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医院康复科常用方剂目录趣味记忆.doc
11页中医医院康复科常用方剂目录1. 麻黄汤(《伤寒论》) 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杏甘桂蚂蝗】心肝贵麻黄,杏仁,甘草,桂枝)2.大青龙汤 (《伤寒论》)3.小青龙汤(《伤寒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风寒束表、水饮内停)【小青龙】姜药味麻,甘辛夏桂小青龙】将药喂妈,甘心下跪干姜,芍药,五味子,麻黄,甘草,细辛,半夏,桂枝)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胃气虚夹湿)【参苓白术】枣草梗,薏山扁莲砂 【森林白猪】找草根,一山遍连沙人参,茯苓,白术,大枣,甘草,桔梗,薏苡,山药,扁豆,莲子,砂仁)5.三仁汤(《温病条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温病初起,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三仁】厚半叶通滑三人】后半夜通话三仁:薏仁蔻仁杏仁,厚朴,半夏,竹叶,木通,滑石)6.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咳嗽)【二陈】陈夏,茯草梅姜儿臣】趁夏,服草梅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乌梅,生姜)7.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平胃】三苍陈朴评委】三藏陈谱三:生姜大枣甘草,苍术,陈皮,厚朴)8.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姐想找江苏白蜘蛛,补大腹皮。
――二陈桔香枣姜苏白芷术,朴大腹皮9.桂枝汤(《伤寒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三芍药鬼子】三烧药桂枝,三:大枣生姜甘草,芍药)10.大承气汤 (《伤寒论》)峻下热结1,阳明腑实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脐腹痛、坚硬有块)【大承】黄厚枳实硝 【大臣】皇后只是笑大黄,厚朴,枳实,芒硝)11.五仁丸(《世医得效方》)12.十枣汤(《伤寒论》)攻下水饮1,悬饮2,实水)【十枣】,遂芫戟枣 【拾枣】,谁愿起早甘遂,芫花,大戟,大枣)13.小柴胡汤 (《伤寒论》)和解少阳1 伤寒少阳证2 妇人伤寒、热人血室、疟疾、黄疸见少阳证)14.四逆散(《伤寒论》)四逆菜籽是草药――四逆柴枳*草药15.白虎汤(《伤寒论》)清热生津气分热盛)【白虎】粳石母甘 【白虎】精食母肝粳米,石膏,知母,甘草)1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清心养阴,利水通淋心经火热)竹甘通地【导赤】 竹杆捅地【捣池】竹叶,甘草,木通,生地)17.左金丸(《丹溪心法》)18.青蒿鳖甲汤 (《温病条辨》)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伤、邪伏阴分)【青蒿】生地丹母鳖 【青浩】生地担母鳖青蒿,生地,牡丹皮,知母,鳖甲)19. 六一散 (《伤寒直格》)清暑利湿。
暑湿证六一儿童滑杆)(滑石,甘草)20.苓桂甘露饮 (《宣明论方》)21.四逆汤(《伤寒论》)回阳救逆心肾阳虚寒厥)【四逆】附子草干姜 【四妮)】父子炒干姜附子,甘草,干姜)22. 四君子汤(《圣济总录》)益气健脾胃脾胃气虚)参苓术草【四君子】 森林树草【四君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23.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胃气虚夹湿)【参苓白术】枣草梗,薏山扁莲砂 【森林白猪】找草根,一山遍连沙人参,茯苓,白术,大枣,甘草,桔梗,薏苡,山药,扁豆,莲子,砂仁)24.生脉散(《医学启源》)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气阴两虚)【生脉】参麦味人参,麦冬,五味子) 或:五人麦【生脉】五人卖【生麦】25.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补血调血冲任虚损)【四物】当地药芎 【饲物】当地药熊当归,熟地,芍药,川芎)26.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滋补肝肾肝肾阴虚)【六味地黄】,丹茯山萸药泻六位帝皇】,单服山芋要泻熟地,丹皮,茯苓,山茱萸,山药,泽泻)27.四神丸(《内科摘要》)涩肠固脱,温补脾肾久泻、五更泻)【四神】枣姜骨肉味萸四神】早将骨肉喂鱼大枣,生姜,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28.甘麦大枣汤 (《金匮要略》)(甘草 小麦 大枣)29.四磨汤(《济生方》)四磨要相人参郎。
