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下册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3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3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课时)课型: 新授编号:主备人:李霞 审核: 小主人: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通过对比理解作者蕴涵于文中的思想感情一、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知识点链接: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三味书屋的先生: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1849~1929年),名怀鉴,字镜吾,浙江会稽人他20岁那年,考取会稽县的“学生员”(秀才),后因对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舞弊看不惯,不愿再去参加乡试,于是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直至1929年7月30日80高龄去世,整整教了60年学寿先生博学、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对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腐朽统治极为不满,很同情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他甘于过淡泊的书塾生活,不愿出去做官,一生不用外国货,以免外国人骗钱他为人耿直,和蔼可亲,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作为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尊敬鲁迅先生后来在外面学习、工作,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师生之间书信往来不断寿先生逝世后,鲁迅还和先生的家属保持联系课文中,鲁迅刻画、描写先生也是以尊敬的感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作者批判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决非是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自学导读:读三味书屋部分,看看作者都写了哪些是事 自学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菜畦( )桑葚( )斑蝥( )秕谷( )人迹罕至( ) 2、第二段可谓形声色味全,春夏秋齐备,请举例说明。
形: 声: 色: 味: 春: 夏: 秋:3、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探究展示:速读10——24段⑴ 描写三味书屋每天的学习安排是哪一段,找出来,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⑵ 阅读课文“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拗过去”这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①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这个园虽然没有百草园那么大,但也是一个“乐园”这里有哪些“乐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乐事?② “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同“百草园”相比有何同异之处?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⑶ 你认为三味书屋先生是怎样的人?童年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疑难点记录:二、合作互助 质疑解惑交流探究展示部分和自学检测三、自学展示 精讲点拨1 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 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四、精讲精练1、试举出本文中的对比并简述其作用2、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五、感悟成功 颗粒归仓1、知识归纳:1 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
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2 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幅幅生活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一幅幅画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内在联系排列在一起的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内容上合乎逻辑、顺乎情理的承前启后,同时作为一篇好文章,在形式上也要求有相应的过渡文字,起到结构全文的粘合剂的作用2、感悟生成:六、达标测试 巩固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