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阶段我国历史遗留矛盾的特征、趋势及对策.doc
12页现阶段我国历史遗留矛盾的特征、趋势及对策作者简介:李琼英(1976.7-),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矛盾;朱力(1956.2-),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问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刚性社会矛盾趋势分析与化解对策研究》(14ZDA06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演变趋势、特征和对策研究》(12AZD041)的阶段性成果The Characteristics, Tren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ntradictions Left Over by History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李琼英 朱力Li Qiongying Zhu li(安徽省委党校 科社教研部,安徽合肥,230022)内容摘要:历史遗留矛盾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因特殊政策形成的某些群体,现以各种方式持续表达诉求引发的矛盾,其具有异于其它社会矛盾的典型特征,表现为矛盾源的政策性、矛盾主体身体的非连续性、矛盾的缠绕性等诸多方面从现阶段主客观条件来看,历史遗留矛盾短期内仍呈高发态势,但从长Üﻠ ﻠ 匀。
未来随时间推移旧有矛盾自然弱化,但新的问题又将会积淀为历史遗留矛盾,该矛盾表现形式将是进一步趋向集体化和组织化,且易演变为非直接非现实性社会矛盾为此,需预防与化解双向推动ﻬﻠ ﻠ最序、地区联动、社会力量参与等多层次的解决策略Abstract: The contradictions left over by history are caused by some political groups who express their appeal persistently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The contradictions hav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its policy-type source, the non—continuous identity of subject, and the prehensile property of contradiction and so on In view of development, the contradictions will occur frequently in the short term but weaken in a long run. Moreover, the old contradictions will reduce gradually while some new problems will condense as novel historical contradictions, which still further show the trends of collectivization and organization, and evolve into ”Non—direct Interest Conflict" easily。
Therefore, it should build multi—level strategies such as ordered categories, regional linkag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forces to prevent and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关键词:历史遗留矛盾 特征 趋势 对策Key words: the contradictions left over by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trends; countermeasures历史遗留矛盾指包括农村老字号群体、涉军类群体、援外类群体、国企下岗职工等历史上主要因政策原因形成的特殊群体,在现实社会中以各种方式面向政府持续表达自身诉求,渴望提高生活水平、重新获得价值承认,由此引发的各种纠纷与冲突.由历史遗留问题而产生的矛盾错综复杂,涉及时间跨度长,面广量大,相关利益主体多元,调处难度大,成为现今社会最棘手和最敏感的问题之一,若不能予以有效处理,则会埋下隐患,产生较大的社会风险,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威胁历史遗留矛盾尽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长期而普遍存在,但目前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一直是困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学术界对此也缺乏较为系统和专门的研究。
本研究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现今法律和政策的梳理、典型案例详细解读的基础上,并借助座谈会和深度访谈等调查方法,通过对众多城乡基层干部及历史遗留群体的访谈,对历史遗留矛盾获得了深刻的认知及体验.一、历史遗留矛盾的表现特征历史遗留矛盾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历史性和累积性,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发酵,造成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失调.这一不同于其它社会矛盾的特性使历史遗留矛盾表现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形态.(一)矛盾源的政策性转型社会的分化已经泛化到几乎任何一项公共政策中,形成了政策受惠者与政策受损者之间的张力政策受惠者总是试图以“服务大局"或“发展的代价”为理由来迫使政策受损者接受现实,但政策受损者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强加的分配格局,试图通过抗争来实现合理的利益和理性的收益.注释:[1] 张海波,童星.社会管理创新与信访制度改革[J].天津社会科学,2012-3.历史遗留矛盾并非现时利益的直接受损而生发,主要是过去国家特定的政策所形成,在制定某些政策时未能听取民意,造成利益分配不公;很多政策只考虑现时价值,缺乏通盘和长远规划,没有前后政策和不同政策之间的衔接,使政策的统一性和协调'ﻠﻠ ﻠ甀利益落差。