――四磨药香人参榔30.身痛逐瘀汤 (《医林改错》)31.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32.羌活胜湿汤 (《内外伤辨惑论》)(羌活 独活 防风 川芎 蔓荆子 蒿本 炙甘草)33.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益气祛风,健脾利水表虚不固之风水、风湿)【防己黄芪汤】三术防己,黄芪,三:生姜大枣甘草,白术)34.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金匮要略》)35.四妙丸(《成方便读》)36.二妙散(《丹溪心法》)37.五苓散(《伤寒论》)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下焦蓄水)【五龄】猪桂茯,泽白术五龄】朱贵妇,择白珠猪苓,桂枝,茯苓,泽泻,白术)38. 五味消毒饮( 《医宗金鉴》)39.仙方活命饮( 《外科发挥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痈疮初起、肿毒)陈母没乳芍【仙方】,酒归草银(针)穿刺,防芷天花 陈母没乳烧【仙方】,酒鬼操银(针)穿刺,防止天花陈皮,贝母,没药,乳香,赤芍,甘草,酒,当归,金银花,穿山甲,皂角刺,防风,白芷,天花粉)40.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胸中血瘀)【血府】桃红四物(有),柴梗甘枳牛学府】桃红四物(有),柴梗赶只牛桃红四物汤,柴胡,桔梗,甘草,枳壳,牛膝)41.当归补血汤(金 ·《 内外伤辨惑论》)补气生血 。
血虚发热)【当归补血】芪 【当归补血】奇当归,黄芪)42.五皮散( 《华氏中藏经 》)陈夫妇丧生――陈腹茯桑生43.金铃子散( 《圣惠方 》)44.独参汤( 《景岳全书 》)45.复元活血汤( 《医学发明 》)活血祛瘀,舒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阻滞)【复元】红军归山甲,草桃瓜复员】红军归山家,炒桃瓜红花,军:大黄,当归,穿山甲,甘草,桃仁,瓜蒌仁)46.柴胡舒肝散( 《景岳全书 》)47.桃红四物汤( 《医宗金鉴 》)48.黄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 》引崔氏方)秦连山黄柏解毒――芩连山黄柏解毒49.清营汤( 《温病条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人营分)【清营】地,竹连犀丹,翘麦银元 【请迎】弟,助炼稀丹,俏卖银元生地,竹叶,黄连,犀角,丹参,连翘,麦冬,银花,元参)50.普济消毒饮( 《东垣十书 》)陈胜巧拦截牛马,才将秦国老凯旋――陈升翘拦截牛马,柴僵芩国老*玄清热解毒,疏风散泻大头瘟)【普济】荷(尚),参芩牛连马,(刘)胡蓝,陈梗翘甘升蝉 【普济】和(尚),生擒牛连马,(刘)胡兰,沉更巧赶生产薄荷,玄参,黄芩,牛蒡子,黄连,马勃,柴胡,板蓝根,陈皮,桔梗,连翘,甘草,升麻,僵蝉)51.犀角地黄汤( 《千金方 》)岳母牺牲――药牡犀生。
52. 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三子来借书 三子莱芥苏53.八珍汤( 《正体类要 》)当地人找熊,将住少甘岭――当地人枣芎、姜术芍甘苓益气补血气血两虚证四君(苓草术人参)+四物(地芍归芎)人参 9 白术 9 白茯苓 9 当归 9 白芍 9 川芎 9 熟地 9 炙甘草 554.十全大补汤( 《医学发明 》)四物汤+四君子汤+黄耆 肉桂 奇贵55.小活络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乳没龙星川草乌56.大活络丹( 《圣济总录 》)57.大补阴丸( 《丹溪心法 》)滋阴降火阴虚火旺证柏母髓地板 知母 12 黄柏 12 熟地 18 龟板 18 猪 脊髓黄母猪拱地板――黄母猪*地板58.归脾汤( 《济生方》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1 心脾两虚,2 脾不统血)【归脾】四君芪二枣,远志龙眼肉生香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四君归芪枣,远志龙眼香59.左归丸( 《景岳全书 》)鱼牛狗菟鹿归山,熟地左归蜜成丸――萸牛枸菟鹿龟山,熟地左归蜜成丸60.右归丸( 《景岳全书 》)狗兔鹿归富山中,要熟鱼肉吃――枸菟鹿―枸菟鹿归附*仲,药熟萸肉*6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 通知要找心肝。
