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课件.ppt
35页第二章 邪术和谣言: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最初认识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现代化理论回顾w1、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新方向、新道路;w2、现代化的实质是文明的结构转换;w3、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时间(历史)进程w4、现代化的一般原则:三重结构三根支柱w5、现代化的一般进程:普遍原则与本国国情的有机结合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一、中国现代化的一般特征w1、曲折漫长:九死一生 张琢w 前奏1792年到1840年w 传统政权的现代化回应:1840-1912w 秩序的恢复和路径的选择:1912-1949w 方向的迷失:1949-1979w 走上正途:1979-2012w2、内因:基础(国情)薄弱w(1)、文明体的规模 异常庞大w现代化的实质 人口的生产(领域、工具、技术)转移 四亿 外力的牵引w(2)、“悠久”传统的沉重负担w文化中心主义 传统结构的封闭性、凝固性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3)、前提缺失:无力的引导者w现代化的起点:双重历史任务 王朝循环的又一个临界点,清帝国生死关头 人地关系再次紧张 1812年,33370万,人均耕地2.3亩 农民起义 清帝国的反现代政策 经济: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文化:文字狱w政治结构的致命缺陷:满汉分立 权威分裂 w双重的转换 不可能完成的历史重任w3、外因:外部环境极其恶劣w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 连绵不断的侵略战争 关头的破坏w历史视角中的中国现代化:结构转换的视角剖析这些内外因素的困扰和障碍,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二、1792年:时空交错中交锋w1792年的意义w富有戏剧性的首次接触w1、期待w英国人:殖民拓张 必然性 印度 不满足 中国的市场的诱惑力 w打开中国市场的独特方式:送礼 w原因:中华帝国的传说 莱布尼茨:《中国近事》;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 利玛窦《中国札记》w孟德斯鸠:“在杜赫德神甫介绍的八个省中,我所看到的一切都令人赞叹,美丽、佼好……大自然果真只有美而无一点丑吗?” w期待:打开中国的市场 平等贸易 利润率 延续发财梦w中国人:乾隆 60周年 异彩 朝贡体系 w短暂的蜜月期:接待 皆大欢喜w2、冲突w礼仪的冲突 跪拜礼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实质(文明模式)冲突:互派使臣、平等贸易、公开税则 w3、结局:戳穿了中华帝国盛世的神话 w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它将像 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海岸上撞得粉碎”。
w亚当 斯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中国停滞论w赫尔德:“这个帝国是一具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他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所以,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它对外部世界既不了解,更不喜爱,终日沉浸在自我比较的自负之中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黑格尔:w所构筑的东方性中国形象,是l9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的一个抽象核心传教士、商人、殖民者、旅行家不断在这个核心的外围添加一些表现性的特征w中国拥挤的人口既表现混乱又表现贫困.抽鸦片表现非理性与软弱、消极,缠足、杀婴与酷刑表现中国人天性残暴,然后就是不断的战争与内乱,在西方人的印象里,可以想像到的地狱场景,都可能出现在中国旅行者从西方出发,每向东一步,似乎都更加黑暗,直到中国,一个在毒品鸦片的恶梦中自残的国家,精神、信仰、道德、政治、经济,在所有这些方面都陷入黑暗的半野蛮国家w 周宁:《鸦片帝国》131页w拉纳 卡巴尼在《欧洲的东方神话》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四、现代化视野中的两次鸦片战争w战前双方对于战争的态度:w“揆kui度今日夷情,非战无以服之”!汤彝w把英夷“驱逐出省,不能不示以兵威。
道光皇帝w“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林则徐w《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第一辑,甲编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清军拥有不可挑战的巨大优势: w首先,道义的优势;w其次是地利的优势;w再次,清军在人数上更是占据压倒性的优势;w最后,清军心理上的优势同样明显;w清军稳操胜券!信心满满!w相反,挑起战争的英国人,底气明显不足,一场豪赌!w结果:惨败!不成比例的伤亡!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传统观点:统治阶级的落后性、反动性w范文澜:“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w另样的声音:w “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勇敢迎头痛击联军……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们惨遭伤亡的强大火力……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吉拉尔《法兰西和中国》)”w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保尔瓦兰《征华记》)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孰真孰假?