历史遗留群体在今日大量优惠政策推出的触动下、在自身长期难以摆脱困境的失衡心理刺激下,不再接受以往的政策安排、心生相对剥夺感而引发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和利益的调整,新旧政策的转换、政策的变革有其历史必然性,政策具有交织性、历史性,政策调整过程中还易产生政策陷阱,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部分群体获利,一部分群体利益受损,若国家未能对利益受损者进行有效的利益补偿和政策替代,则会使部分利益受损群体陷入困境,致使其生活水平和身份地位降低,由此滋生不满,而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企图改变现状的期望均落空,负面情绪便会进一步累积和发酵,从而使怨恨增强,最后发展为对现存社会政策和制度公平性的质疑,触发一系列对抗社会的行动,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冲突.政策变迁产生的利益群体并不会全部转化为历史遗留群体,多数人凭借自己的持续努力获得了向上流动,没有陷入政策陷阱和利益困局,而少部分群体由于主客观因素未能摆脱政策的伤害,未能走出历史的挫折,沦为绝对或相对贫困群体根据归因偏见理论,“自我服务的归因偏见”往往使人们倾向于将失败和不好的事件归因于外部环境,但是却将成功和好的事件归因于他们自己[2] 托马斯·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M].周晓虹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0.[3] 朱志玲,朱力.从“不公”到“怨恨”:社会怨恨情绪的形成逻辑[J].社会学,2014-5.[4] 张海波,童星.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内涵、结构与形式[J].社会学,2012-12.为此,少部分群体常常将自己的困境完全归因于外部环境,即国家政策的原因,而缺乏内在的自我反省,从而萌生对国家和政府的不满和怨恨心理。
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的差异、现时政策与历史政V ﻠﻠﻠ一部与中西部地区政策的差异等均会造成历史遗留群体的心理失衡二)矛盾主体身份的非连续性大多历史遗留群体现实身份与某一历史时期的身份不一致、出现偏差,身份脱节、遗漏、不连续,自我认同产生错位、断裂,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经验世界.历史上某一特定时期其自我认同感、荣誉感较强,而现今经济、政治地位等向下偏移,地位身份差异由此产生心理失落和不平衡感,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减弱.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社会流动的加速,人们社会阶层的转换、身份地位的升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由于机会、能力等先赋或自致因素的差异,不同人群亦会有不同的表现,失落者本不应产生过多的失衡心态,但对于历史遗留群体而言,造成他们身份断裂、地位跌落的并非自身因素,而主要是国家政策或公权力违规、违法操作所致,因此他们会将自己的劣处境归咎于政府,期待政府能够弥补其损失,提高其生活水准.尤其在思想多元化、关系利益化的今天,历史遗留群体较之身份变迁之初个体意识增强、集体意识削弱,对经济利益更加渴望,其利益失衡心态也更为强烈,抗争的动力亦愈大三)矛盾的缠绕性历史遗留矛盾源起复杂,涉及工人、农民、军人等各类群体,人员众多、异质性强。
历史遗留群体还具有分散化特点,区域分布广,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城乡、中东西部均普遍存在,呈星状、碎片化分布特征,其反抗形式多样,主要以个体或集体上访为主,老上访户、思想偏激者较多历史遗留矛盾的时间跨度长,经历了时代更迭,政策变更、人员替换、话语转换是矛盾化解的现实背景由于时限较长,政策变动大,公职人员多代更替,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确,现时政府解决的积极性不高,以此可能会出现推卸责任、久拖不决的现象,使各类历史遗留矛盾又进一步积累,直至今日发展成为一类发生频率高、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矛盾.历史遗留矛盾在矛盾主体、成因、范围、时间等方面错综复杂的特性为矛盾的化解带来难题,并具有缠绕性在这些矛盾中,有些是应该及目前可以解决的,如老字号群体;有些是应该解决但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的,如大部分的涉军类群体、援外类群体和企业下岗工人;还有一些是不合理的诉求且无法予以解决的,每一类历史遗留矛盾往往蕴含不同的成份,不同类别的历史遗留矛盾缠绕在一起,各类历史遗留群体相互参考,使矛盾的解决极为艰难此外,还存在着情、理、法的交织,有合情、合理、合法,也有合情、合理、不合法,还有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即无理取闹型,在矛盾的解决过程难以区分,甄别。
这一特征使历史遗留矛盾极具反复性和持久性,成为多地久拖未决的社会之痛四)矛盾抗争形式集群化历史遗留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群体性的矛盾而非个体矛盾,其联动性较强,因此也必然呈现出某种集群化趋向.历史遗留群体以传统的上访为主要诉求方式,从组织程度看,通过集合、串联、聚会等形式集体上访现象不断增多,有的是相同地域、相同单位、反映相同或类似问题的人聚集在一起集体上访,有的是不同地域、不同单位、反映不同问题的人纠合一起上访,见访谈案例相同利益群体或相似利益群体进行“抱团取暖”式结盟抗争,运用各种表演形式,营造苦难情境、烘托情感氛围,获取公众和媒体在道德上的支持.这些小群体利用各种密集的非正式网络,形成不同于主流社会的亚文化,甚至是反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媒体与等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一些历史遗留群体或相关群体开始通过互联网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传播社会矛盾,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以隐蔽的形式进行抵抗,使矛盾呈现匿名化趋向,而这些很难直接被获知与控制.互联网的搜索和筛选功能能够将具有相似社会处境、同等社会地位、相同社会经历和利益诉求、共同心理体验的人连接在一起,形成自发群体,聚集成社会网络.[5] 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50.[6] 王广、唐红丽.深化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研究,推动中国社会学走向世界[J].社会学,2014-10.现实中各类历史遗留群体或其家庭成员通过QQ群、朋友圈等方式,如越战老兵群、下岗工人群,自发地形成一个跨越地域界限的利益相同或相近群体,通过现实和虚拟空间进行持续互动,在交流中会产生共鸣、共振,使一系列负面情绪进一步在群体中传染、迭加与强化,并在交互作用下寻求其行动的合法与合理性自我解释,建构行动策略,从而为历史遗留群体的集体行动创造了条件,也促使集体行动的发生频率和规模扩大.尽管近年来历史遗留群体的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