―― 通枝药枣辛甘当归 12 桂枝 9 白芍 9 大枣 8 枚细辛 3 甘草 6 通草 662.补中益气汤( 《东垣十书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㈠脾胃气虚证㈡气虚下陷证㈢气虚发热补中益气甘胡,皮人芪麻当主黄芪 18 白术 9 陈皮 6 升麻 6 柴胡 6 人参 6 炙甘草 9 当归身 3异功无妇,胡妈当妻――异功(散)无茯,胡麻当芪63.十灰散( 《十药神书 》)大鸡蛋黄和小鸡毛,总值一百钱――大蓟丹黄荷小蓟茅,棕栀*柏茜十灰散:凉血止血为主,兼以清热泻火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二蓟栀黄皆炒黑,凉降止血此方推大蓟小蓟 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根棕榈皮 栀子大黄丹皮 藕汁萝卜汁京墨 各 964.健步虎潜丸( 《伤科补要 》)姜枣奇贵药【 处 方 】 龟 胶 ( 蛤 粉 炒 成 珠 ) 鹿 角 胶 ( 制 同 止 ) 虎 胫 骨 ( 酥 油 炙 ) 何 首 乌( 黑 豆 拌 , 蒸 、 晒 各 九 次 ) 川 牛 膝 ( 酒 洗 , 晒 干 ) 杜 仲 ( 姜 汁 炒 断 丝 ) 锁阳 威 灵 仙 ( 酒 洗 ) 当 归 ( 洒 洗 , 晒 干 ) 各 60 克 黄 柏 ( 酒 洗 , 晒 干 , 盐水 拌 , 酒 少 许 炒 ) 人 参 羌 活 白 芍 ( 微 炒 ) 白 术 ( 土 炒 ) 各 30 克 熟 地 60克 大 川 附 子 45 克 ( 童 便 、 盐 水 各 250 毫 升 , 生 姜 30 克 切 片 , 同 煮 一 日 ,令 极 熟 , 水 干 再 添 盐 水 , 煮 毕 取 出 , 剥 皮 切 片 , 又 换 净 水 , 入 川 黄 连 15克 、 甘 草 15 克 , 同 煮 约 二 小 时 , 取 出 晒 干 , 如 琥 珀 色 , 明 亮 可 用 ) 【 制 法 】 共 为 细 末 , 炼 蜜 为 丸 。
【 功 能 主 治 】 治 跌 打 损 伤 , 血 虚 气 弱 , 下 部 腰 胯 膝 腿 疼 痛 , 筋 骨 酸 软无 力 , 步 履 艰 难 【 用 法 用 量 】 每 服 9 克 , 空 腹 时 用 淡 盐 汤 送 下 , 冬 日 淡 黄 酒 送 下 65.黄芪桂枝五物汤( 《 金匮要略》)〖 别 名 〗 黄 耆 桂 枝 五 物 汤 、 黄 耆 汤 、 黄耆 五 物 汤 、 桂 枝 五 物 汤 、 五 物 汤 〖 方 源 〗 《 金 匮 要 略 》 卷 上 《 金 匮 要 略 》 “血 痹 阴 阳 俱 微 , 寸 口 关 上 微 , 外 证 身 体 不 仁 , 如 风 痹 状 , 黄 芪 桂 枝五 物 汤 主 之 ” 《 灵 枢 ·邪 气 脏 腑 病 形 篇 》 “阴 阳 形 气 俱 不 足 , 勿 取 以 针 , 而 调 以 甘 药 ” 〖 组 成 〗 黄 芪 三 两 [9g] 芍 药 三 两 [9g] 桂 枝 三 两 [9g] 生 姜 六 两 [18g] 大 枣 十 二 枚[12 枚 ]( 一 方 有 人 参 ) 〖 用 法 〗 上 药 , 以 水 六 升 , 煮 取 二 升 , 温 服 七 合 , 日 三 服 。
〖 主 治 〗 血 痹 阴 阳 俱 微 , 外 证 肌 肤 麻 木 不 仁 , 如 风 痹 状 寸 口 关 上 微 , 尺 中 小紧 , 脉 微 涩 而 紧 〖 功 效 〗 调 养 荣 卫 , 祛 风 散 邪 ; 益 气 温 经 , 和 血 通 痹 [本 方 立 法 : 以 益 气 通 经 ,和 血 通 痹 为 立 法 ] 〖 附 注 〗 黄 耆 汤 ( 《 圣 济 总 录 》 卷 十 九 ) 、 黄 耆 五 物 汤 ( 《 三 因 》 卷 三 ) 、 桂 枝五 物 汤 ( 《 赤 水 玄 珠 》 卷 十 二 ) 、 五 物 汤 ( 《 东 医 宝 鉴 ·杂 病 篇 》 卷 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