为什么说谎?w中国人心理上的巨大优势;w英法联军出于对对手的由衷敬佩;w传统史观战争史观的必然性w统治阶级腐朽无能,反动派;w人民积极抗战,但是遭到反动统治阶级的镇压;w革命的对象 道德批判w革命不等同于与现代化 w历史观的时代变化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美国著名学者萨奈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英之间 “是不同 世 纪 间的较量。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先来看枪:w超过70%的清兵没有枪;w鸟枪 最大射程不足100米,每分钟只能打出1到2发子弹;w抬枪,射程稍远一点,要两个人 配合 才能使用w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士兵配备的是 布伦威克式 击发枪,机械制作的 前装滑膛枪,有效射程已达3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3到4发子弹;w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装备了埃菲尔德式 步枪,射程则超过900米w英军统帅额尔金:“24名勇敢的士兵,带上手枪和足够的炸药包,就能踏遍整个中国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炮,无论是炮弹杀伤力,还是大炮射程和射速等关键性能,清军大炮都远远落后了w清军火炮发射 实心铁弹, “万斤及数千斤之炮,轰及其船板,仅止一二孔w英军舰炮发射近代 新式 爆炸弹!筒形霰弹、榴霰弹等, 弹片“炸裂四出,迸射数丈” w双方火炮 射程的差距, “我炮致远,不过数里;彼于一二十里之外,可以击我中坚两江总督耆英w大炮的射速方面的差距,清军铁炮平均每6分钟才能打出一发炮弹英军火炮每2分钟能打出3发炮弹w“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抢,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多时,再放一炮林则徐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炮的载体,清军看似占据优势, “我在实地,夷在海上,风波摇荡,” “然而,夷炮常常能打中我,我炮却不能打中夷。
杨芳w英国人的船“逆风逆水皆能飞渡”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英军采取了“远攻近取”的近代战争 作战方式w“经过英军大炮90分钟的轰击之后,绝大多数中国大炮都哑然无声了,英军登陆上岸,没有遇到 任何抵抗一个英军士兵在回忆录说,“我们登上了 空无一人的海滩,尸体,弓箭、断裂的长矛 是这个地方 惟一的遗存杰克•比钦:《中国鸦片战争》w中国人打仗,永远都是近距离作战, “内地将牟兵丁,虽不乏久列戎行之人,而见面接仗”,“似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林则徐w英军牢牢地掌控着 战争的主导权, “我们是在战争中游戏,而不是战斗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清军“不能取胜,并非战之不力,亦非防之不严臣所以见,证诸所闻,忿恨之余,不禁为阵亡诸臣及被难居民痛哭也”耆英 w武器的落后 是战场上清军失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原因浙江巡抚刘韵珂:“英军所攻之处,无不摧破”,原因在于“盖其炮火器械,无不猛烈精巧,为中国所必不能及w 闽浙总督颜伯焘,“倘论英夷船坚利炮,纪律禁严,断非我师所能抵御w林则徐总结得更直白,“剿夷而无船炮,乃自取其败也”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观察的视角转移到武器生产制作的环节。
w英国人 开花爆炸弹,英国化学家歇夫列里在1825年揭示了火药的最佳 化学 反应方程式;w在弹药的生产上,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方式w中国工匠们生产弹药完全是另外一幅场景:古老的经验;生产采用手工操作的方式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在火炮的生产上,无论是炮材,还是生产工艺,中英之间都是完全不同的w英国 近代高炉 炼铁,灰口铸铁 w中国工匠炼铁 使用的是 古老的 土高炉,白口铸铁 w在生产工艺和流程上,英国人机械化程度很高 w中国工匠们则采用传统的 泥模铸炮工艺w中英双方在 武器生产制作环节上的差异:中国借助经验,使用简单手工工具,采用分散的小作坊生产方式;英国人则借助科学,使用复杂机械工具,采用工厂社会化生产方式w 所以,经验和科学之间,手工生产技术和机械生产技术之间的区别 才是中英武器性能差距的根本原因,英国人坚船利炮的所有秘密都在于科学和技术的领先!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战争开始前,清军将帅对英国人的武器,可以说 没有认识广东海关监督豫堃w妥协派,琦善和道光 “虽诸葛武侯来,亦只是束手无策,” “岳飞元帅在世,不能胜也”林则徐w荒唐派,杨芳 宋国经 w直到鸦片战争结束,不要说科学 技术,大多数中国人对英国 一般性常识 照样没有。
