数必是一个偶数例如SS(27)=2,SS(29)=8,SS(26167)=422 定理2、若N≥5,则SS(N)≠0. 证明:若N=1(2), r2(3),…,rn(Pn), 令N′=2×3×5×…×Pn×k+N,k是自然数 把SS(N)称作小筛,把SS(N′)称作大筛注意,筛的大小是相对的 取N=157,N′=2×3×5×7×11+157=2467 由于157三1(2),1(3),2(5),3(7),3(11),则SS(157) 如下:(1)用2消1 2,(2) 用3消 1 3 5 , (3)用5消1 7 13 19 25 (4)用7,11消 1 31 61 91 121 151 7 37 67 97 127 157 19 49 79 109 139 由于2467三1(2),1(3),2(5),3(7),3(11),10(13),…,23(47),对SS(2467)的尾部,即从2311至2467 部分也进行SS(157)的双筛,则有 2311 2341 2371 2401 2431 2461 2317 2347 2377 2407 2437 2467 2329 2359 2389 2419 2449 由上可得,小筛与大筛的尾部,都用同样的基素数消数,则消去之数与残留之数,布局完全相同。
另选一些大筛之尾部,与此同效 由上可得,若SS(N)=0,则大筛的尾部也为0,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尾部之数比小筛之数要大得多按照双筛法之消数规则,尾部之数应由此Pn大的基素数13至47去消才能得出结果,不用Pn后面的基素数参与消数就能得出结果,与双筛定义矛盾即小筛消小筛,大筛消大筛,小筛消大筛,大筛不能进行到底事实上,尾部之数,有些是新产生的大素数,有些是新产生的大合数例如2407=29X83 、2329=17X137、2449=31X79 这正好符合素数的分佈规律所以有SS(N)≠0. 1、自等性 若SS(N1)=SS(N2),则有N1=N2 证明:设P及P′为二双筛之相对残留数, 由于P+ P′= 1+N1=1+N2, 要上式成立,只有N1=N2 此性质说明,任何一个双筛都是独立的 2、相异性 若N1≠N2,则有SS(N1)≠SS(N2) 证明:由自等性可知,若SS(N1)=SS(N2), 则N1=N2,与已知矛盾 ∴SS(N1)≠SS(N2) 由于所有的双筛都是相异的,所以可以分成二类 (1)相背双筛 若两个双筛的残留数完全不相同,则称为相背双筛例如SS(85)=﹛13、19、43、67、73﹜与SS(87)=﹛17、29、41、47、59、71﹜相背。
(2)相交双筛 若两个双筛的残留数部分相同,部分不相同,则称为相交双筛,例如SS(33)=﹛11、17、23﹜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