w“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俄罗斯是否接壤?”魏源.海国图志.长沙:岳麓书社,1992w“逆夷接仗之际,所带夷兵,何以能使有进无退?” “英夷武官四十以内不娶妻室,兵丁亦然,是以无所顾瞻,临敌争先w“该女主年甫fu二十二岁,何以被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姓,在该国现居何职?”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改革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w 顺应了工业革命后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 时代性转变,揭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w但是,停留在 武器落后的表面现象上,“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炮、养兵练兵之法中华文物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w不知道,“夷之长技”绝不局限在狭小的武器层面,在“器不如人”的背后是更根本的“技不如人”、“学不如人”w工业文明w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 转换的 现代化 才是 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失败的真正原因: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时代差距w武器的对比中国:冷兵器 手工武器 战斗效力取决于生理力量 鸟枪每多炸裂,腰刀质体薄脆,“或致弯曲如环”炮弹,“或掷出而终不炸,或甫燃而即炸”;英法:热兵器 火枪火炮到步枪、机枪、大炮、霰弹 枪的差异: 清军 小李飞刀 百步穿杨 布伦斯成克式击发枪 射程为500米 每分钟发射3发。
林则徐一语中的:“内地将牟兵丁,虽不乏久列戎行之人,而见面接仗,似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炮的区别:英军进攻虎门、广州,“逆夷炮无虚发,我炮虽发无准火药半杂沙泥,轰击不能及远”<清实录>三十七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我在实地,夷在海上,风波摇荡,然而夷炮却能经常打中我,w我炮却不能打中夷,肯定夷人有邪术 杨芳w船:逆风逆水皆能飞渡w中国人对英国工业文明武器的解读和对策:邪术 以毒攻毒 w马桶战法w浙江道台宋国经 狄青 驱遣面具兵出战w林则徐:“夷兵除枪炮外,击刺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裹缠,结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 “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w中国的“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以为生? w道光皇帝w武器的背后:机械技术 科学知识w邪术与谣言:晚清中国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最初认识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3、传统夷夏之辨与新的国际秩序w新的国际秩序的合理性与强迫性w固守中华文化中心主义 夷夏之辨w叶名琛拒绝英人入城 w六不主义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w咸丰皇帝 免除关税 w增格林沁 通州谈判w先行者的悲哀:郭嵩焘w道德选择与历史方向选择:w 该不该接受新的国际秩序?w 如何接受新的国际秩序?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规律w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w现代化的任务:文明模式的结构转换3、两次鸦片战争的世界意义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参考书目w1、茅海建:《近代的尺度》w 《帝国的崩溃》w2、《昨天》w3、佩雷菲特著 毛凤支、王国卿等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4.马嘎尔尼《旅行日记》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资料w僧王的旗手,“此刻,全军精锐亲自保卫的那座桥也业已堆满尸体,然而这个鞑靼人尽管已孑然一身,却仍挺立在那里,可能正在传达僧王的最后命令子弹、炮弹在他的周围呼呼作响,飞啸而过,而他却依然镇静不动……霰弹把他击倒在地,于是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德里松伯爵《翻译官手记》)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在广东红兵变乱的高峰期,叶名琛亲自勾决犯人,一天中有时竟然屠杀义军俘虏近千人,而平常则“每天有八百名被捕的叛乱者在刑场被斩首”。
如果一天只有三百到四百人被处决,就认为是很少了”1855年的六、七、八三个月中就有七万五千人被杀刚从美国回来的容闳写道,“天啊!这是一种什么景象!血流遍地,街道两旁,无首的尸身堆积如山,等待掩埋,但却并没有任何准备清除的迹象……土地已完全被血水渗透,散发出污秽恶臭的气味,以致周围两千码左右,都被笼罩在这种传播瘟疫的浊气之下”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我在实地,夷在海上,风波摇荡,然而夷炮却能经常打中我,我炮却不能打中夷,肯定夷人有邪术于是传令大量收集妇女使用的马桶,载在木筏上,派一副将率领,自己带兵埋伏在岸上约定当侵略军来犯时,一声炮响,所有木筏一字排开,马桶口一齐指向敌人,他自己则从旁抄出夹击令下之后,保甲当然照办,副将也遵命布阵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w梁廷柟《夷氛闻记》与佚名的《夷匪犯境闻见录》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w“他们恒久不变的体制并不能证明他们的优 越”,“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的帝国……它翻来覆去 只是一座雄伟的废墟”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 人们“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 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 150 年期间没有沉没。
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





